年級字:分(P2) 條(P1) 析(P4) 理(P2)
宋·王讜《唐語林·文學》:“守亮既至,衛公初見,未之敬。及與言論,分條析理,出沒幽賾,公凡欲質疑,亮已演其意,公大驚,不覺前席。”
年級字:難(P2) 捨(P3) 難(P2) 分(P2)
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願分離。亦作“難分難捨。”。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不免盟山誓海,難捨難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難捨難分,所以一直就在船上打了‘水公館’。”
年級字:分(P2) 勞(P2) 赴(P5) 功(P1)
清·端方《請改定官制以爲立憲預折》:“而一部之中,有二尚書、四侍郎,又加以管部之親王大學士,則以一部而有七主任官矣。絕無分勞赴功之效,惟有推諉牽掣之能。”
年級字:不(P1) 分(P2) 皂(P3) 白(P1)
《詩經·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漢·鄭玄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別皂白言之於王也。”
年級字:分(P2) 文(P1) 不(P1) 取(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又且一清如水,分文不取。”
年級字:甘(P2) 貧(P3) 守(P2) 分(P2)
甘貧:甘願貧困。守分:保守本分,不思非分之想,不作非分之事。甘受貧困,遵守本分。
年級字:分(P2) 秒(P3) 必(P2) 爭(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常見詞組爭分奪秒利用時間。
《晉書·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衆人,當惜分陰。」
年級字:涇(P0) 渭(P0) 分(P2) 明(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黑白分明良莠不分事情清楚分明,不混亂。
涇: 涇河。
渭: 渭河。
分: 分辨。
明: 明確。
因為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指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語本《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年級字:爭(P2) 分(P2) 奪(P3) 秒(P3)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常見詞組分秒必爭充分利用時間。
《晉書·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衆人,當惜分陰。」
年級字:分(P2) 門(P1) 別(P1) 戶(P1)
分、別:分辨、區別;門:一般事物的分類;戶:門戶。指在學術上根據各自的格調或見解劃清派別,各立門戶。
金、元·尹志平《巫山一段雲·勸世》:“不認忘名默悟,只解分門別戶一朝閤眼見前程,悔恨不圓成。”
年級字:枝(P1) 分(P2) 葉(P1) 散(P2)
唐楊炯《爲薛令祭劉少監文》:“惟此陶唐,有此冀方。上天祚漢,人神攸贊。開國承家,枝分葉散。三貂赫赫於臺省,駟馬諼諼於裏閈。”
年級字:餘(P4) 光(P1) 分(P2) 人(P1)
年級字:分(P2) 形(P2) 共(P1) 氣(P1)
年級字:入(P1) 木(P1) 三(P1) 分(P2)
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年級字:銖(P0) 分(P2) 毫(P4) 析(P4)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學問須嚴密理會,銖分毫析。”
年級字:分(P2) 文(P1) 不(P1) 名(P2)
年級字:分(P2) 牀(P1) 同(P1) 夢(P3)
清·黃宗羲《憲副鄭平子先生七十壽序》:“餘見今之亡國大夫,大略三等:或齷齪治生,或丐貸諸侯,或法乳濟洞。要皆胸中擾擾,不勝富貴利達之想,分牀同夢。”
年級字:分(P2) 煙(P2) 析(P4) 產(P2)
《宋史·食貸志上二》:“其分煙析產,典賣割移,官給契,縣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爲正。”
年級字:量(P2) 己(P1) 審(P3) 分(P2)
年級字:分(P2) 內(P1) 之(P2) 事(P1)
分內:自己,本分。本分之內的事情。指自己應負責任的事情。
年級字:分(P2) 寸(P1) 之(P2) 末(P3)
南朝·樑·江淹《詣建平王上書》:“寧當爭分寸之末,競錐刀之利哉?”
年級字:分(P2) 毫(P4) 不(P1) 差(P2)
分毫:形容很少的數量,十絲爲一毫,十毫爲一釐,十釐爲一分。差:差錯。沒有一點兒差錯。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四:“大尹將所報傷處,將卷對看,分毫不差。”
年級字:析(P4) 分(P2) 組(P2)
唐王維《魏郡太守河北採訪處置使上黨苗公德政碑》:“至於析圭分組,跨壤連州,懷四術而自疑,見九重而失望。”
年級字:裂(P3) 土(P1) 分(P2) 茅(P3)
古代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着的泥土授予被封的人,象徵授予土地和權力。
《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孔穎達疏:“王者封五色土以爲社,若封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歸國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黃土覆之,其割土與之時。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與之。”
年級字:分(P2) 家(P1) 析(P4) 產(P2)
《文匯報》1984.9.19:“周善騰想:‘現在社會上因分家析產引起矛盾激化的事例很多,這起糾紛若不及時解決,後果不堪設想。’”
年級字:分(P2) 毫(P4) 析(P4) 釐(P6)
毫、釐:都是細小的單位名稱;析:剖析。分析一毫一釐。形容分析細微。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定勢》:“世之作者,或好煩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離言辨白,分毫析釐者。”
年級字:豆(P1) 分(P2) 瓜(P1) 剖(P4)
象瓜被剖開,豆從莢裏裂出一樣。比喻國土被分割。同“豆剖瓜分”。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出入三代,五百餘載,竟瓜剖而豆分。”
年級字:一(P1) 分(P2) 一(P1) 秒(P3)
詞性:形容詞
年級字:愛(P1) 分(P2) 明(P1)
詞性:形容詞
愛恨分明陳若曦《耿爾在北京》:“他很困惑,也很痛苦,想不到愛憎分明、堅強獨立的小睛會怕人‘閒話’。”
年級字:黑(P1) 白(P1) 分(P2) 明(P1)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權》:“黑白分明,然後民知所去就。”
年級字:分(P2) 章(P3) 析(P4) 句(P2)
宋·陸游《謝參政啓》:“至拙無能,下愚不肖,分章析句於蓬樞甕牖之下。”
年級字:平(P1) 分(P2) 秋(P1) 色(P1)
《楚辭·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宋·李樸《中秋》詩:“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年級字:不(P1) 由(P1) 分(P2) 說(P1)
由:聽從,順便;分說:辯白,解說。不容人分辯解釋。
元·武漢臣《生金閣》三折:“怎麼不由分說,便將我飛拳走踢只是打。”
年級字:二(P1) 分(P2) 明(P1) 月(P1)
古人認爲天下明月共三分,揚州獨佔二分。原用於形容揚州繁華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當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唐·徐凝《憶揚州》詩:“蕭娘臉上難生淚,桃葉眉頭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年級字:分(P2) 宵(P2) 達(P1) 曙(P6)
《北史·恩幸傳徐紇》:“時復與沙門講論,或分宵達曙,而心力無怠。”
年級字:分(P2) 形(P2) 連(P1) 氣(P1)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兄弟》:“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
年級字:分(P2) 甘(P2) 同(P1) 苦(P1)
《北齊書·慕容儼傳》:“儼猶申令將士,信賞必罰,分甘同苦,生死以之。”
年級字:絕(P4) 甘(P2) 分(P2) 少(P1)
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愚以爲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孝經援神契》:“母之於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央溼,絕少分甘。”
年級字:分(P2) 風(P1) 劈(P3) 流(P1)
《續孽海花》第四十二回:“燕公真爽快,真是分風劈流的話,我們就算決定了。”
年級字:分(P2) 破(P2) 鏡(P2)
南朝·陳·徐德言《破鏡》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當復姮娥影,空留明月輝。”
年級字:豆(P1) 剖(P4) 瓜(P1) 分(P2)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出入三代,五百餘載,竟瓜剖而豆分。”
年級字:秋(P1) 色(P1) 平(P1) 分(P2)
《楚辭·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宋·李樸《中秋》詩:“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年級字:列(P2) 土(P1) 分(P2) 茅(P3)
指受封爲諸侯。古代天子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着社壇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徵土地和權力,稱爲“列土分茅”。
年級字:分(P2) 門(P1) 別(P1) 類(P3)
分、別:分辨、區別;門:一般事物的分類;類:許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綜合。把一些事物按照特性和特徵分別歸入各種門類。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二回:“靈牙仙、毗蘆仙、金箍仙氣概昂昂;七香車坐金靈聖母,分門別戶。”
年級字:是(P1) 非(P2) 分(P2) 明(P1)
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故賢聖之君,博觀始終,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
年級字:分(P2) 化(P1) 瓦(P2) 解(P2)
分化:分裂;瓦解:比喻分解、崩潰。使對方的力量分裂離散。
秦牧《湘陰熱浪記》:“對於還有搖擺猶豫的小股土匪,則以政策攻心,分化瓦解,迫使他們投降。”
年級字:類(P3) 聚(P3) 羣(P6) 分(P2)
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而聚合,各種事物因類別不同而區分。
宋·陳亮《回答·上》:“方天地設位之初,類聚羣分,以戴其尤能者爲之長君。”
年級字:百(P1) 口(P1) 難(P2) 分(P2)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回:“這‘薄倖’兩字,我也百口難分了!”
年級字:條(P1) 貫(P1) 部(P2) 分(P2)
年級字:不(P1) 分(P2) 伯(P2) 仲(P4)
兩位追求者的才學、家世都一樣優秀,~,讓她不知如何抉擇。
年級字:鸞(P0) 分(P2) 鳳(P4) 離(P2)
年級字:分(P2) 心(P1) 掛(P2) 腹(P4)
《宋書·王僧達傳》:“山川險阻,吉凶路塞……分心掛腹,實亦私苦。”
年級字:毫(P4) 分(P2) 縷(P5) 析(P4)
《雲谷雜記》附宋·張嗣古《特薦狀》:“凡本府委送剖決民訟,毫分縷析,多得其情。”
年級字:不(P1) 分(P2) 軒(P0)
《後漢書·馬援傳》:“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後不能令人軒……臣所恥也。”
年級字:分(P2) 煙(P2) 析(P4) 生(P1)
宋·蘇軾《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之一:“如本地分內人戶分煙析生,即各據戶眼定差,或外來人戶典買到本社田地,亦許收入差充弓箭社戶。”
年級字:分(P2) 情(P2) 破(P2) 愛(P1)
明·高明《琵琶記·南浦囑別》:“須聽,我沒奈何分情破愛,誰下得虧心短行。”
年級字:別(P1) 類(P3) 分(P2) 門(P1)
清·蔣士銓《臨川夢·隱奸》:“將江浙許多窮老名士,養在家中,尋章摘句,別類分門,湊成各樣新書刻板出賣。”
年級字:不(P1) 分(P2) 青(P1) 白(P1)
年級字:良(P1) 不(P1) 分(P2)
莠:狗尾草,很象穀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壞人都有,混雜在一起,難以分辨。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且說彼時捐例大開,各省侯補人員十分擁擠,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年級字:分(P2) 甘(P2) 共(P1) 苦(P1)
年級字:黑(P1) 白(P1) 不(P1) 分(P2)
《漢書·楚元王傳》:“今賢不肖渾淆,白黑不分,邪正雜糅,忠讒並進。”
年級字:不(P1) 容(P2) 分(P2) 說(P1)
元·武漢臣《生金閣》三折:“怎麼不由分說,便將我飛拳走踢只是打。”
年級字:賞(P4) 罰(P5) 分(P2) 明(P1)
漢·王符《潛夫論·實貢》:“賞罰嚴明,治之材也。”《漢書·張敞傳》:“敞爲人敏疾,賞罰分明。”
年級字:分(P2) 文(P1) 未(P1) 取(P2)
年級字:分(P2) 斷(P3) 帶(P1)
南朝·樑·陸罩《閨怨》詩:“自憐斷帶日,偏恨分釵時。”
年級字:擘(P0) 肌(P3) 分(P2) 理(P2)
年級字:備(P2) 多(P1) 力(P1) 分(P2)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備多力分,紮營太散,呼應不靈,不能戰。”
年級字:白(P1) 黑(P1) 不(P1) 分(P2)
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今賢不肖渾淆,白黑不分,邪正雜糅,忠讒並進。”
年級字:鼎(P5) 足(P1) 三(P1) 分(P2)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分(P2) 崩(P2) 離(P2) 析(P4)
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年級字:分(P2) 茅(P3) 裂(P3) 土(P1)
年級字:愛(P1) 恨(P4) 分(P2) 明(P1)
詞性:形容詞
愛憎分明陳若曦《耿爾在北京》:“他很困惑,也很痛苦,想不到愛憎分明、堅強獨立的小睛會怕人‘閒話’。”
年級字:畫(P1) 野(P2) 分(P2) 疆(P5)
年級字:目(P1) 別(P1) 匯(P5) 分(P2)
明·宋濂《麗水黃府君墓銘》:“習五經約知其說,尤深於《易》,旁通諸家言,目別匯分,鹹得其統緒。”
年級字:安(P1) 常(P1) 守(P2) 分(P2)
分:本分,自己分內的。習慣於平穩的生活,安守本分。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二十四:“如有一般人,只安常守分,不恁求利,然有時意思亦是求利,察其所安,又看他心所安穩處,一節深一節”。
年級字:分(P2) 守(P2) 要(P1) 津(P3)
明·何良臣《陣紀·戰機》:“以寡擊衆,務於隘塞,必於暮夜,伏於叢茂,要於險陰;以衆擊寡,務於廣漫,利於旦辰,分守要津,絕彼運道。”
年級字:來(P1) 去(P1) 分(P2) 明(P1)
年級字:瓜(P1) 剖(P4) 豆(P1) 分(P2)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出入三代,五百餘載,竟瓜剖而豆分。”
年級字:萬(P2) 分(P2) 佩(P4) 服(P1)
年級字:絕(P4) 少(P1) 分(P2) 甘(P2)
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愚以爲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孝經援神契》:“母之於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央溼,絕少分甘。”
年級字:玉(P1) 石(P1) 不(P1) 分(P2)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洎乎近代,厥道寖微;玉石不分,薰蕕錯雜。”
年級字:割(P3) 席(P4) 分(P2) 坐(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年級字:枝(P1) 分(P2) 縷(P5) 解(P2)
清曾國藩《戶部員外郎彭君墓表》:“事至則剖晰毫釐,枝分縷解,辨窮萬變,而斷以片言。”
年級字:銖(P0) 兩(P1) 分(P2) 寸(P1)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不使有銖兩分寸之加焉。”
年級字:諦(P0) 分(P2) 審(P3) 布(P1)
宋·秦觀《奇兵》:“奕者之鬥棋也,諦分審布,失其守者逐而攻之。”
年級字:白(P1) 黑(P1) 分(P2) 明(P1)
年級字:四(P1) 分(P2) 五(P1) 剖(P4)
年級字:四(P1) 分(P2) 五(P1) 裂(P3)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爲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是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年級字:畫(P1) 土(P1) 分(P2) 疆(P5)
清·魯一同《正統論》:“高光崛起,李趙彷徨,魏晉盜竊,秦隋強梁,偏安割據,畫土分疆,無所拘滯,安所紛擾哉。”
年級字:分(P2) 庭(P2) 抗(P3) 禮(P2)
庭:庭院;抗禮:平等行禮。原指賓主相見,分站在庭的兩邊,相對行禮。現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對等的關係。
《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史記·貨殖列傳》:“(子貢)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年級字:分(P2) 身(P1) 減(P3) 口(P1)
指舊時荒年,爲減輕家庭負擔,維持生計,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同“分房減口”。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家族》:“今有迫於人口多者,每有分身減口之語。”
年級字:中(P1) 堅(P3) 分(P2) 子(P1)
年級字:樂(P2) 昌(P1) 分(P2) 鏡(P2)
元·孫季昌《端正好·四時怨別集雜劇名》:“受寂寞似越娘背燈,恨離別如樂昌分鏡。”
年級字:守(P2) 分(P2) 安(P1) 常(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你可好生用心習學, 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細!”
年級字:分(P2) 三(P1) 別(P1) 兩(P1)
老舍《牛天賜傳》二十:“更使他慚愧的是,他分三別兩,誰的是誰的。”
年級字:分(P2) 別(P1) 部(P2) 居(P2)
漢·史游《急就篇》卷一:“羅列諸物名姓字,分別部居不雜廁。”
年級字:非(P2) 分(P2) 之(P2) 財(P3)
年級字:不(P1) 分(P2) 白(P1)
《詩經·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漢·鄭玄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別皁白言之於王也。”
年級字:分(P2) 庭(P2) 伉(P0) 禮(P2)
《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
年級字:首(P1) 身(P1) 分(P2) 離(P2)
年級字:艾(P4) 分(P2) 痛(P2)
《宋史·太祖紀三》:“太宗嘗病亟,帝往視之,親爲灼艾。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灸。”
年級字:密(P2) 不(P1) 可(P1) 分(P2)
年級字:瓜(P1) 分(P2) 豆(P1) 剖(P4)
瓜被剖開,豆從筴中分裂而出。比喻國土被併吞、分割。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晁無咎》:“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
年級字:分(P2) 毫(P4) 析(P4) 厘(P6)
毫、厘:都是細小的單位名稱;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細微。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世之作者,或好煩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離言辨白,分毫析厘者。”
年級字:分(P2) 身(P1) 無(P2) 術(P2)
分身:分出精力照顧其他方面。沒有一身同時兼顧幾個方面的法術。
年級字:五(P1) 穀(P6) 不(P1) 分(P2)
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
年級字:分(P2) 星(P1) 擘(P0) 兩(P1)
《劉知遠諸宮調·知遠走慕家莊沙佗村入舍》:“便分星百(擘)兩,道俺不姓慕容。”
年級字:不(P1) 分(P2) 域(P5)
畛域:範圍,界限。不分界限、範圍。也比喻不分彼此。
《莊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
年級字:分(P2) 毫(P4) 不(P1) 值(P2)
《天雨花》第二七回:“人間信佛者多,謗佛者少,惟左丞相不信虛無,專闢佛教,說我等寂滅門中,分毫不值。”
年級字:瓜(P1) 分(P2) 鼎(P5) 峙(P6)
《新唐書·李軌傳》:“隋亡,英雄焱起,號帝王者瓜分鼎峙。”
年級字:人(P1) 以(P1) 群(P6) 分(P2)
人按照其品行、愛好而形成團體,因而能互相區別。指好人總跟好人結成朋友,壞人總跟壞人聚在一起。
《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年級字:分(P2) 工(P1) 合(P1) 作(P2)
沈從文《常德的船》:“有些家中人說不定還留在縣裏,經營一種不必要本錢的職業,分工合作,都不閒散。”
年級字:分(P2) 別(P1) 門(P1) 戶(P1)
指在學術上根據各自的格調或見解劃清派別,各立門戶。同“分門別戶”。
清·戴名世《<齊謳集>自序》:“其於古人之詩,多能議論長短,分別門戶。”
年級字:恰(P3) 如(P2) 其(P2) 分(P2)
老師舉的這個例子恰如其分,同學們很快就掌握了這種方法。
年級字:分(P2) 外(P1) 妖(P3)
毛澤東《沁園春·雪》詞:“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年級字:分(P2) 釐(P6) 毫(P4) 絲(P2)
年級字:人(P1) 以(P1) 羣(P6) 分(P2)
人按照其品行、愛好而形成團體,因而能互相區別。指好人總跟好人結成朋友,壞人總跟壞人聚在一起。
《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
年級字:一(P1) 分(P2) 一(P1) 毫(P4)
年級字:安(P1) 分(P2) 守(P2) 己(P1)
宋·袁文《翁牖閒評》八:“彼安分守己,恬於進取者,方且以道義自居,其肯如此僥倖乎?”
年級字:不(P1) 分(P2) 晝(P4) 夜(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廢寢忘餐指持續不停。
「晝」白晝,白天。
「夜」晚上,黑夜。
指不分早晚,持續不停。
年級字:分(P2) 文(P1) 不(P1) 值(P2)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漳州保福院從展禪師》:“有人讚嘆此事如虎戴角;有人輕毀此事分文不值。”
年級字:分(P2) 析(P4) 技(P2) 術(P2)
詞性:名詞
「分析」將事物、現象、概念分門別類, 離析出本質及其內在聯繫。
「技術」對生產或在工作上累積的經驗,知識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方面的操作技巧。
指一種專注於分析工作上的操作技巧。
年級字:條(P1) 分(P2) 縷(P5) 析(P4)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五:“說經之書甚多,以及文集說部,皆有可採。竊欲析縷分條,加以翦截。”
年級字:坐(P1) 地(P1) 分(P2) 贓(P0)
原指盜賊就地瓜分偷盜來的贓物。現多指匪首窩主自己不動手而坐在家裏分取同夥偷盜來的財物。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六:“還有獨自無力,四五個合做夥計,一人出名做官,其餘坐地分贓。”
年級字:獎(P3) 罰(P5) 分(P2) 明(P1)
爲人主管者必須公正無私,~,才能樹立良好的紀律,使衆人信服。
年級字:非(P2) 分(P2) 之(P2) 念(P1)
分:本分;非分:不屬自己分內的。指超出本分的想法念頭。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五章:“手上戴有兩副赤金鐲子,因此觸動了一部分士兵的非分之念。”
年級字:物(P1) 以(P1) 羣(P6) 分(P2)
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指壞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結在一起。同“物以類聚”。
年級字:分(P2) 花(P1) 約(P2) 柳(P3)
年級字:豕(P0) 分(P2) 蛇(P4) 斷(P3)
年級字:分(P2) 而(P1) 治(P2) 之(P2)
①分別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國家、民族或宗教等產生分裂,然後對其進行控制和統治。
清·俞樾《羣經平議·周官二》“巫馬下士二人醫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是亦不自醫也。”
年級字:不(P1) 分(P2) 玉(P1) 石(P1)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向非君侯來,合郡士民當不分玉石矣。”
年級字:分(P2) 茅(P3) 錫(P0) 土(P1)
清·李漁《玉搔頭飛舸》:“只要你忙上緊趕得那人近至尊,便是分茅錫土也非吾吝。”
年級字:分(P2) 香(P1) 賣(P3) 履(P6)
漢·曹操《遺令》:“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爲,可學作組履賣也。”
年級字:安(P1) 分(P2) 知(P1) 足(P1)
宋·洪邁《容齋隨筆·三筆·人當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終身不渝。”
年級字:支(P1) 分(P2) 族(P2) 解(P2)
把肢體與關節一一分開。族,骨節交錯盤結之處。比喻剖析義理,詳盡中肯。同“支分節解”。
清·劉大櫆《烏程閔君墓誌銘》:“又善於誘掖,其言批豁暢朗,支分族解,騃童鈍夫聞之,鹹如夢寐驚覺。”
年級字:鸞(P0) 鳳(P4) 分(P2) 飛(P1)
唐·房千里《寄妾趙氏》詩:“鸞鳳分飛海樹秋,忍聽鐘鼓越王樓。”
年級字:身(P1) 無(P2) 分(P2) 文(P1)
年級字:雁(P3) 影(P2) 分(P2) 飛(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甚而雁影紛飛,涕空沾於荊樹,鸞膠再覓,變遂起於蘆花。”
年級字:混(P5) 不(P1) 分(P2)
混沌:亦作“渾沌”,古代寓言中的中央帝名。原意是借喻一切事物都應順其自然。後常用以表示愚昧無知。
《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爲倏,北海之帝爲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竊,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竊,七日而渾沌死。”
年級字:不(P1) 分(P2) 彼(P5) 此(P2)
宋·陳亮《謝安比王導論》:“一切以大體彌縫之,號令無所變更,而任用不乏其人。”
年級字:一(P1) 分(P2) 為(P2) 二(P1)
哲學用語,指事物作為矛盾的統一體,都包含著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積極方面,也看到消極方面。
宋·邵雍《皇極經世緒言》卷七:“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上交於陰,陰下交於陽,四象生矣……是故一分爲二,二分爲四。”
年級字:支(P1) 分(P2) 節(P1) 解(P2)
把肢體與關節一一分開。節,關節。比喻剖析義理,詳盡中肯。亦作“支分族解”。
宋·朱熹《〈中庸章句〉序》:“然後此書之旨支分節解,脈絡貫通,詳略相因,鉅細畢舉。”
年級字:分(P2) 貧(P3) 振(P2) 窮(P3)
《左傳·昭公四年》:“且撫其民,分貧振窮,長孤幼,養老疾。”
年級字:分(P2) 朋(P1) 引(P2) 類(P3)
清·昭槤《嘯亭雜錄·不喜朋黨》:“鄂張二相國秉政,嗜好不齊,門下士互相推奉,漸至分朋引類,陰爲角鬥。”
年級字:分(P2) 茅(P3) 賜(P5) 土(P1)
清·李漁《奪錦樓》:“不止分茅賜土,允宜並位於中宮。”
年級字:擘(P0) 兩(P1) 分(P2) 星(P1)
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比喻準確清楚。兩,較小的重量單位;星,秤杆上標記斤兩的小點子。
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三折:“只我問他個擘兩分星,說一段從頭的至尾。”
年級字:鼎(P5) 分(P2) 三(P1) 足(P1)
《水滸傳》第二十回:“今番克敵制勝,誰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
年級字:管(P2) 鮑(P4) 分(P2) 金(P1)
管:管仲;鮑:鮑叔牙,戰國時齊國的名相;金:錢財。比喻情誼深厚,相知相悉。
《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爲貪,知我貧也’”
年級字:分(P2) 我(P1) 杯(P1) 羹(P4)
羹:肉汁。楚、漢相爭時,劉邦答項羽的話。比喻從別人那裏分享一分利益。
《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年級字:分(P2) 毫(P4) 無(P2) 爽(P4)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富喜甚,即將白銀一千兩,送到公子船中,十孃親自檢看,足色足數,分毫無爽。”
年級字:不(P1) 分(P2) 勝(P2) 負(P3)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回:“孫悟空金箍棒,變作萬萬千千。半空中似雨點流星,不分勝負。”
年級字:十(P1) 二(P1) 萬(P2) 分(P2)
年級字:角(P2) 戶(P1) 分(P2) 門(P1)
《明史·華允誠傳》:“四海漸成土崩瓦解之形,諸臣但有角戶分門之念。”
年級字:三(P1) 分(P2) 鼎(P5) 足(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冰(P1) 解(P2) 壤(P5) 分(P2)
章炳麟《正名雜義》:“高郵王氏,以其絕學釋姬漢古書,冰解壤分,無所凝滯,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年級字:分(P2) 居(P2) 異(P3) 爨(P0)
年級字:有(P1) 口(P1) 難(P2) 分(P2)
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一折:“直着我有口難分,進推無門。”
年級字:勞(P2) 燕(P2) 分(P2) 飛(P1)
勞:伯勞。伯勞、燕子各飛東西。比喻夫妻、情侶別離。
《樂府詩集·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年級字:分(P2) 星(P1) 撥(P4) 兩(P1)
明·無名氏《十樣錦》第三折:“我兩個跟着你們背後接坐碗兒吃也罷,你怎麼這般分星撥兩的。”
年級字:分(P2) 茅(P3) 列(P2) 土(P1)
唐·張說《延州豆盧使君萬泉縣主薛氏神道碑》:“大聖大後,煉石補天,有王母之神器;分茅列土,啓弄孫之美色。”
年級字:一(P1) 分(P2) 爲(P2) 二(P1)
哲學用語,指事物作爲矛盾的統一體,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積極方面,也看到消極方面。
宋·邵雍《皇極經世緒言》卷七:“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上交於陰,陰下交於陽,四象生矣……是故一分爲二,二分爲四。”
年級字:分(P2) 星(P1) 劈(P3) 兩(P1)
元·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不要你狂言詐語,花脣巧舌,信口支持;則要你依頭縷當,分星劈兩,責狀招實。”
年級字:連(P1) 枝(P1) 分(P2) 葉(P1)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朕之於卿,兄弟非遠,連枝分葉,興滅相依。”
年級字:難(P2) 解(P2) 難(P2) 分(P2)
指雙方爭吵、鬥爭、比賽等相持不下,難以分開。有時也形容雙方關係十分親密,分不開。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九回:“一員將使五股託天叉;一員將使八楞熟銅錘;一員將使五爪爛銀抓;三將大戰,殺得難解難分。”
年級字:非(P2) 分(P2) 之(P2) 想(P1)
魯迅《花邊文學·運命》:“不信運命,學不能‘安分’,窮人買獎券,便是一種‘非分之想’。”
年級字:去(P1) 就(P1) 之(P2) 分(P2)
去就;進退或取捨。分:分寸。引申爲應持的態度。比喻進取、取捨的分寸。亦作“去就之際”。
年級字:四(P1) 分(P2) 五(P1) 落(P2)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驀聞人道,森森地唬得魂離殼。全家眷愛,多應是四分五落。”
年級字:瓜(P1) 字(P1) 初(P2) 分(P2)
舊時文人拆“瓜”字爲兩個八字以紀年,即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南朝·宋·吳聲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時,郎爲情顛倒。”
年級字:蘭(P3) 艾(P4) 難(P2) 分(P2)
《宋書·沈攸之傳》:“今復相遇,起接鋒刃,交戰之日,蘭艾難分。土崩倒戈,宜爲蚤(早)計,無使一人迷昧,而九族就禍也。”
年級字:分(P2) 毫(P4) 不(P1) 爽(P4)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二:“凡客貨在船,都是他記賬,出入分毫不爽。”
年級字:涇(P0) 渭(P0) 不(P1) 分(P2)
年級字:皂(P3) 白(P1) 不(P1) 分(P2)
《詩經·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思畏忌。”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是非非,不能分別皂白言之於王也。”
年級字:分(P2) 折(P2) 技(P2) 術(P2)
詞性:名詞
「分析」把東西或事情分開、折開。
「技術」對生產或在工作上累積的經驗,知識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方面的操作技巧。
指一種專注於分折工作上的操作技巧。
年級字:難(P2) 分(P2) 難(P2) 捨(P3)
分:分離;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願分開。亦作“難捨難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骨肉主婢之間,也有許多難分難捨。”
年級字:分(P2) 房(P1) 減(P3) 口(P1)
指舊時荒年,爲減輕家庭負擔,維持生計,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楔子:“如今爲這六料不收,上司言語,着俺分房減口。兄弟你守着祖業,俺兩口兒到他邦外府,趕熟去來。”
年級字:愛(P1) 分(P2) 明(P1)
周恩來《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
年級字:鏡(P2) 分(P2) 鸞(P0) 鳳(P4)
年級字:軒(P0) 不(P1) 分(P2)
軒輊:古代車子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輊。不分高下、輕重。比喻對待二者的態度或看法差不多。
《後漢書·馬援傳》:“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後不能令人軒……臣所恥也。”
年級字:待(P3) 時(P1) 守(P2) 分(P2)
待:等待;時:時機;分:本分。爲了等待好的時機而暫時安分守己。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一折:“想咱人不得志呵,當以待時守分,何日是我那發跡的時節也呵!”
年級字:五(P1) 馬(P1) 分(P2) 屍(P4)
古代的一種酷刑,用五匹馬分裂人的頭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東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明·胡文煥《羣音類選·北腔類·王昭君和番》:“無不蓋你虧心漢,今日把你分屍五馬,遠配千年。”
年級字:枝(P1) 布(P1) 葉(P1) 分(P2)
《左傳·隱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唐孔穎達疏:“子孫繁衍,枝布葉分,始承其本,末取其別,故其流至於百姓萬姓。”
年級字:賣(P3) 履(P6) 分(P2) 香(P1)
漢·曹操《遺令》:“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爲,可學作組履賣也。”
年級字:析(P4) 縷(P5) 分(P2) 條(P1)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五:“說經之書甚多,以及文集說部,皆有可採。竊欲析縷分條,加以翦截。”
年級字:適(P3) 如(P2) 其(P2) 分(P2)
年級字:離(P2) 析(P4) 分(P2) 崩(P2)
郭沫若《新華頌·頂天立地的巨人》:“使那整個的侵略陣營已經開始着離析分崩。”
年級字:白(P1) 不(P1) 分(P2)
《詩經·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思畏忌。”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是非非,不能分別皁白言之於王也。”
年級字:正(P1) 名(P2) 定(P1) 分(P2)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非有復譯不可》:“於是有些人又記起了翻譯,試來譯幾篇。但這就又是‘批評家’的材料了,其實,正名定分,他是應該叫作‘嘮叨家’的。”
年級字:連(P1) 理(P2) 分(P2) 枝(P1)
年級字:難(P2) 分(P2) 難(P2) 解(P2)
指雙方爭吵、鬥爭、比賽等相持不下,難以分開。有時也形容雙方關係十分親密,分不開。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九回:“一員將使五股託天叉;一員將使八楞熟銅錘;一員將使五爪爛銀抓;三將大戰,殺得難解難分。”
年級字:分(P2) 金(P1) 兩(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真真泥腿光棍,專會打算盤、分金掰兩的。”
年級字:字(P1) 詞(P1) 分(P2) 析(P4)
詞性:名詞,動詞
將文字、詞語在文章中的應用概念、常用度、組合的意思、 應用年級分門別類、 離析出本質及其結構。
年級字:下(P1) 回(P1) 分(P2) 解(P2)
章回小說於每回之末所用的套語。現多用以喻事件發展的結果。
年級字:鏡(P2) 破(P2) 分(P2)
南朝陳·徐德言《破鏡》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當復姮娥影,空留明月輝。”唐·白居易《長恨歌》:“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年級字:分(P2) 絲(P2) 析(P4) 縷(P5)
明·徐渭《代江北事平賜金幣謝表》:“分絲析縷,不以善小而弗旌。”
年級字:無(P2) 分(P2) 國(P1) 界(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希望達到人人平等的信念。
不分國與國的領土之間的限制。
多應用於和平、慈善工作,希望達到人人平等的信念。
年級字:類(P3) 聚(P3) 群(P6) 分(P2)
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而聚合,各種事物因類別不同而區分。
宋·陳亮《回答·上》:“方天地設位之初,類聚群分,以戴其尤能者為之長君。”
年級字:瓜(P1) 區(P2) 豆(P1) 分(P2)
清·王韜《地球圖跋》:“各國疆域,瓜區豆分,界畫犁然。”
年級字:分(P2) 斤(P1) 兩(P1)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不是我說句分斤掰兩的話咧,舅爺有什麼高親貴友該請到他華府上去?”
年級字:甘(P2) 分(P2) 隨(P3) 時(P1)
元·無名氏《誶範叔》楔子:“常則是半生忙不遂,我平生志,居陋巷甘分隨時。”
年級字:分(P2) 路(P1) 揚(P2)
揚鑣:指驅馬前進。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幹各的事。
《魏書·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年級字:分(P2) 茅(P3) 土(P1)
明·劉若愚《酌中志·憂危議後紀》:“數公皆人傑,無不望分茅胙土如姚廣孝,豈止富貴終其身而已乎!”
年級字:三(P1) 分(P2) 鼎(P5) 立(P1)
《魏書·匈奴劉聰等傳序》:“論土不出江漢,語地僅接褒斜,而謂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蹤王者。”
年級字:恩(P2) 怨(P3) 分(P2) 明(P1)
恩:恩惠;怨:仇恨。對於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
年級字:分(P2) 道(P1) 揚(P2)
《魏書·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年級字:分(P2) 斤(P1) 撥(P4) 兩(P1)
孫犁《村歌》上篇:“可是俺們那組,都說大家既是合適,才組到一塊,不願意分斤撥兩的,顯着薄氣。”
年級字:條(P1) 分(P2) 節(P1) 解(P2)
年級字:分(P2) 花(P1) 拂(P5) 柳(P3)
年級字:分(P2) 劈(P3) 鳳(P4)
清·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下·劉王氏》:“[縣令]乃賦一詩刻諸墓上雲:‘分釵劈鳳已聯年,就義何妨晚慨愆。’”
年級字:分(P2) 甘(P2) 絕(P4) 少(P1)
絕:拒絕,引伸爲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愚以爲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孝經援神契》:“母之於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央溼,絕少分甘。”
年級字:分(P2) 文(P1) 不(P1) 直(P1)
直:同“值”。一分錢一文錢也不值。形容沒有任何價值。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八:“有人讚歎此事,如虎帶角;有人輕毀此事,一文不值,一等是恁麼事,因什麼毀贊不是。”
年級字:灼(P5) 艾(P4) 分(P2) 痛(P2)
《宋史·太祖紀》:“太宗嘗病亟,帝往視之,親爲灼艾。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炙。”
年級字:破(P2) 鏡(P2) 分(P2)
破鏡:打破的鏡子,喻分散。分釵:釵是由兩股簪子合成的一種首飾,別在婦女的髮髻上,釵股分開就成單個的簪子,因以分釵比喻夫妻或情人之間的離別、失散,也特指
年級字:分(P2) 鞋(P2) 破(P2) 鏡(P2)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南朝陳徐德言娶陳後主妹樂昌公主爲妻,公主有才貌。陳亡之際,德言料不能夫妻相守,於是破一鏡,夫妻各執一半,相約日後合鏡相會。(分鞋,見示例)
年級字:分(P2) 毫(P4) 不(P1) 取(P2)
年級字:分(P2) 進(P1) 合(P1) 擊(P3)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五章第六節:“將敵軍對我軍的戰略上的分進合擊,改爲我軍對敵軍的戰役或戰鬥上的分進合擊。”
年級字:涇(P0) 渭(P0) 自(P1) 分(P2)
年級字:分(P2) 形(P2) 同(P1) 氣(P1)
《呂氏春秋·精通》:“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
年級字:韓(P1) 壽(P4) 分(P2) 香(P1)
後蜀·歐陽炯《春光好》詞:“雖似安仁擲果,未聞韓壽分香。”
dú cǐ yī jiā bié wú fēn diàn
年級字:獨(P4) 此(P2) 一(P1) 家(P1) ,(P1) 別(P1) 無(P2) 分(P2) 店(P3)
原是一些店鋪招攬生意的用語,向顧客表明他沒分店,只能在他這一家店裏買到某種商品。泛指某種事物只有他那兒有,別處都沒有。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mí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明(P1)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明·施耐庵《水滸傳》六十八回:“燕青牽了那匹千里龍駒,徑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fēn jiǔ bì hé hé jiǔ bì fēn
年級字:分(P2) 久(P1) 必(P2) 合(P1) ,(P1) 合(P1) 久(P1) 必(P2) 分(P2)
《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fāng yǐ lèi jù wù yǐ qún fēn
年級字:方(P1) 以(P1) 類(P3) 聚(P3) ,(P1) 物(P1) 以(P1) 羣(P6) 分(P2)
方:方術,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聚在一起,各種事物因種類不同而區分開。後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質分門別類
《周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
sān fēn sì rén qī fēn sì guǐ
年級字:三(P1) 分(P2) 似(P3) 人(P1) ,(P1) 七(P1) 分(P2) 似(P3) 鬼(P2)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回:“你看我家那身不滿尺的丁樹,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hó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紅(P1)
元·李政遠《還牢末》第一折:“仇人相見,分外眼明,我領着大人的言語,拿李孔目去來。”
yī fēn gēng yún yī fēn shōu huò
年級字:一(P1) 分(P2) 耕(P2) 耘(P4) ,(P1) 一(P1) 分(P2) 收(P1) 穫(P3)
sān fēn xiàng rén qī fēn sì guǐ
年級字:三(P1) 分(P2) 像(P1) 人(P1) ,(P1) 七(P1) 分(P2) 似(P3) 鬼(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我嫁得這等一個,也不枉了爲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樹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氣!”
zhǐ cǐ yī jiā bié wú fēn diàn
年級字:只(P1) 此(P2) 一(P1) 家(P1) ,(P1) 別(P1) 無(P2) 分(P2) 店(P3)
原是一些店鋪招攬生意的用語,向顧客表明他沒分店,只能在他這一家店裏買到某種商品。泛指某種事物只有他那兒有,別處都沒有。
sì tǐ bù qín wǔ gǔ bù fēn
年級字:四(P1) 體(P2) 不(P1) 勤(P2) ,(P1) 五(P1) 穀(P6) 不(P1) 分(P2)
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zhē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睜(P4)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醒世恆言·蔡瑞虹忍辱報仇》:“相公所見極是明理;只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睜,這幾日何如好過!”
sān fēn xiàng rén qī fēn xiàng guǐ
年級字:三(P1) 分(P2) 像(P1) 人(P1) ,(P1) 七(P1) 分(P2) 像(P1) 鬼(P2)
形容人長相醜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後不成人樣子。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大公資助張協》:“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míng bai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明(P1) 白(P1)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元·李致遠《還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見,分外明白。”
chóu rén jiàn miàn fèn wài yǎn hóng
年級字:仇(P4) 人(P1) 見(P1) 面(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紅(P1)
賴傳珠《模範紅五團的新榮譽》:“真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