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īng diāo
年級字:冰(P1) 雕(P3)
詞性:名詞,名詞
用冰塊雕刻成各種物體形象的作品。
【例】這座冰雕,栩栩如生,造型十分精美。
bīng dài
年級字:冰(P1) 袋(P2)
詞性:名詞
裝冰塊用的橡膠袋,當病人身上發熱時,可用來降低溫度。
bīng yù
年級字:冰(P1) 玉(P1)
詞性:名詞
1.冰和玉。常用以比喻高尚貞潔的人品或其他潔淨的事物2.岳父和女婿的代稱。 “ 冰清玉潤 ”的省稱
bīng kuài
bīng chǎng
bīng chuān
bīng xuě
lěng bīng
liū bīng
bīng fēng
Kuài bīng
bīng lěng
huá bīng
bīng dòng
bīng xiāng
年級字:冰(P1) 箱(P3)
詞性:名詞
雪櫃1. 一種使食物或其他物品保持冷態的小櫃或小室2. 內有製冰機用以結冰的櫃或箱
bīng shuāng
bīngdiǎn
年級字:冰(P1) 點(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沸點水凝結成的固體的標準起點: 在攝氏零度或零度以下。
「冰」冰塊、冰雪、結冰、冰冷、
「點」數字化的標準: 起點、終點、十二點、百份點、沸點。
jié bīng
bīng tiān
mài bīng
年級字:賣(P3) 冰(P1)
詞性:動詞
喻把握時機。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自負》:“昔蒯人為商而賣冰於市,客有苦熱者,將買之。 蒯人自以得時,欲邀客以數倍之利。客於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今君坐青雲之中,平衡天下,天下之士皆欲附矣。此亦君賣冰之秋,而士買冰之際,有利則合,豈宜失時?”
bīng liáng
Bīng shuǐ
年級字:冰(P1) 水(P1)
詞性:名詞
冰水(glacial water),即液體水和固態水(冰)混合而成的物質,為兩相混合物。
bīng báo
pò bīng
Bīng qí
Bīng shān
年級字:冰(P1) 山(P1)
詞性:名詞
一塊大若山川的冰,脫離了冰川或冰架,在海洋裡自由漂流。
xiàng bīng
年級字:像(P1) 冰(P1)
詞性:形容詞
跟寒冰或冰有關之類的東西相似。
例:我們現在看到的問題,像冰山一角,後面隱藏著的還多著呢。
Jiǎ bīng
bīng táng
年級字:冰(P1) 糖(P2)
詞性:名詞
1.一種大的、透明的冰塊狀水合蔗糖晶體。一般用白砂糖、水、石灰、蛋清等,經加熱、過濾、濃縮結晶而成,質地堅硬透明2. 成大塊結晶在細繩上的煮糖,尤指用於硬糖果或黑麥威士忌酒
bīng gùn
年級字:冰(P1) 棍(P5)
1.冷食名。把水、果汁、糖、牛奶等混合攪拌冷凍而成,一般為長條形,中有細棍兒,一端露出,可供手拿。亦稱冰棒、冰糕。2.猶冰條
bīng qīng
年級字:冰(P1) 清(P1)
詞性:形容詞
1.比喻德行高潔。
例:《東觀漢記·樊準傳》:“ 樊準字幼陵,為別駕從事,臨職公正,不發私書,世稱冰清。”《藝文類聚》卷十八引晉左九嬪《狂接輿妻贊》:“ 接輿高絜,懷道行謡,妻亦冰清,同味玄昭,遺俗榮津,志遠神遼。” 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二引無名氏《題秋胡圖詩》:“郎恩葉薄妾冰清,郎説黃金妾不譍。”《天雨花》第一回:“克遵祖訓多禮法,閨門整肅是冰清。”
2.形容詩句清新。
例:宋 梅堯臣 《樂掾自淮南迴示新詩》:“ 淮南 歷覽還 宣城 ,囊多佳句何冰清。”
bīng céng
年級字:冰(P1) 層(P3)
詞性:名詞
水面凍結而成的厚冰。
例:李準 《冰化雪消》十五:“ 青龍河 上結的厚厚冰層也開凍了。冰塊在溫暖的水中衝激著。”
年級字:冰(P1) 山(P1) 易(P2) 倒(P2)
冰山遇到太陽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長久依賴的靠山。
《蝴蝶媒》第十三回:“那越公雖待我不薄,奈他年壽無多,冰山易倒,未可久留。”
年級字:陰(P2) 凝(P4) 冰(P1) 堅(P3)
陰氣始凝結而爲霜,漸積聚乃成堅冰。比喻小人漸漸得勢,地位漸趨穩固。
年級字:冰(P1) 潔(P2) 玉(P1) 清(P1)
《初學記》卷宗十七引《吳先賢傳·故揚州別駕從事戴矯傳贊》:“猗猗茂才,執節雲停,志勵秋霜,冰潔玉清。”
年級字:報(P2) 冰(P1) 公(P1) 事(P1)
年級字:冰(P1) 潔(P2) 淵(P5) 清(P1)
漢·孔融《衛尉張儉碑》:“君稟乾綱之正性,蹈高世之殊軌,冰潔淵清,介然特立。”
年級字:冰(P1) 天(P1) 雪(P1)
《宋史·朱弁傳》:“嘆馬角之未生,魂消雪窯;攀龍髯而莫逮,淚灑冰天。”
年級字:水(P1) 潔(P2) 冰(P1) 清(P1)
潔:潔白。清:清淨。指像冰和水一樣潔白清淨。形容人的品格高潔或文筆雅緻。
年級字:鑽(P3) 冰(P1) 求(P2) 酥(P3)
酥:酥油,牛羊奶製成的食品。比喻想要的東西一定得不到。
年級字:鑽(P3) 冰(P1) 求(P2) 火(P1)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第102卷:“影離響絕,雲銷霧除,鑽冰求火,探巢捕魚,不足言其無也。”
年級字:冰(P1) 雪(P1) 嚴(P4) 寒(P2)
吳伯簫《菜園小記》“雖然按照時令季節,各種蔬菜種得有早有晚,有時收了這種菜才種那種菜;但是除了冰雪嚴寒的冬天,一年裏春夏秋三季,菜園裏總是經常有幾種蔬菜在競肥爭綠的。”
年級字:飲(P2) 冰(P1) 食(P1)
唐·白居易《三年爲刺史》詩:“三年爲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
年級字:冰(P1) 壑(P0) 玉(P1) 壺(P3)
詞性:形容詞
品格清高。
冰: 清澈的冰水。
壑:深溝。
玉壺: 晶瑩的玉壺。
把來自深溝清澈的冰水盛載在晶瑩的玉壺內。
比喻行為操守高尚,品格清高。
唐·杜甫《入奏行贈西山檢察使竇侍御》:「竇侍御,驥之子,鳳之雛,年未三十,忠義俱,骨綆絕代無,炯如一段清水出萬壑,置在迎風露寒之玉壺。」
年級字:冰(P1) 解(P2) 雲(P1) 散(P2)
宋·葉適《紀綱三》:“雖分四總管以固捍禦,委長安、建康之守以募勤王,天下冰解雲散,一城之地,劫制於虜,而號令不能及矣。”
年級字:冰(P1) 消(P1) 雲(P1) 散(P2)
續範亭《三年不言之言》:“我看當時的情況,好像閻長官滿肚子的勇氣,被郭宗汾的這一席話,說得冰消雲散了。”
年級字:夏(P1) 蟲(P4) 疑(P3) 冰(P1)
語出《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年級字:冰(P1) 清(P1) 玉(P1) 潔(P2)
象冰那樣清澈透明,象玉那樣潔白無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於女子)。
漢·司馬遷《與摯伯陵書》:“伏唯伯陵材能絕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潔,不以細行。”
年級字:敲(P2) 冰(P1) 玉(P1) 屑(P4)
年級字:畫(P1) 水(P1) 鏤(P0) 冰(P1)
年級字:飲(P2) 冰(P1) 吞(P3)
明·袁宗道《雜說》:“務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實知,臥薪嚐膽,飲冰吞檗。”
年級字:冰(P1) 肌(P3) 雪(P1) 腸(P5)
清·孔尚任《桃花扇·筵席》:“[玉交枝]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乾兒冰肌雪腸原自同,鐵心石腹何愁凍。吐不盡鵑血滿胸。吐不盡鵑血滿胸。”
年級字:抱(P1) 冰(P1) 公(P1) 事(P1)
宋·陶穀《清異錄·官志》:“當其役者曰:‘又管抱冰公事也。’”
年級字:玉(P1) 潤(P4) 冰(P1) 清(P1)
宋·曾鞏《荔支》詩之二:“玉潤冰清不受塵,仙衣裁剪絳紗新。”
年級字:畫(P1) 脂(P4) 鏤(P0) 冰(P1)
鏤:雕刻。在沒脂上繪畫,在冰上雕刻。比喻勞而無功。
漢·桓寬《鹽鐵論·殊路》:“故內無其質,而外學其文,雖有賢師良友,若畫脂鏤冰,費日損功。”
年級字:凜(P5) 若(P3) 冰(P1) 霜(P3)
冷得象冰霜一樣。比喻待人接物毫無感情,象冰霜一樣冷。也比喻態度嚴正,不可接近。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俺老夫人治家嚴肅,凜若冰霜。”
年級字:虎(P1) 尾(P1) 春(P1) 冰(P1)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將解凍的冰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尚書·君牙》:“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於春冰。”
年級字:冷(P2) 語(P1) 冰(P1) 人(P1)
宋·曾造《類說·〈外史檮杌〉》:“潘柱迎,孟蜀時,以財結權要,或戒之,乃日:‘非是求願,不欲以冷語冰人耳。’”
年級字:冰(P1) 解(P2) 的(P1) 破(P2)
清·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惟校讎之學,我朝獨爲卓絕,乾嘉間巨儒輩出,講求音聲故訓,校勘疑誤,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年級字:以(P1) 冰(P1) 致(P3) 蠅(P2)
《呂氏春秋·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
年級字:鏤(P0) 冰(P1) 雕(P3) 朽(P4)
年級字:冰(P1) 消(P1) 瓦(P2) 解(P2)
晉·成公綏《雲賦》:“於是玄氣仰散,歸雲四聚;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年級字:冰(P1) 雪(P1) 聰(P3) 明(P1)
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詩:“冰雪淨聰明,雷霆走精銳。”
年級字:飲(P2) 冰(P1) 食(P1)
指生活清苦,爲人清白。亦作“飲冰吞檗”、“飲冰茹櫱”。
語出唐·白居易《三年爲刺史》詩之二:“三年爲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年級字:履(P6) 霜(P3) 堅(P3) 冰(P1)
履:踩,踏。踩着霜,就想到結冰的日子就要到來。比喻看到事物的苗頭,就對它的發展有所警戒。
年級字:炊(P0) 沙(P2) 鏤(P0) 冰(P1)
宋·張淏《雲谷雜記》卷首:“絕編壞簡徒自苦,炊沙鏤冰初何功?”
年級字:敲(P2) 冰(P1) 索(P3) 火(P1)
年級字:冰(P1) 消(P1) 雪(P1) 釋(P4)
靳以《被煎熬的心》:“父親已經在樓梯口那裏等她,好像原想申斥她幾句,看到她便什麼都冰消雪釋的樣子,只在急急地問她是不是醫院出了什麼事。”
年級字:鑿(P6) 冰(P1) 炭(P3)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齊樑陳書十二·顧歡論道佛二家》:“愚謂歡所引道經頗確,老子子即佛,本是一人,故無二法……惟與吾儒,則如枘鑿冰炭之不相合耳。”
年級字:飲(P2) 冰(P1) 茹(P0)
茹:吃;蘗:俗稱黃柏,味苦。喝冷水,吃苦味的東西。比喻處境困苦,心情抑鬱。也形容生活清苦。
唐·白居易《三年為刺史》詩:“三年為刺史,飲冰复食蘗。”
年級字:冰(P1) 消(P1) 霧(P3) 散(P2)
北周·庚信《周大將軍琅邪定公司馬裔墓誌銘》:“都督始州諸軍事,蠻夷恃險,狼顧鴟張,高山尋雲,深谷無景,九地縱橫,三門起伏,危峯馬束,水險橋飛。遂得谷靜山空,冰消霧散。”
年級字:冰(P1) 解(P2) 壤(P5) 分(P2)
章炳麟《正名雜義》:“高郵王氏,以其絕學釋姬漢古書,冰解壤分,無所凝滯,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年級字:夏(P1) 蟲(P4) 語(P1) 冰(P1)
語出《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年級字:戴(P3) 霜(P3) 履(P6) 冰(P1)
晉·葛洪《抱朴子·勖學》:“於是莫不蒙塵觸雨,戴霜履冰,懷黃握白,提清絜肥,以赴邪徑之近易,規朝種而暮獲矣!”
年級字:含(P4) 冰(P1) 茹(P0)
檗,黃檗。形容生活清苦,爲人清白。同“飲冰食檗”。
清·李樞《〈精忠傳彈詞〉序》:“太夫人捨生不遂,乃奉君姑並攜六月孤兒,伴櫬回浙,賃居於海寧桐木村舊戚馬氏之見遠山樓。自此含冰茹檗之中,惟曲盡其事長撫雛之責矣。”
年級字:火(P1) 上(P1) 弄(P2) 冰(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35回:“潑魔苦苦用心拿我,誠所謂水中撈月;老孫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
年級字:鏤(P0) 玉(P1) 裁(P4) 冰(P1)
年級字:玉(P1) 清(P1) 冰(P1) 潔(P2)
宋·高觀國《花心動·梅意》詞:“碧蘚封枝,點寒英、疏疏玉清冰潔。”
年級字:渙(P0) 然(P2) 冰(P1) 釋(P4)
渙然:流散的樣子;釋:消散。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年級字:若(P3) 涉(P4) 淵(P5) 冰(P1)
宋·陳亮《論勵臣之道》:“朕承太上皇亮付託之重,念國家之深恥,志在復讎,八年於茲,若涉淵冰,未知攸濟。”
年級字:銜(P6) 膽(P3) 棲(P3) 冰(P1)
銜:嘴含;膽:苦膽;棲:棲息。嘴裏含着苦膽,居住在冰上。形容刻苦自勵。
《晉書·劉元海載記》:“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羣議。”
年級字:冰(P1) 清(P1) 水(P1) 冷(P2)
《何典》第四回:“初時還有些和尚道士,有家中鬧弗清楚,到也不甚覺着。及至斷了七,出過棺材,諸事停當,弄得家裏冰清水冷。”
年級字:冰(P1) 魂(P4) 雪(P1) 魄(P5)
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潔白。比喻人品質高尚純潔。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忍苦爲詩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難招。”宋·陸游《北坡梅》詩:“廣寒宮裏長生藥,醫得冰魂雪魄回。”
年級字:煎(P3) 水(P1) 作(P2) 冰(P1)
《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以若所爲,求若所致,猶緣木求魚,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
年級字:陰(P2) 凝(P4) 堅(P3) 冰(P1)
陰氣始凝結而爲霜,漸積聚乃成堅冰。比喻小人漸漸得勢,地位漸趨穩固。
年級字:如(P2) 履(P6) 薄(P4) 冰(P1)
履:踐、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樣。比喻行事極爲謹慎,存有戒心。
《詩·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年級字:鑽(P3) 火(P1) 得(P1) 冰(P1)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未見鑽火得冰,種豆得麥。”
年級字:渙(P0) 若(P3) 冰(P1) 消(P1)
猶言渙然冰釋。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年級字:走(P1) 花(P1) 溜(P3) 冰(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十四回:“你莫象纔來的那個和尚,走花溜冰的胡纏。”
年級字:迎(P2) 刃(P1) 冰(P1) 解(P2)
年級字:春(P1) 冰(P1) 虎(P1) 尾(P1)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將解凍的冰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尚書·君牙》:“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於春冰。”
年級字:王(P1) 祥(P2) 臥(P3) 冰(P1)
年級字:玉(P1) 骨(P2) 冰(P1) 肌(P3)
宋·楊無咎《柳梢青》詞:“玉骨冰肌,爲誰偏好,特地相宜,一段風流。”
年級字:履(P6) 霜(P3) 知(P1) 冰(P1)
年級字:雪(P1) 冰(P1) 天(P1)
窖:收藏東西的地洞。到處是冰和雪。形容天氣寒冷,也指嚴寒地區。
《宋史·朱弁傳》:“嘆馬角之未生,魂銷雪窖;攀龍髯而莫逮,淚灑冰天。”
年級字:冰(P1) 解(P2) 凍(P3) 釋(P4)
年級字:冰(P1) 寒(P2) 於(P2) 水(P1)
荀子《勸學》:“冰,水爲之,而寒於水。”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七·南齊》:“蘧(道愍)始師章(繼伯),冰寒於水。”
年級字:冰(P1) 銷(P3) 葉(P1) 散(P2)
《隋書·越王侗傳》:“若王師一臨,舊章暫睹,自應解甲倒戈,冰銷葉散。”
年級字:冰(P1) 天(P1) 雪(P1) 地(P1)
清·蔣士銓《雞毛房》:“冰天雪地風如虎,裸而泣者無棲所。”
年級字:冰(P1) 肌(P3) 玉(P1) 骨(P2)
冰:晶瑩。肌骨如同冰玉一般。形容女子肌膚瑩潔光滑。
年級字:飲(P2) 冰(P1) 內(P1) 熱(P2)
《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
年級字:冰(P1) 壺(P3) 秋(P1) 月(P1)
冰壺:盛水的玉壺,比喻潔白。比喻潔白明淨。多指人的品格。
宋·蘇軾《贈潘谷》詩:“布衫漆黑手如龜,未害冰壺貯秋月。”
年級字:雪(P1) 碗(P2) 冰(P1)
甌:盆碗之類的器皿。形容碗、盆器皿潔白乾淨。也比喻詩文清雅。
宋·范成大《次韻甄雲卿晚登浮丘亭》詩:“葛中羽扇吾方健,雪碗冰甌子句清。”
年級字:冰(P1) 散(P2) 瓦(P2) 解(P2)
《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嘏對曰”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戰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虜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年級字:冷(P2) 若(P3) 冰(P1) 霜(P3)
冷得象冰霜一樣。比喻待人接物毫無感情,象冰霜一樣冷。也比喻態度嚴正,不可接近。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俺老夫人治家嚴肅,凜若冰霜。”
年級字:冰(P1) 銷(P3) 霧(P3) 散(P2)
唐·康駢《劇談錄·郭鄩見窮鬼》:“鄩復問雲:‘彼之聚斂豐盈,何以遽令散去?’雲:‘先得計於安品子,其餘冰銷霧散。’”
年級字:冰(P1) 心(P1) 一(P1) 片(P1)
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年級字:冰(P1) 消(P1) 凍(P3) 解(P2)
《朱子全書》卷四:“見得大處分明,這許多小小病痛,都是冰消凍解,無有痕跡矣。”
年級字:瓦(P2) 解(P2) 冰(P1) 銷(P3)
年級字:渙(P0) 爾(P6) 冰(P1) 開(P1)
年級字:冰(P1) 天(P1) 雪(P1)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四:“公子編修汝舟隨侍,勸以節勞暫息。公慨然曰:‘二萬里冰天雪窖,隻身荷戈,未嘗言苦,時反憚勞乎?’”
年級字:飲(P2) 冰(P1) 茹(P0)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三》:“節婦非素有定志,必不能飲冰茹檗數十年。”
年級字:鑽(P3) 冰(P1) 取(P2) 火(P1)
《全元散曲·普天樂·嘲風情》:“姐姐每鑽冰取火,婆婆每指山賣磨。”
年級字:雪(P1) 冰(P1) 天(P1)
《宋史·朱弁傳》:“嘆馬角之未生,魂銷支窯;攀龍髯而莫逮,淚灑冰天。”
年級字:冰(P1) 糖(P2) 葫(P4) 蘆(P4)
詞性:名詞
葫蘆兒一種用竹籤貫串山楂、海棠等果實而外蘸冰糖的食品。也稱為「葫蘆兒」。
年級字:冰(P1) 炭(P3) 不(P1) 投(P3)
《韓非子·顯學》:“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
年級字:飲(P2) 冰(P1) 茹(P0)
茹:吃;檗:俗稱黃柏,味苦。喝冷水,吃苦味的東西。比喻處境困苦,心情抑鬱。也形容生活清苦。
唐·白居易《三年爲刺史》詩:“三年爲刺史,飲冰復食檗。”
年級字:青(P1) 藍(P2) 冰(P1) 水(P1)
“青出於藍,冰寒於水”的略語。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四:“桐城派古文,望谿開之,海峯繼之,至惜抱而其傳始大,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於劉門,世幾有青藍冰水之喻。”
年級字:霧(P3) 釋(P4) 冰(P1) 融(P3)
年級字:冰(P1) 清(P1) 玉(P1) 粹(P6)
《初學記》卷十七引晉孫綽《原憲贊》:“原憲玄默,冰清玉粹。志逸九霄,身安陋術。”
年級字:玉(P1) 敲(P2) 冰(P1)
戛:敲擊。敲打玉器和冰塊。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人氣節凜然。
唐·白居易《聽田順兒歌》:“戛玉敲冰聲未停,嫌雲不遏入青冥。”
年級字:冰(P1) 山(P1) 一(P1) 角(P2)
詞性:形容詞
體積龐大的冰山,露於水面上時往往只有山巔部分。比喻事情真相初現的一部分。嚴重的問題呈現在表面的一小部分。
年級字:瓦(P2) 解(P2) 冰(P1) 消(P1)
晉·成公綏《雲賦》:“於是玄氣仰散,歸雲四聚;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年級字:鑄(P5) 木(P1) 鏤(P0) 冰(P1)
指約束樹木(使其按人爲的形態生長),刻鏤冰塊(使其成某種精緻的工藝品)。比喻經辦毫無成效的事情。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人事中》:“賣漿販麥,利輒失時,鑄木鏤冰,初無成日。”
年級字:玉(P1) 潔(P2) 冰(P1) 清(P1)
象玉那樣潔白,象冰那樣清淨。形容人心地純潔,品行端正。
漢·桓譚《新論·妄瑕》:“伯夷叔齊,冰清玉潔,以義不爲孤竹之嗣,不食周粟,餓死首陽。”
年級字:鏤(P0) 冰(P1) 炊(P0) 礫(P0)
語出宋·黃庭堅《送王郎》詩:“炊沙作糜終不飽,鏤冰文字費工巧。”
年級字:冰(P1) 清(P1) 玉(P1) 潤(P4)
象冰一樣晶瑩,如玉一般潤澤。原指晉樂廣衛玠翁婿倆操行潔白。後常比喻人的品格高潔。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劉孝標註引《衛玠別傳》:“裴叔道曰:“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潤之望。”
年級字:敲(P2) 冰(P1) 求(P2) 火(P1)
年級字:伐(P5) 冰(P1) 之(P2) 家(P1)
伐冰,鑿取冰塊。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貴族喪祭得以用冰,用以稱達官貴族。
《禮記·大學》:“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鄭玄注:“卿大夫以上喪祭用冰。”
年級字:渙(P0) 若(P3) 冰(P1) 釋(P4)
年級字:炙(P6+) 冰(P1) 使(P2) 燥(P4)
《抱朴子·刺驕》:“慾望蕭雍濟濟,後生有武,是猶炙冰使燥,積灰令熾矣。”
年級字:一(P1) 片(P1) 冰(P1) 心(P1)
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年級字:凍(P3) 解(P2) 冰(P1) 釋(P4)
年級字:冰(P1) 山(P1) 難(P2) 靠(P2)
《資治通鑑·唐紀玄宗天寶十一年》:“或勸陝郡進士張彖謁國忠,曰:‘見之,富貴立可圖。’彖曰:‘君輩倚楊右相如泰山,吾以爲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輩得無失所恃乎?’”
年級字:冰(P1) 魂(P4) 素(P4) 魄(P5)
元·吳昌齡《張天師》第四折:“俺本是廣寒宮冰魂素魄,怎比那閻浮世濁骨凡胎。”
年級字:鏤(P0) 冰(P1) 雕(P3) 瓊(P0)
明·楊慎《升庵詩話·孫器之評詩》:“劉夢得如鏤冰雕瓊,流光自照。”
年級字:滴(P3) 水(P1) 成(P1) 冰(P1)
年級字:雪(P1) 操(P2) 冰(P1) 心(P1)
年級字:渙(P0) 如(P2) 冰(P1) 釋(P4)
年級字:冰(P1) 炭(P3) 不(P1) 同(P1) 器(P2)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個器具裏。比喻性質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韓非子·顯學》:“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
年級字:冰(P1) 炭(P3) 不(P1) 相(P1) 容(P2)
宋·陸游《寄題李季章侍郎石林堂》詩:“君不見,牛奇章與李衛公,一生冰炭不相容。”
年級字:冰(P1) 炭(P3) 不(P1) 同(P1) 爐(P3)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休把我衣服扯住,情知咱冰炭不同爐。”
xià chóng bù kě yǐ yǔ bīng
年級字:夏(P1) 蟲(P4) 不(P1) 可(P1) 以(P1) 語(P1) 冰(P1)
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侷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yǐ lí zhì shǔ yǐ bīng zhì shéng
年級字:以(P1) 狸(P3) 致(P3) 鼠(P4) ,(P1) 以(P1) 冰(P1) 致(P3) 繩(P2)
《呂氏春秋·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繩,雖工不能。”
yàn ruò táo lǐ lěng ruò bīng shuāng
年級字:豔(P3) 如(P2) 桃(P2) 李(P2) ,(P1) 冷(P2) 若(P3) 冰(P1) 霜(P3)
清·傷時子《蒼鷹擊·割愛》:“敢道豔如桃李,冷若冰霜,芝蘭其馨,金石其操,故是青樓賤質,紅粉庸姿。”
dōng hán bào bīng xià rè wò huǒ
年級字:冬(P1) 寒(P2) 抱(P1) 冰(P1) ,(P1) 夏(P1) 熱(P2) 握(P3) 火(P1)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念復吳,仇非上旦也。苦身勞心,夜以繼日。……冬常抱冰,夏還握火。”
bīng tàn bù yán lěng rè zì míng
年級字:冰(P1) 炭(P3) 不(P1) 言(P1) ,(P1) 冷(P2) 熱(P2) 自(P1) 明(P1)
《晉書·王沈傳》:“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自明者,以其有實也。”
bīng dòng sān chǐ fēi yī rì zhī hán
年級字:冰(P1) 凍(P3) 三(P1) 尺(P1) ,(P1) 非(P2) 一(P1) 日(P1) 之(P2) 寒(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高陽《胭脂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局壞到如此,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