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īng
年級字:兵(P3)
詞性:名詞
文言文字詞軍甲骨文字形,上部是「斤」,常見於短斧之類的記錄;下部「斤廾」,象雙手持斧頭。
戰爭用的軍器: 兵器、兵械、兵工廠。
軍事戰略: 兵法、按兵不動、調兵遣將、談笑用兵、兵不厭詐、紙上談兵、精兵政策、兵來將擋、兵家必爭之地。
軍隊、戰士: 騎兵、兵工隊、步兵、士兵、兵卒、兵馬、兵團、兵力、兵部。
戰事: 兵役、兵變、兵戍、兵荒馬亂、兵臨城下。
出征或受軍訓時的臨時休息的設備: 兵營。
為討好對方而自願為對方承擔工作: 觀音兵。
《說文解字.廾部》:「兵,械也。」
《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以待軍事。」
漢.鄭玄.注:「鄭司農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戰國策.趙策三》:「秦攻趙於長平,大破之,引兵而歸。」
《文選.江淹.雜體詩.盧中郎》:「信陵佩魏印,秦兵不敢出。」
dān bīng
年級字:單(P2) 兵(P3)
詞性:形容詞,副詞
shì bīng
年級字:士(P1) 兵(P3)
戰士軍官,
將軍,
將領1. 士大夫和軍隊。
2. 軍隊中的基本戰鬥成員,與軍官相別。
mín bīng
年級字:民(P1) 兵(P3)
詞性:名詞
1.古時指鄉兵,列入兵籍,有事則徵召入伍。2.指民間組織的武裝
shāng bīng
táo bīng
年級字:逃(P2) 兵(P3)
詞性:名詞
1.逃避兵災2.私自逃離部隊的兵士
3.比喻因怕困難、危險等而擅離工作崗位的人
bīng zhèng
bīng tuán
年級字:兵(P3) 團(P3)
詞性:名詞
1.現代軍隊中相當於集團軍的一級編組,下轄幾個軍或師。2.泛指師以上的部隊
xiǎo bīng
bīng huāng
年級字:兵(P3) 荒(P2)
詞性:名詞
戰爭造成的飢荒及其他災禍。
例:《後漢書·馮魴傳》:“自永初兵荒,王侯租秩多不充,於是特詔以它縣租稅足石,令如舊限,歲入穀三萬斛,錢四萬。”《南史·沉恪傳》:“兵荒之後,所在殘毀。” 唐陸龜蒙《送豆盧處士謁宋丞相序》:“ 吳中兵荒來,人不足犬豕之食,安能遂退藏耶?”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朝田畝制度》:“如一家有婚娶彌月事給錢一千,穀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總要用之有節,以備兵荒。”
bīng mǎ
wèi bīng
bīng yíng
zhāo bīng
年級字:招(P2) 兵(P3)
詞性:動詞
舊時徵兵入伍。
指徵召適齡青年參加軍隊,補充退伍的老兵產生的空缺,保持軍隊的青年化。
例:唐 溫庭皓 《觀山燈獻徐尚書》詩:“焚書翻見字,舉燧不招兵。”
jiù bīng
年級字:救(P3) 兵(P3)
詞性:名詞,形容詞
常見詞組負責解救困難的部隊或方法。
「救」拯救、解救。
「兵」士兵、軍人。
負責解救困難的部隊或自告
pào bīng
jiá bīng
年級字:甲(P1) 兵(P3)
詞性:名詞
1. 鎧甲和兵械。泛指兵器。
《詩·秦風·無衣》:“王於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韓非子·十過》:“城廓不治,倉無積粟,府無儲錢,庫無甲兵,邑無守具。”《新五代史·晉高祖紀》:“冬十月辛巳,禁造甲兵。”《清史稿·鄭獻親王齊爾哈朗傳》:“我國肇興,治弓矢,繕甲兵,視將士若赤子,故人爭效死,每戰必克。”2. 披甲的士兵。亦指軍隊。
《荀子·王制》:“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南史·傅昭傳》:“及昭至,有人夜見甲兵出。” 唐高蟾《宋汴道中》詩:“甲兵年正少,日久戍天涯。”《東周列國志》第七四回:“門幕中果伏有甲兵。”
3. 指戰爭;戰亂。
《左傳·哀公十一年》:“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 漢袁康《越絕書·內傳陳成恆》:“其君愚而不仁,其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有惡聞甲兵之心。” 唐杜甫《夜》詩之二:“甲兵年數久,賦斂夜深歸。” 宋陳與義《夜賦》:“腐儒憂平世,況復值甲兵。” 元薩都剌《過居庸關》詩:“上天胡不呼六丁,驅之海外消甲兵?” 明鄭善夫《秋夜》詩:“獨客尚未送貧賤,四方況是多甲兵。”
4. 清 代旗兵的一等兵。
《清會典事例·兵部三·官制》:“又由驍騎校內,每翼派委虛銜防禦一員,章京一員,並由甲兵內派委外官二名。”
xiàn bīng
年級字:憲(P0) 兵(P3)
詞性:名詞
一支軍隊或某一級軍事指揮機構內的組成部分,它在士兵和那些隸屬於該部隊的人員中間行使警察的職權,逮捕逃兵以及看管犯人。
liàn bīng
kōng bīng
bù bīng
年級字:步(P1) 兵(P3)
步卒1.以徒步作戰進行訓練、武裝和裝備的兵種2.徒步行軍和打仗的士兵
bīng bài
xīn bīng
bīng shì
bīng chē
年級字:兵(P3) 車(P1)
詞性:名詞
1.古代作戰用的車輛2.指運送軍隊的列車
3.借指兵威,武力
jiān bīng
年級字:尖(P2) 兵(P3)
詞性:名詞,形容詞
標兵1.行軍時在部隊前方擔任警戒的小分隊。
2.工作時在前面開創道路者。
3.尖兵,特指擔負行軍警戒的連以下分隊。按兵力大小稱為尖兵班、尖兵排、尖兵連。兼有戰鬥搜索、偵察敵情、觀察地形地貌的任務。
Nǚ bīng
年級字:女(P1) 兵(P3)
女兵是指對在國家軍隊中服役的女性軍職人員的稱呼,包括戰鬥人員和非戰鬥人員,其職責與男性士兵一樣,都是保衛國家安全,保衛及守護國家邊境,政府政權穩定,社會安定,有時亦參與非戰鬥性的包括救災等工作。女兵因體力問題而很少被分配作步兵;女兵多被分配到後勤部、機關、軍醫與院校等軍事設施工作,女兵也時常分配到空軍與海軍作飛行員和通信員。她們中有士兵、士官、軍官,有衛生員,文工團員、話務員、軍醫、炊事員、飼養員、理髮員、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司令員和將軍。現代中國最早的成建製女兵是組建於1927年2月12日北伐戰爭時期的國民革命軍黃埔軍校第6期武漢分校女生隊(共計130人)…
chū bīng
sǎn bīng
年級字:傘(P2) 兵(P3)
詞性:名詞
1.戰鬥時用降落傘著陸的士兵
2.傘兵部隊,空降兵部隊
gōng bīng
年級字:工(P1) 兵(P3)
1.軍隊中擔任工程事務(如修橋、修路、排除地雷、修飛機場)的兵種2. 布雷、探雷和排雷的士兵
bīng lì
guān bīng
dài bīng
běn bīng
yùn bīng
qí bīng
bīng zǒu
tán bīng
年級字:談(P2) 兵(P3)
詞性:動詞
議論軍事;談論用兵。
例:宋梅堯臣《夜酌趙侯家》詩:“方與舊將飲,談兵燈燭前。” 明沉德符《野獲編·兵部·文士論兵》:“其次則沉少林狀元、 董伯念禮部,並有聲藝苑,亦好談兵。” 程善之《春日雜感》詩:“十四學擊劍,十六能談兵。”
hào bīng
年級字:號(P2) 兵(P3)
詞性:名詞
軍隊高職司吹號的人員。
例:巴金《新生·五月十九日》:“一群號兵在涼亭裡掙紅了臉吹著銅的號角,吹出不和諧的聲音。” 張天翼《最後列車》:“'集合!'團長叫。號兵迎著風吹集合號。”
zhòng bīng
guó bīng
lǎo bīng
年級字:老(P1) 兵(P3)
參加過許多戰役的軍人;尤指任何行業中喜愛本行的老手
shào bīng
dāng bīng
bīng duì
yuán bīng
yòng bīng
年級字:用(P1) 兵(P3)
詞性:動詞
養兵1.使用兵器。
2.使用武力,進行戰爭。
3.調兵遣將,指揮戰爭。
bīng qì
年級字:兵(P3) 器(P2)
詞性:名詞
刀兵,
武器,
火器武器。
《周禮·地官·小司徒》:“及大比六鄉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攷夫屋,及其眾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史記·大宛列傳》:“其地皆無絲漆,不知鑄錢器。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他兵器。”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村落百姓,悉有兵器,小小俘劫,皆能自防。” 吳組緗《山洪》三一:“獵戶隊集合的時候,有兩個特殊的課目,一個是關於新兵器的知識,專講敵方所用兵器的性能和應制防備的方法。”
年級字:偃(P0) 兵(P3) 修(P2) 文(P1)
《後漢書·杜詩傳》:“陛下亮成天工,克濟大業,偃兵修文,羣帥反旅。”
年級字:偃(P0) 武(P2) 休(P1) 兵(P3)
宋·岳飛《乞解軍務第三札子》:“今講好已定,兩宮天眷,不日可還;偃武休兵,可期歲月。”
年級字:行(P1) 兵(P3) 佈(P2) 陣(P2)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四回:“有一將,名繼業,人號爲令公,此人天文地理,六韜三略,無不精通,行兵列陣,玄妙莫測,乃智勇兼全之士。”
年級字:天(P1) 兵(P3) 天(P1) 將(P3)
清·賈鳧西《木皮散人鼓詞·開場》:“那鯀卻生的兒子,神通廣大,伏虎降龍,手下天兵天將,那等利害。”
年級字:選(P3) 兵(P3) 秣(P6+) 馬(P1)
宋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今若敕勵諸將選兵秣馬,疾入西界,但能痛敗昊賊一陣,則吾軍威大振而虜汁沮矣。”
年級字:兵(P3) 貴(P3) 神(P1) 速(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速戰速決坐失良機掌握時間行動決定勝敗。
《孫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太祖將徵袁尚及三郡烏丸。……嘉言曰:‘兵貴神速。’”
年級字:全(P2) 民(P1) 皆(P3) 兵(P3)
指把能參加戰鬥的人民全都武裝起來,隨時準備殲滅入侵之敵。
年級字:盛(P2) 食(P1) 厲(P3) 兵(P3)
《商君書·兵守》:“壯男之軍,使勵食厲兵,陳而待敵。”
年級字:紙(P2) 上(P1) 談(P2) 兵(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爲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年級字:遣(P5) 將(P3) 調(P4) 兵(P3)
年級字:堅(P3) 甲(P1) 利(P2) 兵(P3)
《墨子·非攻下》:“於此爲堅甲利兵,以往攻伐無無罪之國。”
年級字:敗(P2) 將(P3) 殘(P5) 兵(P3)
明·無名氏《開詔救忠》楔子:“你雖然殺了我一陣,你的軍兵可也盡皆折損了,則剩下這一枝敗將殘兵。”
年級字:窮(P3) 兵(P3) 黷(P0) 武(P2)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爲衰,見我已大病矣。”
年級字:砥(P0) 兵(P3) 礪(P0) 伍(P3)
砥:細的磨刀石;礪:粗的磨刀石,指磨練;伍:隊伍。磨練軍隊。
《宋書·沈約自序》:“足下砥兵礪伍,總厲豪彥,師請一奮,氓無貳情。”
年級字:諱(P6) 兵(P3) 畏(P4) 刑(P3)
年級字:甲(P1) 束(P2) 兵(P3)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師輕而無禮”唐孔穎達疏:“《呂氏春秋》說此事雲:‘師行過周,王孫滿曰:過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今本《呂氏春秋·悔過》作“橐甲束兵”。
年級字:赤(P3) 壁(P2) 兵(P3)
鏖:激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聯軍於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泛指激烈的戰鬥。
元·無名氏《兩軍師隔江鬥智》第一折:“叵耐劉備那廝,暗地奪取荊州,想他赤壁鏖戰,全仗我東吳力氣。”
年級字:精(P2) 兵(P3) 強(P2) 將(P3)
《晉書·郗鑑傳》:“使君若顧二帝,自可不行,宜急下檄文,速遣精兵猛將。”
年級字:招(P2) 兵(P3) 買(P1) 馬(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於是遂起軍往汝南駐紮,招兵買馬,徐圖徵進。”
年級字:按(P2) 兵(P3) 不(P1) 動(P1)
年級字:百(P1) 萬(P2) 雄(P1) 兵(P3)
宋·趙葵《南鄉子》詞:“束髮領西藩。百萬雄兵掌握間,召到廟堂無一事,遭彈。”
年級字:兵(P3) 不(P1) 由(P1) 將(P3)
年級字:腹(P4) 中(P1) 兵(P3) 甲(P1)
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裝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謀略。
《五朝名臣言行錄·七之二參政范文正公仲淹》引《名臣傳》:“……,夏人聞之,相戒曰:‘無以延州爲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不比大範老子可欺也。”
年級字:厲(P3) 兵(P3) 粟(P0) 馬(P1)
《新唐書·劉仁軌傳》:“雖孽豎跳梁,士力未完,宜厲兵粟馬,乘無備,擊不意,百下百全。”
年級字:散(P2) 兵(P3) 游(P1) 勇(P2)
勇: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裡獨自行動的人。
年級字:兵(P3) 不(P1) 血(P3) 刃(P1)
兵:武器;刃:刀劍等的鋒利部分。兵器上沒有沾上血。形容未經戰鬥就輕易取得了勝利。
《荀子·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年級字:兵(P3) 多(P1) 者(P1) 敗(P2)
指兵卒過多的軍隊,常常會吃敗仗,因爲兵將各有所恃,號令不齊。
清·趙翼《陔餘叢考》:“古來用兵,往往兵多者敗,蓋兵過多則號令不齊,氣勢不貫,必不能有臂指相使之用。”
年級字:草(P1) 草(P1) 收(P1) 兵(P3)
馬馬虎虎地就收了兵。比喻工作不負責任,不細緻,不慎重。
歐陽山《苦鬥》十七:“張發奎剛佔領了那個地方,要管也管不了許多,正是咱們的人活動的好機會,——你怎麼好意思草草收兵?象一個赤衛隊員麼?”
年級字:兵(P3) 臨(P3) 城(P2) 下(P1)
元·無名氏《 範書》第一折:“有一日兵臨城下,將至濠邊,四下裏安環,八下里拽炮,人平了你宅舍,馬踐了你庭堂。”
年級字:寸(P1) 兵(P3) 尺(P1) 鐵(P3)
宋·蘇軾《策略五》:“不用寸兵尺鐵,而天下屏息,莫敢或爭。”
年級字:兵(P3) 兇(P3) 戰(P4) 危(P3)
漢·晁錯《言兵事疏》:“雖然,兵,兇器;戰,危事也。故以大爲小,以彊爲弱,在俛卬之間耳。”
年級字:案(P2) 兵(P3) 束(P2) 甲(P1)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年級字:振(P2) 兵(P3) 釋(P4) 旅(P2)
《史記·周本紀》:“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年級字:買(P1) 馬(P1) 招(P2) 兵(P3)
《再生緣》第三回:“今中既到山中住,少不得,買馬招兵盡壯懷。”
年級字:牢(P3) 甲(P1) 利(P2) 兵(P3)
年級字:偃(P0) 甲(P1) 息(P1) 兵(P3)
年級字:老(P1) 弱(P3) 殘(P5) 兵(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城中無糧,可發老弱殘兵並婦人出降;彼必不爲備,我既以兵繼百姓之後出攻之。”
年級字:師(P1) 老(P1) 兵(P3) 疲(P3)
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時間太長,兵士勞累,士氣低落。
《左傳·襄公九年》:“晉師可擊也,師老而勞,且有歸志,必大克也。”《魏書·許謙傳》:“慕容無道,侵我疆場,師老兵疲,天亡期至。”
年級字:被(P2) 甲(P1) 持(P4) 兵(P3)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上》:“勃在國,常恐懼,每郡守使丞尉行縣,勃常被甲持兵。”
年級字:水(P1) 火(P1) 兵(P3) 蟲(P4)
指使古書遭受損毀的四種災害:水災、火災、戰亂和書蠹。也泛指各種天災人禍。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今人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爲他們亂點一通,佛頭着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
年級字:短(P2) 兵(P3) 接(P2) 戰(P4)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鬥爭。
《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年級字:洗(P2) 兵(P3) 牧(P2) 馬(P1)
年級字:國(P1) 富(P3) 兵(P3) 強(P2)
《戰國策·齊策四》:“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
年級字:遣(P5) 兵(P3) 調(P4) 將(P3)
《禪真逸史》第二八回:“再說延州府丞湯思忠遣兵調將已定,然後自領馬步軍兵,離寨伺候。”
年級字:佳(P4) 兵(P3) 不(P1) 祥(P2)
先秦·李耳《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惡也。”
年級字:兵(P3) 戈(P0) 擾(P3) 攘(P6)
兵戈:武器,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秩序的動盪混亂。
《後漢書·馮衍傳下》:“遭擾攘之時,值兵革之際。”
年級字:兵(P3) 強(P2) 則(P3) 滅(P3)
《列子·黃帝》:“老聃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按今本《老子》作“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年級字:兵(P3) 無(P2) 常(P1) 形(P2)
用兵無一成不變的形勢。指辦事要因時、因地制宜,具體問題要用具體辦法去解決。
《孫子·計》“兵者,詭道也”三國·魏·曹操注:“兵無常形,以詭詐爲道。”
年級字:禁(P4) 攻(P3) 寢(P5) 兵(P3)
梁啓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以禁攻寢兵爲務。”
年級字:輕(P2) 卒(P3) 銳(P4) 兵(P3)
輕卒:輕裝的士兵。銳兵:銳利的武器。輕裝勇猛的士兵,手拿鋒利的武器。形容部隊戰鬥力很強。
年級字:極(P2) 武(P2) 窮(P3) 兵(P3)
年級字:解(P2) 甲(P1) 休(P1) 兵(P3)
年級字:遣(P5) 將(P3) 徵(P5) 兵(P3)
年級字:兵(P3) 慌(P3) 馬(P1) 亂(P2)
明·陸華甫《雙鳳記》第二一折:“亂紛紛東逃西竄,鬧烘烘兵慌馬亂,一路奔回氣尚喘。”
年級字:兵(P3) 銷(P3) 革(P2) 偃(P0)
前蜀·杜光庭《本命醮南鬥詞》:“垂回兇度厄之慈,開輟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銷革偃,四時之雨順風調。”
年級字:調(P4) 兵(P3) 遣(P5) 將(P3)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七回:“寫書教太師知道,早早調兵遣將,剿除賊寇報仇。”
年級字:兵(P3) 未(P1) 血(P3) 刃(P1)
猶兵不血刃。指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杜甫與嚴武》:“高適是肅宗所任命的統帥,永王爲地方兵力所擊敗身死之後,高適兵未血刃而罷。”
年級字:鳴(P4) 金(P1) 收(P1) 兵(P3)
年級字:兵(P3) 出(P1) 無(P2) 名(P2)
出兵沒有正當理由。亦泛指行事無正當理由。同“師出無名”
年級字:材(P2) 士(P1) 練(P2) 兵(P3)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問》:“擊此者,必將三分我兵,練我死士,二者延陣張翼,一者材士練兵,期其中極。”
年級字:足(P1) 兵(P3) 足(P1) 食(P1)
宋·胡錡《耕祿稿·代田萬頃到任謝表》:“秉戈執耒,宜爲足兵足食之思;牧馬飯牛,盍講且戰且耕之政。”
年級字:池(P2) 弄(P2) 兵(P3)
潢池:積水塘;弄兵:玩弄兵器。舊時對人民起義的蔑稱。也指發動兵變。
《漢書·龔遂傳》:“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
年級字:繕(P0) 甲(P1) 治(P2) 兵(P3)
繕甲:修治鎧甲。比喻作軍事準備。亦作“繕甲厲兵”。
年級字:兵(P3) 不(P1) 厭(P2) 權(P5)
作戰時儘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同“兵不厭詐”。
《後漢書·虞詡傳》:“今其衆新盛,難與爭鋒,兵不厭權,願寬假轡策,勿令有所拘閡而已。”
年級字:詰(P0) 戎(P6+) 治(P2) 兵(P3)
年級字:按(P2) 兵(P3) 束(P2) 甲(P1)
按兵:軍隊停止行進。甲:鎧甲,泛指武器裝備。止兵不前,捆起鎧甲。指解除武裝,停戰言降。
年級字:兵(P3) 荒(P2) 馬(P1) 亂(P2)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年級字:兵(P3) 禍(P4) 結(P1)
《宋史·陳良祐傳》:“今遣使乃啓釁之端,萬一敵騎犯邊,則民力困於供輸,州郡疲於調發,兵拏禍結,未有息期。”
年級字:興(P2) 兵(P3) 動(P1) 衆(P3)
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同“興師動衆”。
年級字:玩(P1) 兵(P3) 黷(P0) 武(P2)
年級字:擁(P3) 兵(P3) 自(P1) 固(P1)
唐·李延壽《北史·齊本紀上》:“書至,無點,景不至。又聞神武疾,遂擁兵自固。”
年級字:束(P2) 兵(P3) 秣(P6+) 馬(P1)
年級字:堅(P3) 甲(P1) 厲(P3) 兵(P3)
年級字:鬥(P2) 而(P1) 鑄(P5) 兵(P3)
臨到打仗纔去鑄造兵器。比喻行動不及時。同“鬥而鑄錐”。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呼?”一本作“鬥而鑄兵”。
年級字:兵(P3) 行(P1) 詭(P5) 道(P1)
兵:用兵;行:使用;詭:欺詐;道:方法。用兵可以運用詭異和詐僞的戰法。
年級字:兵(P3) 不(P1) 接(P2) 刃(P1)
作戰時兵器沒接觸。指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年級字:尺(P1) 兵(P3) 寸(P1) 鐵(P3)
清·戴名世《八月庚申齊師戰於乾時我師敗績》:“昔者王莽乘西漢之衰,不用尺兵寸鐵而移漢祚,翟義起兵討之,未成而身死。”
年級字:兵(P3) 戎(P6+) 倥(P0) 傯(P0)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馬戎倥傯、兵荒馬亂、戎馬倥傯軍事繁忙。
兵: 兵馬、兵器。
戎: 兵戎、軍戎。
倥: 空泛、無知。
傯: 急促、混亂。
指軍事進行時的混亂、繁忙。
清·樑章鉅《歸田瑣記·滬瀆唱和詩序》:「此番不期而遇於戎馬倥傯之中,真喜出望外矣。」
《花月痕》第六回:「兩月以前,戎馬倥傯;豈知今日群花圍繞,玉軟香溫?」
年級字:損(P5) 兵(P3) 折(P2) 將(P3)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三折:“俺如今領兵與他交戰,丞相也枉則損兵折將。”
年級字:富(P3) 國(P1) 強(P2) 兵(P3)
《商君書·壹言》:“故治國者,其專力也,以富國強兵也。”
年級字:兵(P3) 車(P1) 之(P2) 會(P1)
春秋時齊桓公爭霸,屢次與諸侯會盟,其中在魯僖公年間的四次,齊國帶有軍隊,你爲“兵車之會”。
《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請君以兵車之會往宋。”
年級字:短(P2) 兵(P3) 相(P1) 接(P2)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鬥爭。
戰國·楚·屈原《九歌·國殤》:“車錯轂兮短兵接。”
年級字:用(P1) 兵(P3) 如(P2) 神(P1)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五十九回:“爲頭一個先生,姓樊,名瑞,綽號混世魔王,能呼風喚雨,用兵如神。”
年級字:兵(P3) 微(P2) 將(P3) 寡(P4)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他兄弟雖多,兵微將寡。”
年級字:緩(P4) 兵(P3) 之(P2) 計(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年級字:曳(P4) 兵(P3) 棄(P4) 甲(P1)
年級字:卷(P2) 甲(P1) 束(P2) 兵(P3)
年級字:兵(P3) 連(P1) 禍(P4) 接(P2)
孫中山《誥誡東江叛軍通令》:“數年以來,閩、粵、湘生民塗炭,曹吳二賊,實爲禍首,近復啓釁浙奉,兵連禍接,本大元帥已明令諸將出師北伐。”
年級字:按(P2) 兵(P3) 不(P1) 舉(P2)
元·無名氏《開詔救忠》第三折:“你將那忠臣良將故贓謀,想着你按兵不舉心更毒。”明·無名氏《精忠記·掛冠》:“岳家父子三人盡忠報國殺金人望風而走,豈有按兵不舉之理?”
年級字:整(P2) 甲(P1) 繕(P0) 兵(P3)
《宋書·何承天傳》:“斥候之郊,非耕牧之所;轉戰之地,非耕桑之邑。故堅壁清野,以俟其來,整甲繕兵,以乘其敝。雖時有古今,保民全境,不出此途。”
年級字:勵(P3) 兵(P3) 秣(P6+) 馬(P1)
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
年級字:解(P2) 兵(P3) 釋(P4) 甲(P1)
解:解除。釋:卸下。解除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參戰。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
年級字:強(P2) 兵(P3) 富(P3) 國(P1)
清·王韜《上當路論時務書》;“西國之所以講強兵富國者,率以尚器爲先。”
年級字:草(P1) 率(P3) 收(P1) 兵(P3)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九:“應當在處理鬧事的過程中,進行細緻的工作,不要用簡單的方法去處理,不要‘草率收兵’。”
年級字:曳(P4) 兵(P3) 之(P2) 計(P2)
年級字:草(P1) 木(P1) 皆(P3) 兵(P3)
《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年級字:懸(P5) 兵(P3) 束(P2) 馬(P1)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涪水》:“鄧艾自陰平、景谷步道,懸兵束馬,入蜀徑江油、廣漢者也。”
年級字:添(P3) 兵(P3) 減(P3)
嗇兵員,反而減少行軍飯竈。指僞裝士兵逃亡,示弱以欺騙對方。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使齊軍入魏地爲十萬竈,明日爲五萬竈,又明日爲三萬竈。龐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年級字:歷(P2) 兵(P3) 秣(P6+) 馬(P1)
年級字:秣(P6+) 馬(P1) 厲(P3) 兵(P3)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年級字:散(P2) 兵(P3) 遊(P2) 勇(P2)
勇: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裏獨自行動的人。
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佈告》:“爲着確保城鄉治安、安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遊勇,均應向當地人民解放軍或人民政府投誠報到。”
年級字:按(P2) 甲(P1) 寢(P5) 兵(P3)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傅幹》:“愚以爲且按甲寢兵,息養軍士,定土分封,論功行賞。”
年級字:厲(P3) 兵(P3) 秣(P6+) 馬(P1)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年級字:單(P2) 兵(P3) 孤(P3) 城(P2)
單兵:寡弱無援的軍隊;孤城:孤立無依的城池。形容軍隊及其駐軍的城池孤立無依,勢力單薄,沒有外援。
《後漢書·耿恭傳》:“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衝,對數萬之衆。”
年級字:寓(P3) 兵(P3) 於(P2) 農(P2)
寓:寄寓,包含。指給農民以一定軍事訓練,平時務農,戰時參戰。或指軍隊屯墾。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一:“予謂議者以本朝養兵爲大費,欲復寓兵於農之法,書生之見,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年級字:兵(P3) 強(P2) 將(P3) 勇(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七回:“宋江等將勇兵強,打破了宛州、山南兩座城池。”
年級字:兵(P3) 連(P1) 禍(P4) 結(P1)
兵:戰爭;連:接連;結:相聯。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年級字:胸(P3) 中(P1) 甲(P1) 兵(P3)
《魏書·崔浩傳》:“汝曹視此人尪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於甲兵。”
年級字:兵(P3) 貴(P3) 先(P2) 聲(P1)
《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年級字:黷(P0) 武(P2) 窮(P3) 兵(P3)
黷:隨便,任意;窮:竭盡。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爲衰,見我已大病矣。”
年級字:案(P2) 甲(P1) 休(P1) 兵(P3)
《史記·淮陰侯列傳》:“方今爲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
年級字:練(P2) 兵(P3) 秣(P6+) 馬(P1)
宋·蘇洵《幾策·審敵》:“將遂練兵秣馬以出於實,實而與之戰,破之易爾。”
年級字:兵(P3) 不(P1) 厭(P2) 詐(P3)
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儘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僞。”
年級字:殘(P5) 兵(P3) 敗(P2) 將(P3)
明·邵璨《香囊記·敗兀》:“我如今連被岳家軍殺敗,收聚些殘兵敗將,濟不得事,目下就要拔營回去如何?”
年級字:臨(P3) 難(P2) 鑄(P5) 兵(P3)
臨到危難時,方纔鑄造兵器。比喻平時不作準備,臨時纔想辦法。
《晏子春秋·雜上二十》:“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後問隊,迷而後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年級字:蝦(P2) 兵(P3) 蟹(P3) 將(P3)
古代神怪小說裏海龍王手下的兵將。比喻敵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婁羅。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四十:“乃率領黿帥蝦兵蟹將,統帥黨類,一齊奔出潮頭。”
年級字:驕(P4) 兵(P3) 之(P2) 計(P2)
故意向敵軍示弱,以助長其驕傲情緒,使其輕敵大意的計策。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孟達暗暗發書,申報玄德,說‘黃忠連輸數陣,現今退在關上。’玄德慌問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將驕兵之計也。’”
年級字:神(P1) 兵(P3) 天(P1) 將(P3)
年級字:弄(P2) 兵(P3) 池(P2)
《漢書·循吏傳·龔遂》:“海瀕遐遠,不沾聖化,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
年級字:潰(P5) 兵(P3) 遊(P2) 勇(P2)
年級字:兵(P3) 不(P1) 雪(P1) 刃(P1)
《荀子·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年級字:精(P2) 兵(P3) 簡(P2) 政(P3)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四章:“只要肯認真抗戰,這種精兵簡政,分頭並進,倒也似乎更要合理些了。”
年級字:仁(P3) 義(P3) 之(P2) 兵(P3)
兵: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弔民伐罪,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衆。”
年級字:先(P2) 禮(P2) 後(P1) 兵(P3)
詞性:形容詞
形容凡事有相量,互相尊重,處事以和為貴,非不得以才使用武力解決爭執。
禮:禮貌。
兵:武力。
指先按照互相尊重的禮節和步驟向對方交涉,如果行不成功,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年級字:被(P2) 甲(P1) 執(P4) 兵(P3)
甲:古代打仗時軍人穿的護身衣服。兵:兵器。身穿護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裝。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吾見今非昔比世士大夫,纔有氣幹,便倚賴之,不能被甲執兵,以衛社稷,但微行險服,逞弄拳腕。”
年級字:驕(P4) 兵(P3) 必(P2) 敗(P2)
《漢書·魏相傳》:“恃國家之大,矜人民之衆,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年級字:谷(P2) 馬(P1) 礪(P0) 兵(P3)
宋·陳師道《贈張文潛》詩:“秋來待試丞相府,谷馬礪兵吾甚武。”
年級字:兵(P3) 無(P2) 常(P1) 勢(P3)
常:不變;勢:形勢。用兵無一成不變的形勢。用以說明辦事要因時、因地制宜,具體問題要用具體辦法去解決。
《孫子·虛實》:“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年級字:兵(P3) 在(P1) 其(P2) 頸(P3)
年級字:振(P2) 兵(P3) 澤(P5) 旅(P2)
《史記·孝武本紀》:“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後封禪。”裴駰集解引徐廣曰:“古‘釋’字作‘澤’。”
年級字:兵(P3) 不(P1) 污(P5) 刃(P1)
唐·韓愈《論捕賊行賞表》:“威德所加,兵不污刃,收魏博等六州。”
年級字:禍(P4) 結(P1) 兵(P3) 連(P1)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年級字:休(P1) 兵(P3) 罷(P2) 戰(P4)
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年級字:兵(P3) 精(P2) 糧(P2) 足(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
年級字:兵(P3) 無(P2) 血(P3) 刃(P1)
《北史·序傳·涼武昭王李暠》:“昭王以緯世之量。爲羣雄揚奉,兵無血刃,遂啓霸業,乃修敦煌舊塞。”
年級字:兵(P3) 聞(P2) 拙(P5) 速(P3)
年級字:棄(P4) 甲(P1) 曳(P4) 兵(P3)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年級字:橐(P0) 甲(P1) 束(P2) 兵(P3)
年級字:足(P1) 食(P1) 足(P1) 兵(P3)
《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年級字:兵(P3) 戎(P6+) 相(P1) 見(P1)
吳晗《朱元璋傳》第三章二:“從至正十六年起,張士誠和朱元璋兵戎相見,大小數百戰,互有勝負。”
年級字:按(P2) 甲(P1) 休(P1) 兵(P3)
《漢書·韓信傳》:“當今之計,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內, 牛灑日至,以饗士大夫,北首燕路,然而發一乘之使,奉咫尺之書以使燕,燕必不敢不聽。”
年級字:兵(P3) 多(P1) 將(P3) 廣(P2)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憑着俺這裏兵多將廣馬壯人強,量吳國姬光到的那裏,就怕着他哩?”
年級字:撒(P4) 豆(P1) 成(P1) 兵(P3)
撒放豆子,變成軍隊。傳說中謂散佈豆類即能變成軍隊的一種魔法。舊小說戲曲中所說的一種法術。
元·無名氏·《十樣錦》第二折:“變晝爲夜,撒豆成兵,揮劍成河,呼風喚雨。”
年級字:哀(P4) 兵(P3) 必(P2) 勝(P2)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驕兵必敗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年級字:上(P1) 兵(P3) 伐(P5) 謀(P4)
上:上等,引申爲最好的。兵:指戰爭,引申爲用兵。伐:討伐,攻打。伐謀:用計謀粉碎敵人的計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
年級字:歷(P2) 兵(P3) 粟(P0) 馬(P1)
年級字:千(P1) 兵(P3) 萬(P2) 馬(P1)
《南史·陳慶之傳》:“先是洛陽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明·陳繼儒《珍珠船》卷四:“李翰言文章,當如千兵萬馬而無人聲。”
年級字:風(P1) 兵(P3) 草(P1) 甲(P1)
《水滸傳》第九五回:“況我兵驚恐,凡杯蛇鬼車,風兵草甲,無往非撼志之物。”
年級字:甲(P1) 執(P4) 兵(P3)
擐:穿;兵:武器。身披鎧甲,手拿武器。指準備戰鬥。
《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年級字:師(P1) 老(P1) 兵(P3) 破(P2)
年級字:兵(P3) 強(P2) 馬(P1) 壯(P1)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爲之爾。’”
年級字:先(P2) 禮(P2) 而(P1) 後(P1) 兵(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形容凡事有相量,互相尊重,處事以和為貴,非不得以才使用武力解決爭執。
禮:禮貌。
兵:武力。
指先按照互相尊重的禮節和步驟向對方交涉,如果行不成功,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年級字:杯(P1) 酒(P4) 釋(P4) 兵(P3) 權(P5)
釋: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將領的兵權。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爲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爲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
年級字:海(P1) 軍(P2) 鬥(P2) 水(P1) 兵(P3)
年級字:兵(P3) 敗(P2) 如(P2) 山(P1) 倒(P2)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七十三章:“由於主將首先逃走,江西全線孫 (傳芳)軍俄然出現了兵敗如山倒的局面。”
年級字:十(P1) 八(P1) 般(P2) 兵(P3) 器(P2)
本指刀槍劍戟等十八種古式兵器。後泛指多種武器。亦比喻多種技能。
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六十回:“馬靜一瞧,大殿前擺着傢伙,十八般兵器,一應俱全。”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若論十八般兵器,我[十三妹]都算拿得起。”
年級字:一(P1) 十(P1) 八(P1) 般(P2) 兵(P3) 器(P2)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掄不動那鞭、簡、撾、錘。”
shèng bài nǎi bīng jiā cháng shì
年級字:勝(P2) 敗(P2) 乃(P2) 兵(P3) 家(P1) 常(P1) 事(P1)
勝利或失敗是帶兵作戰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勝利或失敗看得太重。
qiáng jiàng shǒu xià wú ruò bīng
年級字:強(P2) 將(P3) 手(P1) 下(P1) 無(P2) 弱(P3) 兵(P3)
英勇的將領部下沒有軟弱無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領導能帶出一支好的隊伍。
宋·蘇軾《題連公壁》:“俗語去:‘強將手下無弱兵。’真可信。”
bīng zài jīng ér bù zài duō
年級字:兵(P3) 在(P1) 精(P2) 而(P1) 不(P1) 在(P1) 多(P1)
兵士在於精壯而不在乎衆多。也比喻要求質量而不能只講數量。
péi le fū rén yòu zhé bīng
年級字:賠(P3) 了(P1) 夫(P2) 人(P1) 又(P1) 折(P2) 兵(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yǎng bīng qiān rì yòng bīng yī shí
年級字:養(P2) 兵(P3) 千(P1) 日(P1) ,(P1) 用(P1) 兵(P3) 一(P1) 時(P1)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
bīng lái jiàng dí shuǐ lái tǔ yàn
年級字:兵(P3) 來(P1) 將(P3) 敵(P3) ,(P1) 水(P1) 來(P1) 土(P1)
元·無名氏《雲臺門》第一折:“兵來將敵,水來土堰,兄弟也,你領兵就隨着我來,不可延遲也。”
yǎng bīng qiān rì yòng zài yī zhāo
年級字:養(P2) 兵(P3) 千(P1) 日(P1) ,(P1) 用(P1) 在(P1) 一(P1) 朝(P3)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同“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一回:“盧俊義聽了大怒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我要你跟我去走一遭,你便有許多推故。’”
fēng shēng hè lì cǎo mù jiē bīng
年級字:風(P1) 聲(P1) 鶴(P2) 唳(P0) ,(P1) 草(P1) 木(P1) 皆(P3) 兵(P3)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爲王師已至。”
bīng mǎ bù dòng liáng cǎo xiān xíng
年級字:兵(P3) 馬(P1) 不(P1) 動(P1) ,(P1) 糧(P2) 草(P1) 先(P2) 行(P1)
作戰時兵馬還沒出動,軍用糧草的運輸要先行一步。後泛指行動前須作好準備工作。
《南皮縣誌·風土誌下·歌謠》:“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賊。”
bīng lái jiàng yíng shuǐ lái tǔ yàn
年級字:兵(P3) 來(P1) 將(P3) 迎(P2) ,(P1) 水(P1) 來(P1) 土(P1)
元·高文秀《澠池會》楔子:“自古道兵來將迎,水來土堰,他若領兵前來,俺這裏領兵與他交鋒。”
bīng cáng wǔ kù mǎ rù huà shān
年級字:兵(P3) 藏(P2) 武(P2) 庫(P3) ,(P1) 馬(P1) 入(P1) 華(P2) 山(P1)
北周·庚信《賀平鄴都表》:“當今鹿臺已散,離宮已遺,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qiān jīn yòng bīng bǎi jīn qiú jiàn
年級字:千(P1) 金(P1) 用(P1) 兵(P3) ,(P1) 百(P1) 金(P1) 求(P2) 間(P1)
bā gōng shān shàng cǎo mù jiē bīng
年級字:八(P1) 公(P1) 山(P1) 上(P1) ,(P1) 草(P1) 木(P1) 皆(P3) 兵(P3)
將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是士兵。形容極度驚恐,疑神疑鬼。
《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hán xìn yòng bīng duō duō yì bàn
年級字:韓(P1) 信(P1) 用(P1) 兵(P3) ,(P1) 多(P1) 多(P1) 益(P2) 辦(P2)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韓信用兵,多多益辦。此是化工造物之妙,與文同用。”
bīng mǎ wèi dòng liáng cǎo xiān xíng
年級字:兵(P3) 馬(P1) 未(P1) 動(P1) ,(P1) 糧(P2) 草(P1) 先(P2) 行(P1)
指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林佔財《森林中的遠征》:“他很同情地說道:‘是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以來用兵的老規矩,你們沒有糧食怎麼走這麼遠的路!”
bīng lái jiàng dǎng shuǐ lái tǔ yǎn
年級字:兵(P3) 來(P1) 將(P3) 擋(P3) ,(P1) 水(P1) 來(P1) 土(P1) 掩(P4)
元·無名氏《大戰邳彤》:“主公,便好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hán xìn jiàng bīng duō duō yì shàn
年級字:韓(P1) 信(P1) 將(P3) 兵(P3) ,(P1) 多(P1) 多(P1) 益(P2) 善(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