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身(P1) 先(P2) 士(P1) 卒(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一馬當先、以身作則袖手旁觀作戰時將領親自帶頭,衝在士兵前面。現在也用來比喻領導帶頭,走在羣衆前面。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當敵勇敢,常爲士卒先。”《資治通鑑·隋紀煬帝大業九年》:“玄感每戰,身先士卒,所向摧陷。”
年級字:廣(P2) 文(P1) 先(P2) 生(P1)
①唐杜甫稱鄭虔爲“廣文先生”。②泛指清苦閒散的儒學教官。
據《新唐書·鄭虔傳》載,玄宗愛鄭虔才,爲置廣文館,以之爲博士。唐·杜甫《醉時歌》:“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早第紛紛厭樑肉,廣文先生飯不足。”
年級字:先(P2) 號(P2) 後(P1) 笑(P1)
《易·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年級字:大(P1) 人(P1) 先(P2) 生(P1)
晉·劉伶《酒德頌》:“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爲一朝,萬期爲須臾,日月爲扃牖,八荒爲庭衢。”
年級字:先(P2) 憂(P3) 後(P1) 樂(P2)
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後。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後。
漢·劉向《說苑·談叢》:“先憂事者後樂,先傲世者後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年級字:先(P2) 意(P1) 承(P4) 顏(P2)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後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年級字:先(P2) 天(P1) 不(P1) 足(P1)
先天:人或動物的胚胎時期。原指人或動物生下來體質就不好。後也指事物的根基差。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六回:“小弟聞得仙人與虛合體,日中無影;又老人之子,先天不足,亦或日中無影。壽麻之人無影,不知何故?”
年級字:以(P1) 快(P1) 先(P2) 睹(P5)
語出唐·韓愈《與少室李拾遺書》:“朝廷之士,引頸東望,若景星鳳皇之始見也,爭先睹之爲快。”
年級字:遙(P3) 遙(P3) 領(P2) 先(P2)
羅來勇《世界在他們眼前展開》:“我們的聲譽就是實力--遙遙領先的技術和工藝。”
年級字:疾(P2) 足(P1) 先(P2) 得(P1)
詞性:副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年級字:先(P2) 斬(P2) 後(P1) 奏(P4)
原指臣子先把人處決了,然後再報告帝王。現比喻未經請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然後再向上級報告。
《漢書·申屠嘉傳》:“吾悔不先斬錯乃請之。”顏師古注:“言先斬而後奏。”《新五代史·樑臣傳·朱珍》:“珍偏將張仁遇珍曰:‘ 軍中有犯令者,請先斬而後白。’”
年級字:先(P2) 我(P1) 著(P2) 鞭(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先生吾著鞭耳。”
年級字:禮(P2) 先(P2) 壹(P0) 飯(P1)
指在禮節上自己年歲稍長。壹飯,猶言一頓飯,喻指極短的時間。也指在禮節上先有恩惠與人。
《國語·越語上》:“句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爲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亦作“禮先一飯”。
年級字:匹(P2) 馬(P1) 當(P2) 先(P2)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三折:“刀橫宇宙三軍喪,匹馬當先戰百合。”
年級字:棋(P2) 輸(P4) 先(P2) 着(P2)
年級字:捷(P5) 足(P1) 先(P2) 得(P1)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年級字:先(P2) 驅(P4) 蟻(P3)
螻蟻:螻蛄和螞蟻。自己先死埋葬地下,爲別人驅除螻蟻。比喻效命於人,不惜先死。
《戰國策·楚策》:“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
年級字:有(P1) 言(P1) 在(P1) 先(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二十二:“他有言在先,你今日不須驚怕。”
年級字:先(P2) 得(P1) 我(P1) 心(P1)
得:適合,契合。比喻別人先說出了自己心裏想說的話。
《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年級字:身(P1) 先(P2) 朝(P3) 露(P2)
年級字:承(P4) 先(P2) 啓(P0) 後(P1)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曾有菴贈文》:“公承前草創,啓後規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年級字:南(P1) 郭(P0) 先(P2) 生(P1)
《晉書·劉寔傳》:“推賢之風不立,濫舉之法不改,則南郭先生之徒盈於朝矣。”
年級字:承(P4) 先(P2) 啟(P4) 後(P1)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曾有庵贈文》:“公承前草創,啟後規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年級字:有(P1) 約(P2) 在(P1) 先(P2)
年級字:不(P1) 乏(P3) 先(P2) 例(P2)
姚雪垠《李自成》第四卷第十四章:“明末起義首領中一向重視養子,而且以養子繼承皇位的事在五代不乏先例。”
年級字:先(P2) 睹(P5) 為(P2) 快(P1)
唐·韓愈《與少室李拾遺書》:“朝廷之士,引頸東望,若景星鳳皇之始見也,爭先睹之為快。”
年級字:守(P2) 先(P2) 待(P3) 後(P1)
年級字:北(P1) 郭(P0) 先(P2) 生(P1)
《韓詩外傳》卷九載,北郭先生卻楚莊王之聘不仕。《後漢書·方術傳·廖扶》載,廖扶感父以法喪身,憚爲吏,終身不仕,時人因號爲北郭先生。
年級字:甘(P2) 井(P2) 先(P2) 竭(P6)
年級字:禮(P2) 先(P2) 一(P1) 飯(P1)
指在禮節上自己年歲稍長。一飯,猶言一頓飯,喻指極短的時間。也指在禮節上先有恩惠與人。同“禮先壹飯”。
年級字:棋(P2) 輸(P4) 先(P2) 著(P2)
年級字:得(P1) 月(P1) 較(P2) 先(P2)
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係。
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年級字:先(P2) 斷(P3) 後(P1) 聞(P2)
年級字:雁(P3) 默(P3) 先(P2) 烹(P4)
《莊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年級字:先(P2) 意(P1) 承(P4) 指(P2)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後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年級字:意(P1) 在(P1) 筆(P1) 先(P2)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年級字:恐(P2) 後(P1) 爭(P2) 先(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8回:“他卻橫衝直撞,恐後爭先。”
年級字:先(P2) 我(P1) 着(P2) 鞭(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先生吾着鞭耳。”
年級字:先(P2) 知(P1) 先(P2) 覺(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不知不覺、後知後覺指有預估先準備和計劃能力。
「知」知道、知情、知曉。
「覺」覺察、感覺、察覺。
預先有意識到,有覺察到。
《孟子·萬章下》:「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年級字:先(P2) 難(P2) 後(P1) 獲(P5)
難:艱難,勞苦;獲:收穫。先付出勞動然後再取得收穫。比喻不坐享其成。
年級字:禍(P4) 爲(P2) 福(P1) 先(P2)
南朝·蕭統《文選·貞諶(贈劉琨一首)》:“禍爲福始,禍作福階。”李善注引《越記》曰:“禍爲福先,福爲禍堂。
年級字:福(P1) 爲(P2) 禍(P4) 先(P2)
指福與禍沒有定數,享福太甚就隱伏着禍端。同“福爲禍始”。
晉·盧諶《贈劉琨》詩:“福爲禍始,禍作福階。”李善注引《韓詩》:“利爲用本,福爲禍先。”
年級字:先(P2) 睹(P5) 爲(P2) 快(P1)
唐·韓愈《與少室李拾遺書》:“朝廷之士,引頸東望,若景星鳳皇之始見也,爭先睹之爲快。”
年級字:奮(P2) 勇(P2) 當(P2) 先(P2)
《隋書·史祥傳》:“公竭誠奮勇,一舉克定。” 元·關漢卿《哭存者》第二折:“更有俺五百義兵家將,都要的奮勇當先,相持對壘。”
年級字:先(P2) 發(P1) 製(P3) 人(P1)
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製服對方。
年級字:福(P1) 為(P2) 禍(P4) 先(P2)
指福與禍沒有定數,享福太甚就隱伏著禍端。同“福為禍始”。
晉·盧諶《贈劉琨》詩:“福為禍始,禍作福階。”李善注引《韓詩》:“利為用本,福為禍先。”
年級字:先(P2) 入(P1) 爲(P2) 主(P1)
指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佔有主導地位,以後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
《漢書·息夫躬傳》:“唯陛下觀覽古今,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爲主。”
年級字:鳥(P1) 先(P2) 飛(P1)
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時,怕趕不上別人,搶先動手。多用作謙詞。同“笨鳥先飛”。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一折:“[三末雲]:二哥,你得了官也。我和你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後,你這等坌鳥先飛。”
年級字:先(P2) 自(P1) 始(P2)
隗:指戰國燕人郭隗;始:開始。以先任用我郭隗爲開端。表示自我推薦。
《戰國策·燕策一》:“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
年級字:並(P2) 驅(P4) 爭(P2) 先(P2)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羣也。”
年級字:先(P2) 花(P1) 後(P1) 果(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七卷:“生下三女一男:兒子名曰承祖,長女名玉英,次女名桃英,三女名月英。元來是先花後果的。倒是玉英居長,次即承祖。”
年級字:先(P2) 朝(P3) 露(P2)
唐·李德裕《張闢疆論》:“若平勃二人溘先朝露,則劉氏之業必歸呂宗。”
年級字:一(P1) 馬(P1) 當(P2) 先(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主動
原指作戰時策馬衝鋒在前。形容領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羣衆前面,積極帶頭。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陣,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
年級字:先(P2) 悉(P3) 必(P2) 具(P1)
明·歸有光《上宋明府書》:“律於發冢之條,如知情買賣器物磚石、薰猩平園之類,纖悉必具。”
年級字:先(P2) 意(P1) 希(P2) 旨(P2)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後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年級字:開(P1) 路(P1) 先(P2) 鋒(P3)
清·張南莊《何典》第十回:“便即點起陰兵,教活死人掛了騎印做大元帥,冒失鬼爲開路先鋒,地裏鬼、雌雄人爲參謀,引兵前去救應。”
年級字:文(P1) 籍(P4) 先(P2) 生(P1)
年級字:未(P1) 老(P1) 先(P2) 衰(P4)
年紀還不大就衰老了。多指由於精神或體力負擔過重而導致過早衰老。
清·汪琬《與參議施先生書》:“琬殷憂(車感)軻,未老先衰。”
年級字:先(P2) 禮(P2) 後(P1) 兵(P3)
詞性:形容詞
形容凡事有相量,互相尊重,處事以和為貴,非不得以才使用武力解決爭執。
禮:禮貌。
兵:武力。
指先按照互相尊重的禮節和步驟向對方交涉,如果行不成功,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年級字:先(P2) 人(P1) 後(P1) 己(P1)
《禮記·坊記》:“子云:‘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年級字:兵(P3) 貴(P3) 先(P2) 聲(P1)
《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年級字:先(P2) 發(P1) 制(P2) 人(P1)
詞性:動詞
成語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年級字:望(P2) 秋(P1) 先(P2) 零(P3)
零:凋零。望見秋天將到就先凋零了。比喻體質弱,經不起風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語言》:“松柏之姿,經霜猶茂。臣蒲柳之質,望秋先零,受命之異也。”
年級字:好(P1) 好(P1) 先(P2) 生(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劉孝標註引《司馬徽別傳》
年級字:先(P2) 入(P1) 之(P2) 見(P1)
指在對某事物進行調查研究之前就形成或接受的看法。指成見。
《漢書·息夫躬傳》:“唯陛下觀覽古今,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爲主。”
年級字:欲(P5) 揚(P2) 先(P2) 抑(P6)
年級字:爭(P2) 先(P2) 恐(P2) 後(P1)
清·張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個個爭先恐後的直搶上來。”
年級字:先(P2) 聖(P4) 先(P2) 師(P1)
《禮記·文王世子》:“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年級字:未(P1) 卜(P1) 先(P2) 知(P1)
卜:占卜,打卦,古人用火灼龜甲,看灼開的裂紋推測未來的吉凶禍富。沒有占卜便能事先知道。形容有預見。
元·無名氏《桃花女》第三折:“賣弄殺《周易》陰陽誰似你,還有個未卜先知意。”
年級字:先(P2) 入(P1) 為(P2) 主(P1)
指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佔有主導地位,以後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
《漢書·息夫躬傳》:“唯陛下觀覽古今,反复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
年級字:先(P2) 意(P1) 承(P4) 志(P2)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後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
西漢·戴聖《禮記·祭義》:“君子之所爲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
年級字:近(P2) 火(P1) 先(P2) 焦(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九回:“常言道:‘近火先焦。’伯伯便替我們吃官司坐牢,那時又沒人送飯來救你。”
年級字:身(P1) 先(P2) 士(P1) 衆(P3)
作戰時將領親自帶頭,衝在士兵前面。現在也用來比喻領導帶頭,走在羣衆前面。同“身先士卒”。
年級字:先(P2) 聲(P1) 奪(P3) 人(P1)
《左傳·宣公十二年》:“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也。”
年級字:疾(P2) 走(P1) 先(P2) 得(P1)
漢·焦贛《易林·損之井》:“秦失其鹿,疾走先得。”
年級字:古(P1) 聖(P4) 先(P2) 賢(P4)
聖:品德智慧極高。賢:有纔能有道德。古代的聖人賢者。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剛纔二奶奶說的古聖先賢,我們也不懂。”
年級字:一(P1) 鞭(P2) 先(P2) 著(P2)
晉劉琨少負志氣,與祖逖爲友,共以收復中原爲志,曾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見《晉書·劉琨傳》。
年級字:先(P2) 意(P1) 承(P4) 旨(P2)
先意:超先想到;承旨:遵從意旨。原指不等父母開口就能迎合父母的心意去做。後指揣摸上級意圖,極力奉承。
《韓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禮記·祭義》:“君子之所爲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
年級字:烏(P3) 有(P1) 先(P2) 生(P1)
漢·司馬相如《子虛賦》:“楚使子虛使於齊,王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畋。畋罷,子虛過奼烏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年級字:先(P2) 聲(P1) 後(P1) 實(P1)
詞性:副詞
成語聲:聲勢;實:實力。比喻先用聲勢挫折敵方士氣,然後交戰。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年級字:笨(P3) 鳥(P1) 先(P2) 飛(P1)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後,你這等坌(笨)鳥先飛。”
年級字:禍(P4) 為(P2) 福(P1) 先(P2)
南朝·蕭統《文選·貞諶(贈劉琨一首)》:“禍為福始,禍作福階。”李善注引《越記》曰:“禍為福先,福為禍堂。
年級字:直(P1) 木(P1) 先(P2) 伐(P5)
直:挺直。挺直成材的樹木,最先被砍伐。比喻有才能的人會遭到迫害。亦作“直木必伐”。
《莊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年級字:先(P2) 號(P2) 後(P1) 慶(P2)
年級字:先(P2) 笑(P1) 後(P1) 號(P2)
《易·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年級字:着(P2) 人(P1) 先(P2) 鞭(P2)
《晉書·劉琨傳》:“與范陽祖逖爲友。聞逖被用,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着鞭。’”
年級字:捷(P5) 足(P1) 先(P2) 登(P1)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年級字:未(P1) 風(P1) 先(P2) 雨(P1)
年級字:先(P2) 來(P1) 後(P1) 到(P1)
明·無名氏《南牢記》第二折:“也有個先來後到,反教俺無下梢。”
年級字:冬(P1) 烘(P6) 先(P2) 生(P1)
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八:“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
年級字:先(P2) 見(P1) 之(P2) 明(P1)
明·指眼力。事先看清問題的能力。指對事物發展的預見性。
《後漢書·楊彪傳》:“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年級字:先(P2) 公(P1) 後(P1) 私(P3)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憂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後私即自辦也。”
年級字:先(P2) 行(P1) 後(P1) 聞(P2)
比喻未經請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然後再向上級報告。
《後漢書·酷吏列傳》:“故臨民之職,專事威斷,族滅奸軌,先行後聞。”
年級字:躬(P3) 先(P2) 士(P1) 卒(P3)
唐·張說《爲河內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賊契丹等露布》:“誓將首冒鋒刀,躬先士卒,上假神兵之威,下定鬼方之罪。”
年級字:暮(P5) 夜(P2) 先(P2) 容(P2)
年級字:敢(P2) 勇(P2) 當(P2) 先(P2)
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四折:“若不是老相國雄才大略,和鏄諸敢勇當先,豈有今日。”
年級字:道(P1) 學(P1) 先(P2) 生(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惱的是道學先生。”
年級字:先(P2) 河(P1) 後(P1) 海(P1)
《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年級字:東(P1) 郭(P0) 先(P2) 生(P1)
年級字:至(P1) 聖(P4) 先(P2) 師(P1)
《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聖,爲能聯盟睿知,足以有臨也。”《禮記·文王世子》:“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年級字:後(P1) 海(P1) 先(P2) 河(P1)
語出《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
年級字:請(P1) 先(P2) 入(P1) 甕(P0)
年級字:賊(P3) 先(P2) 王(P1)
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年級字:先(P2) 禮(P2) 而(P1) 後(P1) 兵(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形容凡事有相量,互相尊重,處事以和為貴,非不得以才使用武力解決爭執。
禮:禮貌。
兵:武力。
指先按照互相尊重的禮節和步驟向對方交涉,如果行不成功,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年級字:射(P2) 人(P1) 先(P2) 射(P2) 馬(P1)
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年級字:先(P2) 下(P1) 手(P1) 為(P2) 強(P2)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比喻在比賽、競賽或戰鬥角力的時候,採取主動地位的戰略。
《隋書·元冑傳》:「兵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年級字:先(P2) 下(P1) 手(P1) 爲(P2) 強(P2)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比喻在比賽、競賽或戰鬥角力的時候,採取主動地位的戰略。
《隋書·元冑傳》:「兵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年級字:先(P2) 小(P1) 人(P1) 後(P1) 君(P2) 子(P1)
先做小人,後做君子。指先把計較利益得失的話說在前頭,然後再講情誼。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九回:“化這們說。凡事先小人後君子好,先君子後小人就不好了。”
jìn shuǐ lóu tái xiān dé yuè
年級字:近(P2) 水(P1) 樓(P2) 臺(P0) 先(P2) 得(P1) 月(P1)
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由於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搶先得到某種利益或便利。
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jiāng yù qǔ zhī bì xiān yǔ zhī
年級字:將(P3) 欲(P5) 取(P2) 之(P2) ,(P1) 必(P2) 先(P2) 與(P2) 之(P2)
要想奪取些什麼,得暫且先給些什麼。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忪警惕,然後找機會奪取。
bīng mǎ wèi dòng liáng cǎo xiān xíng
年級字:兵(P3) 馬(P1) 未(P1) 動(P1) ,(P1) 糧(P2) 草(P1) 先(P2) 行(P1)
指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林佔財《森林中的遠征》:“他很同情地說道:‘是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以來用兵的老規矩,你們沒有糧食怎麼走這麼遠的路!”
bīng mǎ bù dòng liáng cǎo xiān xíng
年級字:兵(P3) 馬(P1) 不(P1) 動(P1) ,(P1) 糧(P2) 草(P1) 先(P2) 行(P1)
作戰時兵馬還沒出動,軍用糧草的運輸要先行一步。後泛指行動前須作好準備工作。
《南皮縣誌·風土誌下·歌謠》:“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賊。”
shǔ zhōng wú dà jiàng liào huà zuò xiān fēng
年級字:蜀(P1) 中(P1) 無(P2) 大(P1) 將(P3) ,(P1) 廖(P0) 化(P1) 作(P2) 先(P2) 鋒(P3)
gōng yù shàn qí shì bì xiān lì qí qì
年級字:工(P1) 欲(P5) 善(P2) 其(P2) 事(P1) ,(P1) 必(P2) 先(P2) 利(P2) 其(P2) 器(P2)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先有良好的籌備和計劃,鼓勵預先準備好相關的工具和資源,充足的能力是十分重要。
善其事: 達到成事的目的。
利其器:工具,設備,儀器。先要準備好最佳的工具。
《論語.衛靈公》:「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