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èi bàn
bèi zuò
liú bèi
年級字:劉(P1) 備(P2)
詞性:名詞
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chóu bèi
bùbè
bèi jìn
bèi jiē
bèi ràng
bèi xiàng
bèi zhì
yù bèi
zhàn bèi
bì bèi
Bèi qù
zé bèi
bèi zhàn
jūn bèi
bèi diǎn
bèi yòng
Bèi shòu
年級字:備(P2) 受(P2)
詞性:助詞
常見詞組受到某種廣泛性的評價, 例如: 讚賞、歡迎、注意或指責。
備受歡迎、備受指責。
備: 完備,整備。完全的意思。
受: 被給予,承受。
bèi kè
qí bèi
bèi yào
pèi bèi
年級字:配(P3) 備(P2)
裝備1. 指供應旅行、遠征、考察、探險或特殊場合所必備的各種物品2. 根據需要分配
3. 裝備
4. 佈置兵力
bèi wàng
Bèi zhāi
hòu bèi
Bèi chū
bèi gěi
fáng bèi
zhuāng bèi
年級字:裝(P1) 備(P2)
裝置,
設備,
配備,
配置1. 謂給軍隊配備武器、軍裝、器材、技術力量等。
2. 指為工礦、企業配備機器和技術力量等。
3. 指給軍隊配備的武器、軍裝、器材、技術力量等。
4. 指為工礦企業配備的各種機電設施。
bèi sòng
jǐng bèi
chǔ bèi
jiè bèi
shè bèi
年級字:設(P3) 備(P2)
裝備,
配置1. 設防。
2. 設立具備;設置、佈置。
3. 進行某項工作或滿足某種需要的成套的建築、器物等。
jù bèi
zhǔn bèi
年級字:德(P4) 才(P1) 兼(P3) 備(P2)
德:品德;才:才能;備:具備。既有好的思想品質,又有工作的才乾和能力。
元·無名氏《娶小喬》第一折:“江東有一故友,乃魯子敬,此人才德兼備。”
年級字:責(P3) 備(P2) 求(P2) 全(P2)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僅有某某數字,於四聲未合,即姑置而過存之,亦孰爲責備求全者。”
年級字:求(P2) 全(P2) 責(P3) 備(P2)
求、責:要求;全、備:完備,完美。對人對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無缺點。
《論語·微子》:“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年級字:貫(P1) 頤(P0) 備(P2) 戟(P0)
年級字:才(P1) 德(P4) 兼(P3) 備(P2)
元·無名氏《娶小喬》第一折:“江東有一故友,乃魯子敬,此人才德兼備。”
年級字:無(P2) 一(P1) 不(P1) 備(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一回:“真是:吃的,喝的,穿的,戴的,無一不精,無一不備。”
年級字:材(P2) 德(P4) 兼(P3) 備(P2)
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乾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質。
《禪真逸史》前言:“路上爲民除害,以武藝高強、材德兼備,[林時茂]被薦爲建康寶剎妙相寺副住持。”
年級字:常(P1) 備(P2) 不(P1) 懈(P5)
年級字:德(P4) 容(P2) 兼(P3) 備(P2)
德容:指女子的品德和容貌。兼備:都具備。品德和容貌都非常好。
年級字:備(P2) 而(P1) 不(P1) 用(P1)
清·吳趼人《糊塗世界》:“雖說備而不用,到得那時候,聽憑兵丁造一句謠言,開上幾排槍,那人可就死了不少。”
年級字:攻(P3) 其(P2) 無(P2) 備(P2)
年級字:戒(P3) 備(P2) 森(P2) 嚴(P4)
年級字:備(P2) 位(P1) 充(P2) 數(P2)
備位:如同尸位,意即徒在其位,不能盡職;充數:用不夠格的人來湊足數額。是自謙不能做事的話。
《漢書·蕭望之傳》:“吾嘗備位將相,年逾六十矣。”《晏子春秋·諫下》:“其女子往辭晏子之家,託曰:‘負郭之民賤妾,請有道於相國,不勝其欲,願得充數乎下陳。’”
年級字:文(P1) 修(P2) 武(P2) 備(P2)
文:指教化。修:指走上正規,已符合標準。備:準備完畢。謂文治和軍備都已達到了理想的要求。
年級字:有(P1) 備(P2) 無(P2) 患(P3)
《尚書·說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年級字:攻(P3) 其(P2) 不(P1) 備(P2)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備(P2)
年級字:備(P2) 嘗(P3) 辛(P1) 苦(P1)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唐·韓愈《順宗實錄》卷一:上常親執弓矢,率軍後先導衛,備嘗辛苦。”
年級字:掩(P4) 其(P2) 不(P1) 備(P2)
掩:掩襲。備:防備。趁敵人毫無防備時進行突然襲擊。亦作“掩其無備”。
《南齊書·劉懷珍傳》:“今衆少糧單,我懸彼固,正宜簡精銳,掩其不備耳。”
年級字:乘(P2) 其(P2) 不(P1) 備(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八回:“我乘其不備而更追之,故能勝也。”
年級字:材(P2) 能(P1) 兼(P3) 備(P2)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王煥也空學的文武雙全,培養得材能兼備。”
年級字:文(P1) 武(P2) 兼(P3) 備(P2)
同時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雙全。亦作“文武兼濟”、“文武兼全”。
年級字:萬(P2) 事(P1) 俱(P6) 備(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做好一切準備。
萬: 千萬、百萬。
事: 事物、事情。
俱: 全部、都是。俱全。
備: 準備、後備。
《三國演義》第四九回:「孔明索紙筆,屏退左右,密書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年級字:掩(P4) 其(P2) 無(P2) 備(P2)
年級字:出(P1) 其(P2) 不(P1) 備(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3回:“這倒不是道家法術,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謂‘守如處女,出如脫兔’,‘出其不備’的妙策。”
年級字:推(P2) 崇(P3) 備(P2) 至(P1)
清·曾樸《孽海花》第八回:“所談西國政治、藝術,石破天驚,推崇備至,私心竊以爲過當。”
年級字:聊(P4) 備(P2) 一(P1) 格(P2)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第五卷:“餘於別集中求其措語無害大雅者擇錄一二,非賞其工也,聊備一格而已。”
年級字:備(P2) 嘗(P3) 艱(P3) 苦(P1)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唐·韓愈《順宗實錄》卷一:上常親執弓矢,率軍後先導衛,備嘗辛苦。”
年級字:備(P2) 多(P1) 力(P1) 分(P2)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備多力分,紮營太散,呼應不靈,不能戰。”
年級字:劉(P1) 備(P2) 借(P1) 荊(P5) 州(P3)
wàn shì jù bèi zhǐ qiàn dōng fēng
年級字:萬(P2) 事(P1) 俱(P6) 備(P2) ,(P1) 只(P1) 欠(P1) 東(P1) 風(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只差最後一個最關鍵的條件。
萬: 千萬、百萬。
事: 事物、事情。
俱: 全部、都是。俱全。
備: 準備、後備。
只: 唯一、僅此。只有。
欠: 欠缺、虧欠。
東: 東方、東南西北。
風: 狂風、清風。
一切都準備好了,只欠從東面吹向的風,把火吹向敵方。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六六回:「昔日赤壁鏖兵之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今日二位元帥又欠了西風。」
chū qí bù yì gōng qí wú bèi
年級字:出(P1) 其(P2) 不(P1) 意(P1) ,(P1) 攻(P3) 其(P2) 無(P2) 備(P2)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chū qí bù yì yǎn qí bù bèi
年級字:出(P1) 其(P2) 不(P1) 意(P1) ,(P1) 掩(P4) 其(P2) 不(P1) 備(P2)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chū qí bù yì gōng qí bù bèi
年級字:出(P1) 其(P2) 不(P1) 意(P1) ,(P1) 攻(P3) 其(P2) 不(P1) 備(P2)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