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補(P2) 偏(P4) 救(P3) 弊(P5)
《漢書·董仲舒傳》:“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也。”
年級字:不(P1) 可(P1) 偏(P4) 廢(P4)
偏廢:側重一方,忽略另一方。指兩方面都應同樣重視,不能片面地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山谷下》:“讀《莊子》,令人意寬思大,敢作;讀《左傳》,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書不可偏廢也。”
年級字:無(P2) 偏(P4) 無(P2) 倚(P5)
年級字:一(P1) 偏(P4) 之(P2) 見(P1)
《宋史·劉述傳》:“安石任一偏之見,改立新議,以害天下大公。”
年級字:偏(P4) 三(P1) 向(P1) 四(P1)
年級字:無(P2) 黨(P6) 無(P2) 偏(P4)
年級字:救(P3) 偏(P4) 補(P2) 弊(P5)
年級字:偏(P4) 聽(P1) 偏(P4) 信(P1)
偏面地聽了一方面的話就信以爲真。多指處理事情的態度不公正。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年級字:偏(P4) 鄉(P2) 僻(P5) 壤(P5)
年級字:偏(P4) 信(P1) 則(P3) 闇(P0)
偏信:只聽信一方面的話;暗:糊塗。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不能明辨是非。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年級字:不(P1) 偏(P4) 不(P1) 黨(P6)
年級字:巧(P2) 言(P1) 偏(P4) 辭(P5)
《莊子·人間世》:“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
年級字:無(P2) 偏(P4) 無(P2) 頗(P6)
年級字:一(P1) 偏(P4) 之(P2) 論(P2)
宋·朱熹《答沈叔晦書》:“前日務爲學而不觀書,此固一偏之論。”
年級字:以(P1) 偏(P4) 概(P5) 全(P2)
以:用;偏:片面;概:概括;全:全部。用片面的觀點看待整體問題。
吳家國《普通邏輯》:“只有分析地閱讀,才能學得深透,不致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只有綜合地閱讀,才能學得完整系統,不致斷章取義,以偏概全。”
年級字:無(P2) 偏(P4) 無(P2) 黨(P6)
年級字:偏(P4) 信(P1) 則(P3) 暗(P2)
偏信:只聽信一方面的話;暗:胡塗。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不能明辨是非。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年級字:不(P1) 偏(P4) 不(P1) 倚(P5)
宋·朱熹《中庸章句》題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
年級字:偏(P4) 聽(P1) 偏(P4) 言(P1)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聽信一方面,指處理問題態度不公正,方法不妥當。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年級字:偏(P4) 義(P3) 複(P4) 詞(P1)
詞性:名詞
專業名詞。
由兩個意義相反的詞組合而成一個複詞,而最終的解譯只取其中。
例如:
- 我們不能按「是非」去作決擇。【取的意思 - 非】
- 他的「去留」並不影嚮任何決定。【取的意思 - 去】
年級字:偏(P4) 正(P1) 式(P2) 複(P4) 詞(P1)
詞性:名詞
專業名詞。漢語複詞構詞法:
1. 並列式複語
2. 偏正式複語
3. 動賓式複語
4. 動補式複語
5. 主謂式複語
6. 附加式複語
【偏正式複語】由兩個意義相同的詞組合成一個複詞,帶一個詞根修飾或限制另一個詞根的作用。 例如: 紅茶、熱愛、粉碎、後退。
南一書局 http://www.nani.com.tw/nani/steacher/stdownload/sword/000/TSD000AK_1.pdf
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
年級字:兼(P3) 聽(P1) 則(P3) 明(P1) ,(P1) 偏(P4) 信(P1) 則(P3) 闇(P0)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