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倒(P2) 冠(P5) 落(P2) 佩(P4)
冠:帽子;佩:佩玉。這裏指官服。脫下帽子,摘去佩玉。形容辭官還鄉。
唐·杜牧《晚晴賦》:“倒冠落佩兮與世闊疏,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隱居者乎。”
年級字:倒(P2) 鳳(P4) 顛(P4) 鸞(P0)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你繡幃裏效綢繆,倒鳳顛鸞百事有。”
年級字:倒(P2) 持(P4) 干(P1) 戈(P0)
《後漢書·何進傳》:“大兵聚會,強者爲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爲亂階。”
年級字:翻(P2) 箱(P3) 倒(P2)
翻:倒,反轉;篋:小箱子。把箱子櫃子都翻倒過來。形容徹底翻檢。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船上買辦又仗着洋人勢力,硬來翻箱倒篋的搜了一遍,此時還不知有失落東西沒有。”
年級字:倒(P2) 打(P1) 一(P1)
《西遊記》故事:豬八戒以釘耙爲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絕技戰勝對手。自己做錯了,不僅拒絕別人的指摘,反而指摘對方。
《西遊記》故事:豬八戒以釘耙為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絕技戰胜對手。自己做錯了,不僅拒絕別人的指摘,反而指摘對方。
年級字:毛(P1) 髮(P2) 倒(P2) 豎(P4)
倒豎:尾端朝上直立。汗毛、頭髮都豎起來。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緊張。亦作“毛髮皆豎”、“毛髮盡豎”、“毛髮爲豎”。
年級字:橫(P2) 拖(P3) 倒(P2) 扯(P4)
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五回:“張千、李萬見焦員外來問,不由分說,橫拖倒扯捉進府門。”明·徐渭《英烈傳》第十六回:“[也先]誰知身子一側,側下馬來,湊巧腳鐙纏住了一隻腳,被馬橫拖倒扯。”
年級字:鸞(P0) 顛(P4) 鳳(P4) 倒(P2)
明·謝讜《四喜記·仁主賜婚》:“喜孜孜鸞顛鳳倒,美津津露澀花嬌。”
年級字:倒(P2) 背(P1) 如(P2) 流(P1)
背:背誦。把書或文章倒過來背,背得像流水一樣流暢。形容背得非常熟練,記得非常牢。
她把說明小冊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經讀得~了。(郭沫若《蘇聯紀行·六月二十七日》
年級字:冠(P5) 倒(P2) 施(P2)
明·李贄《〈忠義水滸傳〉序》:“蓋自宋室不競,冠屨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
年級字:顛(P4) 倒(P2) 衣(P1) 裳(P2)
顛倒:上下倒置;衣裳:古時上爲衣,下爲裳。形容匆忙而亂了順序。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年級字:樹(P1) 倒(P2) 根(P1) 摧(P4)
年級字:倒(P2) 行(P1) 逆(P6) 施(P2)
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多指所作所爲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願。
《史記·伍子胥列傳》:“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年級字:迴(P3) 天(P1) 倒(P2) 日(P1)
晉·陸機《吊魏武帝文》:“夫以迴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內。”
年級字:倒(P2) 果(P1) 為(P2) 因(P1)
年級字:倒(P2) 掛(P2) 臘(P4) 鴨(P1)
年級字:逆(P6) 施(P2) 倒(P2) 行(P1)
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多指所作所爲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願。同“逆行倒施”。
年級字:倒(P2) 傾(P4) 囊(P5)
清·嬴宗季女《六月霜·典釵》:“索將他倒篋傾囊,付質求沽盡易錢。”
年級字:是(P1) 非(P2) 顛(P4) 倒(P2)
是:對;非:錯。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把是非弄顛倒了。
唐·韓愈《施先生墓銘》:“古聖人言,其旨密微,箋註紛羅,顛倒是非。”
年級字:解(P2) 甲(P1) 倒(P2) 戈(P0)
年級字:七(P1) 病(P2) 八(P1) 倒(P2)
年級字:顛(P4) 倒(P2) 是(P1) 非(P2)
是:對;非:錯。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把是非弄顛倒了。
唐·韓愈《施先生墓銘》:“古聖人言,其旨密微,箋註紛羅,顛倒是非。”
年級字:倒(P2) 置(P3) 干(P1) 戈(P0)
《史記·留侯世家》:“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年級字:白(P1) 黑(P1) 顛(P4) 倒(P2)
西漢·劉向《列女傳·楚成鄭瞀》:“王不明察,遂辜無罪,是白黑顛倒,上下錯謬也。”
年級字:倒(P2) 相(P1) 迎(P2)
屣:鞋。古人家居脫鞋席地而坐,爭於迎客,將鞋穿倒。形容熱情歡迎賓客。
《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聞粲在門,倒屣迎之,”
年級字:倒(P2) 峽(P3) 瀉(P5) 河(P1)
《平山冷燕》第九回:“只那一枝筆,拈在手中,便如龍飛鳳舞,落在紙上,便如倒峽瀉河,真有掃千軍萬馬之勢。”
年級字:猶(P5) 解(P2) 倒(P2) 懸(P5)
解:解救;倒懸:人被倒掛,比喻處境困難。比喻把人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年級字:窮(P3) 困(P2) 潦(P0) 倒(P2)
窮困:貧窮、困難;潦倒:失意。生活貧困,失意頹喪。
唐·杜甫《登高》詩:“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年級字:倒(P2) 持(P4) 戈(P0) 矛(P3)
《新唐書·陸贄傳》:“舍此不務而反爲所乘,斯謂倒持戈矛,以鱒授寇者也。”
年級字:冠(P5) 履(P6) 倒(P2) 易(P2)
年級字:不(P1) 知(P1) 起(P1) 倒(P2)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五回:“你可知他一面在這裏服藥,一面在那邊戕伐,碰了個不知起倒的醫生還給他服點燥烈之品,正是‘潑油救火’,恐怕他死得不快罷了。”
年級字:冠(P5) 履(P6) 倒(P2) 置(P3)
年級字:投(P3) 機(P2) 倒(P2) 把(P1)
利用時機,以囤積居奇,買空賣空、摻雜作假、操縱物價等方式擾亂市場,牟取暴利。
浩然《豔陽天》第47章:“投機倒把是不符合政策條文的事情,彎彎繞那傢伙能幹這樣傻事?”
年級字:東(P1) 倒(P2) 西(P1) 歪(P3)
元·曾瑞卿《留鞋記》第二折:“哎,卻原來醉醺醺東倒西歪。”
年級字:輕(P2) 重(P1) 倒(P2) 置(P3)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寫文章做演說就不同了,這是專爲影響人的,我們的同志反而隨隨便便,這就叫做輕重倒置。”
年級字:倒(P2) 持(P4) 手(P1) 板(P2)
古代官員持手板以朝。倒持手板,指驚惶失態。同“倒執手版”。
宋·劉克莊《沁園春·再和林卿韻》詞:“待得新亭,倒持手板,何似抽還政事堂。”
年級字:山(P1) 公(P1) 倒(P2) 載(P3)
年級字:顛(P4) 倒(P2) 乾(P1) 坤(P6)
年級字:如(P2) 解(P2) 倒(P2) 懸(P5)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年級字:顛(P4) 來(P1) 倒(P2) 去(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將簡帖兒掂,將妝盒兒按,開拆封皮孜孜看,顛來倒去不害心煩。”
年級字:倒(P2) 繃(P4) 孩(P2) 兒(P1)
繃:包紮。接生婆把初生嬰兒裹倒了。比喻一向做慣了的事因一時疏忽而弄錯了。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十七:“豈有三十年爲老孃而倒繃孩兒者乎?”
年級字:倒(P2) 干(P1) 戈(P0)
把武器倒着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同“倒載干戈”。
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二》:“偃革爲軒,倒戢干戈,示不復用兵。”
年級字:倒(P2) 山(P1) 傾(P4) 海(P1)
《後漢書·董卓傳》:“及殘寇乘之,倒山傾海,昆岡之火,自茲而焚,《版蕩》之篇,於焉而極。”
年級字:太(P1) 阿(P2) 倒(P2) 持(P4)
倒拿着劍,把劍柄給別人。比喻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
《漢書·梅福傳》:“至秦則不然,張誹謗之罔,以爲漢驅除,倒持太阿,授楚其柄。”
年級字:主(P1) 客(P2) 顛(P4) 倒(P2)
施蟄存《滇雲浦雨話從文》:“由此,從文有了一個固定的職業,有月薪可以應付生活。但這樣一來,寫作卻成爲他的業餘事務,在他的精神生活上,有些主客顛倒。”
年級字:偃(P0) 革(P2) 倒(P2) 戈(P0)
元·劉壎《隱居通議·經史一》:“偃革倒戈,歸馬放牛,乃滅殷以後事;今楚漢相持,正是兵鋒之交,而言及此,曾不顧其爲迂,何也?”
年級字:魂(P4) 顛(P4) 夢(P3) 倒(P2)
年級字:天(P1) 倒(P2) 地(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5卷:“江老夫妻女兒殺豬也似的叫喊,擂天倒地價哭。”
年級字:東(P1) 橫(P2) 西(P1) 倒(P2)
劉復《曉》詩:“回看車中,大家東橫西倒,鼾聲呼呼。”
年級字:柳(P3) 眉(P3) 倒(P2) 豎(P4)
《兒女英雄傳》第五回:“那女子不聽猶可,聽了之話,只見她柳眉倒豎,杏眼圓睜;腮邊烘兩朵紅雲,面上現一團煞氣。”
年級字:不(P1) 知(P1) 顛(P4) 倒(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九回:不想這些帶來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顛倒。天色又看看晚了。”
年級字:阿(P2) 平(P1) 絕(P4) 倒(P2)
以之比喻對對方的言論極爲佩服。亦用爲譏諷言論極爲乖謬,常貽笑大方。
據《晉書·衛玠傳》及《王澄傳》載:玠好言玄理。琅玡王澄字平子,兄昵稱之曰:“阿平”。有高名,少所推許,每聞玠言,輒嘆息絕倒。故時爲之語曰:“衛玠談道,平子絕倒。”
年級字:棄(P4) 甲(P1) 倒(P2) 戈(P0)
年級字:壓(P2) 倒(P2) 元(P1) 白(P1)
元、白:指唐代詩人元稹和白居易。用來比喻作品勝過同時代有名的作家。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卷三:“時元、白俱在,皆賦詩於席上。唯刑部楊汝士侍郎後成。元、白覽之失色。……汝士其日大醉,歸謂子弟曰:‘我今日壓倒元、白。’”
年級字:貧(P3) 困(P2) 潦(P0) 倒(P2)
年級字:拜(P2) 倒(P2) 轅(P0) 門(P1)
轅門:將帥行轅或軍營的大門。形容對別人佩服之至,自願認輸。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三回:“若非一部全史瞭然於中,何能如此。妹子唯有拜倒轅門了。”
年級字:倒(P2) 裳(P2) 索(P3) 領(P2)
索:搜尋、尋求。把衣裳倒過來尋找領口。比喻辦事抓不到要點。
《鄧析子·無厚篇》:“驅逸足於庭,求猿捷於檻,斯逆理而求之,猶倒裳而索領。”
年級字:倒(P2) 持(P4) 泰(P4) 阿(P2)
泰阿:寶劍名。倒拿着劍,把劍柄給別人。比喻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
年級字:傾(P4) 腸(P5) 倒(P2) 肚(P2)
《朱子語錄》:“聖人肚腸,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
年級字:倒(P2) 懸(P5) 之(P2) 危(P3)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年級字:番(P2) 窠(P0) 倒(P2) 臼(P0)
明唐順之《書王龍溪致知議略》:“世間茅葛議論已自充塞,更無一片寸草不生地步,王老於其間又番窠倒臼,又撰出一種馭氣攝靈一息一息等語,又是一場孽怪。”
年級字:傾(P4) 倒(P2)
庋,放東西的架子。把大小箱子裏的東西全部傾倒出來。比喻全部拿出來或徹底翻檢。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王家見二謝,傾筐倒庋;見汝輩來,平平爾;汝可無煩複往。”
年級字:倒(P2) 街(P2) 臥(P3) 巷(P2)
《水滸傳》第二一回:“波子……看着宋江道:‘押司沒事睬那乞丐做甚麼?那斯一地裏去搪酒吃,只是搬是搬非。這等倒街臥巷的橫死賊,也來上門上戶欺負人!’”
年級字:顛(P4) 幹(P2) 倒(P2) 坤(P6)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二回:“我平生有個癖見,以為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是兩種人物,都是龍跳虎踞的精神,顛幹倒坤的手段,你道是什麼呢?”
年級字:東(P1) 歪(P3) 西(P1) 倒(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九回:“日暮挑燈閒徙倚,郎不歸來留戀誰家裏?及至歸來沈醉矣,東歪西倒難扶起。”
年級字:前(P1) 徒(P3) 倒(P2) 戈(P0)
年級字:解(P2) 民(P1) 倒(P2) 懸(P5)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年級字:銀(P2) 河(P1) 倒(P2) 瀉(P5)
瀉:水從高處往下直流。象銀河裏的水倒瀉下來。形容雨下得極大,象瀉下來的一樣。
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金闕前開二峯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年級字:倒(P2) 執(P4) 手(P1) 版(P4)
《晉書·謝安傳》:“[桓溫]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陳兵衛,將移晉室,呼安及王坦之,欲於座害之。坦之甚懼……既見溫,坦之汗流沾衣,倒執手版。安從容就席。”
年級字:移(P2) 山(P1) 倒(P2) 海(P1)
搬動大山,翻倒大海。比喻人類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偉氣概。
在困難面前我們要有移山倒海的氣魄,纔不會被困難嚇倒。
年級字:翻(P2) 箱(P3) 倒(P2) 櫃(P4)
翻:倒,反轉。把箱子櫃子都翻倒過來。形容徹底翻檢。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鬧了大半天,毫無影響,甚至翻箱倒櫃,實在沒處去找。”
年級字:東(P1) 扶(P3) 西(P1) 倒(P2)
從這邊扶起,卻又倒向那邊。比喻顧此失彼。也形容壞習氣太多,糾正了這一點,那一點又冒頭了。
宋·楊萬里《過南蕩》詩:“笑殺槿籬能耐事,東扶西倒野酴醚。”
年級字:夢(P3) 想(P1) 顛(P4) 倒(P2)
《西遊補》第一回:“卷做一團,塞在豬八戒耳朵裏,口裏亂嚷道:‘悟能,休得夢想顛倒。’”
年級字:橫(P2) 拖(P3) 倒(P2)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四:“衆皁隸一齊動手,把嬌嬌嫩嫩的一個尼姑,橫拖倒拽,捉將下來。”
年級字:倒(P2) 果(P1) 爲(P2) 因(P1)
魯迅《墳·科學史教篇》:“日頌當前之結果,於學者獨恝然而置之,倒果爲因,莫此爲甚。”
年級字:冰(P1) 山(P1) 易(P2) 倒(P2)
冰山遇到太陽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長久依賴的靠山。
《蝴蝶媒》第十三回:“那越公雖待我不薄,奈他年壽無多,冰山易倒,未可久留。”
年級字:倒(P2) 懸(P5) 之(P2) 苦(P1)
倒懸:象人被倒掛着一樣。比喻處境極端困難。同“倒懸之急”。
《元史·外夷傳》:“羣生愁嘆,四民廢業,貧者棄子以偷生,富者鬻產而應役,倒懸之苦,日甚一日。”
年級字:顛(P4) 三(P1) 倒(P2) 四(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四回:“連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顛三倒四,坐臥不安。”
年級字:頭(P1) 足(P1) 倒(P2) 置(P3)
年級字:不(P1) 識(P2) 起(P1) 倒(P2)
《西遊記》第五二回:“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淨了,不久便要宰殺,您還不識起倒?去了罷!”
年級字:倒(P2) 廩(P0) 傾(P4) 囷(P0)
唐·韓愈《答竇秀才書》:“雖使古之君子,積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膠其口而不傳者,遇足下之請懇懇,猶將倒廩傾囷,羅列而進也。”
年級字:東(P1) 西(P1) 倒(P2)
明·馮惟敏《新水令·庚午春試筆》套曲:“看俺這曲脊是腰,手顫頭搖,言語刁騷,衣履鏖糟,行動處東踅西倒,一步低一步高。”
年級字:顛(P4) 乾(P1) 倒(P2) 坤(P6)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二回:“我平生有個癖見,以爲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是兩種人物,都是龍跳虎踞的精神,顛乾倒坤的手段,你道是什麼呢?”
年級字:回(P1) 山(P1) 倒(P2) 海(P1)
《魏書·高閭傳》:“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十萬南臨瓜步,諸郡盡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
年級字:夢(P3) 魂(P4) 顛(P4) 倒(P2)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9卷:“只因財利迷心,身家念重,時時防賊發火起,自然夢魂顛倒。”
年級字:本(P2) 末(P3) 倒(P2) 置(P3)
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金·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然非知治之審,則未嘗不本末倒置。”
年級字:翻(P2) 江(P2) 倒(P2) 海(P1)
宋·陸游《夜宿陽山磯》詩:“五更顛風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殘暑。”
年級字:江(P2) 翻(P2) 海(P1) 倒(P2)
猶江翻海沸。形容水勢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聲勢壯大。
年級字:反(P1) 攻(P3) 倒(P2) 算(P2)
指被打倒的階級敵人或反動勢力糾集起來向革命人民進行反撲報復。
年級字:倒(P2) 因(P1) 爲(P2) 果(P1)
年級字:倒(P2) 持(P4) 太(P1) 阿(P2)
太阿:寶劍名。倒拿着劍,把劍柄給別人。比喻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
《舊唐書·陳夷行傳》:“自三數年來,奸臣竊權,陛下不可倒持太阿,授人鱒柄。”
年級字:連(P1) 街(P2) 倒(P2) 巷(P2)
《東周列國志》第八九回:“當時百姓連街倒巷,皆怨商君。”
年級字:倒(P2) 冠(P5) 落(P2)
①指棄官歸隱。冠、珮是官員正服的打扮。②指隱者裝束。亦作“倒冠落佩”。
年級字:倒(P2) 海(P1) 翻(P2) 江(P2)
宋·陸游《夜宿陽山磯》詩:“五更顛風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殘暑。”
年級字:應(P2) 弦(P4) 而(P1) 倒(P2)
年級字:倒(P2) 載(P3) 干(P1) 戈(P0)
詞性:形容詞
成語倒:把鋒刃向裏倒插着;載:陳設,放置;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禮記·樂記》:“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年級字:傾(P4) 箱(P3) 倒(P2)
篋:小箱子。把大小箱子裏的東西都倒出來。比喻全部拿出來或徹底翻臉。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王家見二謝,傾筐倒庋,見汝輩來,平平爾;汝可無煩複往。”
年級字:逆(P6) 行(P1) 倒(P2) 施(P2)
猶言倒行逆施。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多指所作所爲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願。
年級字:顛(P4) 倒(P2) 黑(P1) 白(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戰國·楚·屈原《九章·懷沙》:“變白以爲黑兮,倒上以爲下。”
年級字:倒(P2) 打(P1) 一(P1) 瓦(P2)
老舍《駱駝祥子》七:“先生並沒說什麼呀,你別先倒打一瓦!”
年級字:言(P1) 顛(P4) 語(P1) 倒(P2)
《羣音類選·〈繡襦記·蠍蛇熾惡〉》:“他是老年人,言顛語倒,不可認爲聞言心旆搖。”
年級字:瀾(P0) 倒(P2) 波(P1) 隨(P3)
明宋濂《<楚石禪師六會語>序》:“第近年以來,傳者失真,瀾倒波隨,所趣日下。”
年級字:窮(P3) 途(P3) 潦(P0) 倒(P2)
潦倒:失意。形容無路可走,十分失意。同“窮愁潦倒”。
年級字:騎(P2) 倒(P2) 墮(P5)
典出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七:“華山隱士陳摶……常乘白騾,從惡少年數百,欲入汴州。中途聞藝祖登極,大笑墜騾曰:‘天下於是定矣。’遂入華山爲道士。”
年級字:隨(P3) 風(P1) 倒(P2) 舵(P3)
宋·陸游《醉歌》:“相風使帆第一籌,隨風倒舵更何憂。”
年級字:倒(P2) 傾(P4)
清·劉大櫆《贈資政大夫吳府君墓表》:“其他修祠宇、平道路、焚責券,苟有利於人,倒篋傾筐恐後也。”
年級字:顛(P4) 顛(P4) 倒(P2) 倒(P2)
①指神思迷糊錯亂。②指事情不順或言行無條理,不可置信。
《朱子全書》卷六:“向時有一截學者貪多務得,要讀《周禮》、諸史、本朝典故,一向盡要理會,得許多沒緊要底工夫,少刻,自己都恁自地顛顛倒倒,沒頓放處。”《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彼此夙緣,顛顛倒倒,皆非偶然也。”
年級字:七(P1) 老(P1) 八(P1) 倒(P2)
年級字:無(P2) 顛(P4) 無(P2) 倒(P2)
年級字:橫(P2) 倒(P2) 豎(P4) 臥(P3)
《兒女英雄傳》第七回:“滿院橫倒豎臥七長八短的一地死和尚。”
年級字:神(P1) 魂(P4) 顛(P4) 倒(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六:“小娘們多有愛他的,奉得神魂顛倒,連家裏也不思想。”
年級字:窮(P3) 愁(P3) 潦(P0) 倒(P2)
窮愁:窮困愁傷;潦倒:頹喪,失意。窮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讀書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清·無名氏《都門竹枝詞·教官十首》:“盤費全無怎去家,窮愁潦倒駐京華。”
年級字:傾(P4) 倒(P2)
把大小箱子裏的東西全部傾倒出來。比喻全部拿出來或徹底翻檢。
葉聖陶《感同身受》:“許把來意傾筐倒篋說完了,心頭彷彿鬆快一點。”
年級字:七(P1) 顛(P4) 八(P1) 倒(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一:“問如何是佛法大師,師曰:‘七顛八倒。’”
年級字:倒(P2) 三(P1) 顛(P4) 四(P1)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場,瞞上不瞞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來,揀上色的與他兩套。”
年級字:失(P2) 驚(P2) 倒(P2) 怪(P1)
《天花雨》第十四回:“回家方稀奇事,失驚倒怪落三魂。”
年級字:顛(P4) 倒(P2) 陰(P2) 陽(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陰陽,強人所難?”
年級字:切(P2) 樹(P1) 倒(P2) 根(P1)
年級字:顛(P4) 倒(P2) 幹(P2) 坤(P6)
年級字:倒(P2) 戈(P0) 卸(P5) 甲(P1)
《續傳燈錄》:“雪峯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爲什麼倒戈卸甲?”
年級字:排(P2) 山(P1) 倒(P2) 海(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資治通鑑·齊紀高宗建武二年》「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十萬,南臨瓜步,諸郡盡降。」
宋·楊萬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病勢初來敵頗強,排山倒海也難當。」
年級字:顛(P4) 鸞(P0) 倒(P2) 鳳(P4)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你繡帷裏效綢繆,顛鸞倒鳳百事有。”
年級字:沒(P1) 顛(P4) 沒(P1) 倒(P2)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你兩個都不爲年紀老,怎麼的便這般沒顛沒倒,對官司不分個真假,辨個清濁。”
年級字:倒(P2) 懸(P5) 之(P2) 急(P1)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後漢書·臧洪傳》:“北鄙將若倒懸之急。”
年級字:兵(P3) 敗(P2) 如(P2) 山(P1) 倒(P2)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七十三章:“由於主將首先逃走,江西全線孫 (傳芳)軍俄然出現了兵敗如山倒的局面。”
年級字:橋(P2) 上(P1) 倒(P2) 涼(P2) 茶(P2)
年級字:牆(P2) 倒(P2) 眾(P3) 人(P1) 推(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九回:“他雖好性兒,你們也該拿出個樣兒來,別太過逾了,牆倒衆人推。”
年級字:樹(P1) 倒(P2) 孫(P2) 散(P2)
樹倒了,樹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臺,隨從的人也就一鬨而散。
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於曹詠,啓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
年級字:樹(P1) 倒(P2) 散(P2)
樹倒了,樹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於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
年級字:牆(P2) 倒(P2) 衆(P3) 人(P1) 推(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九回:“他雖好性兒,你們也該拿出個樣兒來,別太過逾了,牆倒衆人推。”
年級字:東(P1) 風(P1) 壓(P2) 倒(P2) 西(P1) 風(P1)
原指封建大家庭裏對立的兩方,一方壓倒另一方。現比喻革命力量對於反動勢力佔壓倒的優勢。
清·曹雪琴《紅樓夢》第八十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
yī wén qián nán dǎo yīng xióng hàn
年級字:一(P1) 文(P1) 錢(P2) 難(P2) ,(P1) 倒(P2) 英(P1) 雄(P1) 漢(P4)
比喻一個很小的困難卻使一個很大的事情無法進行,無法完成。也指一個很有本事的人,面對一個小問題而束手無策。
天下事只怕沒得銀錢,便是俗語說得好:~。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