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ìn
年級字:信(P1)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古時指言出於人的口,必須誠實。
古同「伸」舒展開、表白的意思。
【名詞】
誠實: 誠信、信用、可信。
可靠: 信心。
不可靠: 信口開河。
宗教: 信仰、信徒、信念。
消息: 信息、音信、口信、信件、掛號信、信差、書信。
心意: 手信。
姓氏: 宋代有信世昌。
【動詞】
接受: 相信、「這個解釋不能信」。
按承諾負上責任: 守信。
祟拜: 信奉、「這個地方的人都是信佛的」。
《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
chūn xìn
shēn xìn
kǒu xìn
bào xìn
míng xìn
tōng xìn
zhì xìn
bù xìn
xìn jiàn
xìn ài
xìn lài
diàn xìn
què xìn
xìn wèn
xìn xī
年級字:信(P1) 息(P1)
詞性:名詞
消息,
訊息,
音訊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訊和控制系統中,信息是一種普遍聯繫的形式,有目的地標記在通訊系統或計算機的輸入上面的信號。
xìn jiān
xìn jiāo
lái xìn
xìn zhǐ
年級字:信(P1) 紙(P2)
1.適於書信規格的紙張2.切成使用的規格並裝盒的書寫紙
mí xìn
年級字:迷(P2) 信(P1)
詞性:形容詞
科學1. 信仰鬼神等不存在的事物2. 也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
shǒu xìn
shǒu xìn
年級字:手(P1) 信(P1)
詞性:名詞,名詞
伴手禮是出門到外地時,為親友買的禮物,一般是當地的特產或是紀念品等富含特色的產品。這包括從外地帶回家鄉的伴手禮,以及從家鄉帶到外地的伴手禮。
wēi xìn
xìn tuō
年級字:信(P1) 託(P4)
詞性:動詞
相信人,將事情交給他處理
例:經營他人所委託物品購銷業務的
信託投資公司
xìn yǎng
xìn tú
年級字:信(P1) 徒(P3)
詞性:名詞
為信仰某一宗教的人的稱呼。今也泛指信仰某一主義、學派、主張或某個人的人。信徒有宗教上的,政治理論上的和對某種理念的。
xiě xìn
shāo xìn
年級字:信(P1)
詞性:動詞
派代理人或送信者傳遞信息
例:打仗期間,要給家裡捎信,是很不容易的
xìn shǐ
年級字:信(P1) 使(P2)
詞性:名詞
使臣,使者,奉派擔任使命或傳達消息、遞送書信的人;外交信使的簡稱,指由一國政府派遣而持有特別護照的遞送外交郵袋或外交檔案的人員。
xìn niàn
xìn shì
xìn zhòng
yīn xìn
xìn rèn
tīng xìn
年級字:聽(P1) 信(P1)
詞性:形容詞
1.等候信息。
2.聽而相信,多指對不正確的話或消息聽而信之。
xìn shén
年級字:信(P1) 神(P1)
詞性:名詞
首先,信神是一種宗教上的說法。其次,信神有兩種含義: 廣義上是指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在精神上皈依某種宗教,認同其宗教核心內容中所涉及——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偉大導師死後的精神依然存在,並以此為人生指引。
qīn xìn
xìn tuō
年級字:信(P1) 托(P3)
詞性:名詞
相信人, 將事情交給他處理。經營他人所委託物品購銷業務的。
xìn dài
年級字:信(P1) 貸(P5)
詞性:名詞
銀行存款、貸款等活動, 多指銀行的貸款。記入帳戶貸方以增加收益、淨值或負債的額。
xìn yòng
duǎnxìn
年級字:短(P2) 信(P1)
詞性:名詞
短訊「短信」與「短訊」通用:簡稱SMS,是用戶通過手機或其他電信終端直接發送或接收的文字或數字信息,用戶每次能接收和發送短信的字符數,是160個英文或數字字符,或者70個中文字符。
xìn xiāng
xìn yì
xìn bù
kāi xìn
年級字:開(P1) 信(P1)
詞性:動詞
開誠,推誠相待。
例:《後漢書·西域傳·車師》:“戊校尉 閻詳 慮其招引北虜,將亂 西域 ,乃開信告示,許復為王, 阿羅多 乃詣 詳 降。”
xìn yù
xiāng xìn
年級字:相(P1) 信(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信任,
信賴,
堅信,
確信,
篤信懷疑,
犯疑,
猜忌,
猜疑,
疑心,
疑惑,
質疑,
輕信經鑑定之後而給予信任的行為。
「相」檢察、審視、鑑定 - 相命、相禮、相機而動,有輔佐的含意。例如:
1. 宰相 - 古時最高官職,皇帝身邊的左右大臣。
2. 相夫教子 - 協助丈夫和教育兒女。「信」信任、不懷疑,信靠、信賴。
《史記.卷八八.蒙恬傳》:「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鬥士之意離也。」以為確實如此而不懷疑。
fā xìn
xìn fēng
zì xìn
xìn kào
年級字:信(P1) 靠(P2)
詞性:動詞,動詞
相信和倚靠。
宗教中常用詞彙 。
例如:他信靠了基督教。
xìn nín
jì xìn
xìn hào
年級字:信(P1) 號(P2)
暗號1. 用來傳遞消息或命令的光、電波、聲音、動作等的統稱。參見“ 信號彈 ”、“ 信號燈 ”。
2. 比喻某種現象行將出現的預兆。
xìn xīn
xìn fèng
wēi xìn
年級字:微(P2) 信(P1)
詞性:名詞,名詞
微信(WeChat) [1] 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1] ,由張小龍所帶領的騰訊廣州研發中心產品團隊打造[2] 。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台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需消耗少量網絡流量)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也可以使用通過共享流媒體內容的資料和基於位置的社交插件“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平台“、”語音記事本“等服務插件。
xìn fú
hán xìn
年級字:韓(P1) 信(P1)
詞性:名詞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佔取了關中。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
xìn piàn
jiān xìn
hù xìn
年級字:謂(P4) 予(P2) 不(P1) 信(P1)
年級字:講(P3) 信(P1) 修(P2) 睦(P5)
年級字:賞(P4) 信(P1) 罰(P5) 必(P2)
年級字:民(P1) 保(P2) 於(P2) 信(P1)
《左傳·定公十四年》:“諺曰:‘民保於信。’吾以信義也。”
年級字:鸞(P0) 音(P1) 鶴(P2) 信(P1)
年級字:半(P1) 疑(P3) 半(P1) 信(P1)
唐·元稹《古築城曲》:“因茲請休和,虜往騎來過。半疑兼半信,築城猶嵯峨。”
年級字:信(P1) 口(P1) 開(P1) 河(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你那裏休聒,不當一個信口開合知。”
年級字:杳(P0) 無(P2) 信(P1) 息(P1)
明·湯顯祖《邯鄲記》第十八出:“一從盧郎徵西,杳無信息,不知彼中征戰若何。”
年級字:孝(P1) 悌(P0) 忠(P2) 信(P1)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準。
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年級字:信(P1) 口(P1) 開(P1) 喝(P1)
年級字:難(P2) 以(P1) 置(P3) 信(P1)
年級字:信(P1) 而(P1) 有(P1) 證(P4)
年級字:魚(P1) 書(P1) 雁(P3) 信(P1)
《雍熙樂府·古調石榴花·閨思》:“總是傷情別離,則這魚書雁信,冷清清杳無蹤跡。”
年級字:去(P1) 食(P1) 存(P3) 信(P1)
年級字:寡(P4) 信(P1) 輕(P2) 諾(P4)
年級字:寸(P1) 信(P1) 尺(P1)
詘:通“屈”,屈服、折服。信:通“伸”。屈折一寸,伸長一尺。比喻捨棄小的毛病,伸張大的事理。亦作“詘寸伸尺”。
年級字:隴(P0) 頭(P1) 音(P1) 信(P1)
元·高明《琵琶記·伯喈行路》:“嘆路途千里,日日思親。青梅如豆,難寄隴頭音信。”
年級字:信(P1) 口(P1) 開(P1) 呵(P3)
年級字:取(P2) 信(P1) 於(P2) 人(P1)
年級字:雲(P1) 期(P2) 雨(P1) 信(P1)
宋·歐陽修《品令》詞:“懊惱人人薄倖。負雲期雨信。”
年級字:首(P1) 信(P1) 眉(P3)
信,通“伸”。昂首伸眉。形容意氣昂揚,不隨波逐流。
《漢書·司馬遷傳》:“今已專職形爲埽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年級字:信(P1) 以(P1) 為(P2) 真(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只因他平日冒稱是宰相房玄齡之後,在人前誇炫家世,同僚中不知他的來歷,信以為真,把他十分敬重。”
年級字:言(P1) 而(P1) 無(P2) 信(P1)
《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爲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爲言?”
年級字:不(P1) 言(P1) 而(P1) 信(P1)
舊指君子不用說什麼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年級字:信(P1) 而(P1) 有(P1) 徵(P5)
年級字:背(P1) 信(P1) 棄(P4) 義(P3)
背:違背;信:信用;棄:扔掉;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年級字:偏(P4) 信(P1) 則(P3) 暗(P2)
偏信:只聽信一方面的話;暗:胡塗。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不能明辨是非。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年級字:取(P2) 信(P1) 於(P2) 民(P1)
年級字:果(P1) 刑(P3) 信(P1) 賞(P4)
年級字:言(P1) 而(P1) 不(P1) 信(P1)
《淮南子·泰族訓》:“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爲之者也。”
年級字:言(P1) 信(P1) 行(P1) 果(P1)
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梁啓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發端及其略傳》:“正直謹嚴,言信行果。”
年級字:偏(P4) 聽(P1) 偏(P4) 信(P1)
偏面地聽了一方面的話就信以爲真。多指處理事情的態度不公正。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年級字:破(P2) 除(P2) 迷(P2) 信(P1)
原指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現也指解放思想,掃除自卑感,樹立敢想、敢說、敢乾的新風格。
年級字:尾(P1) 生(P1) 之(P2) 信(P1)
尾生:古代傳說中堅守信約的人,他爲守約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約,而不懂得權衡利害關係。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年級字:半(P1) 信(P1) 半(P1) 疑(P3)
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爲半信而半不信耶?”
年級字:信(P1) 筆(P1) 塗(P5) 鴉(P2)
信:聽憑,隨意;信筆:隨意書寫;塗鴉:比喻字寫得很拙劣,隨便亂塗亂畫。形容字寫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謙之詞。
唐·盧仝《示添丁》詩:“不知四體正困憊,泥人啼哭聲呀呀。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
年級字:深(P2) 信(P1) 不(P1) 疑(P3)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夢狼》:“慰藉翁者,鹹以爲道路訛傳,惟翁則深信不疑。”
年級字:信(P1) 言(P1) 不(P1) 美(P1)
信:真實。美:美妙,漂亮。真實的話未經加工,所以不美妙動聽。
年級字:抱(P1) 柱(P2) 之(P2) 信(P1)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長幹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年級字:果(P1) 於(P2) 自(P1) 信(P1)
年級字:信(P1) 賞(P4) 必(P2) 罰(P5)
信:真實不欺。有功勞的一定獎賞,有罪過的一定懲罰。形容賞罰嚴明。
年級字:偏(P4) 信(P1) 則(P3) 闇(P0)
偏信:只聽信一方面的話;暗:糊塗。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不能明辨是非。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年級字:篤(P6+) 信(P1) 好(P1) 學(P1)
篤信:忠實地信仰。指對道德和事業抱有堅定的信心,勤學好問。
《論語·泰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年級字:信(P1) 以(P1) 爲(P2) 真(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只因他平日冒稱是宰相房玄齡之後,在人前誇炫家世,同僚中不知他的來歷,信以爲真,把他十分敬重。”
年級字:言(P1) 而(P1) 有(P1) 信(P1)
年級字:美(P1) 言(P1) 不(P1) 信(P1)
信:信實,真實。詞藻華美的言辭、文章,內容往往不真實。
年級字:履(P6) 信(P1) 思(P2) 順(P2)
年級字:信(P1) 而(P1) 好(P1) 古(P1)
年級字:背(P1) 義(P3) 負(P3) 信(P1)
年級字:自(P1) 信(P1) 不(P1) 疑(P3)
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爲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年級字:半(P1) 信(P1) 不(P1) 信(P1)
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爲半信而半不信耶?”
年級字:善(P2) 男(P1) 信(P1) 女(P1)
佛教用語。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後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金剛經·善現啓請分》:“善男子,善女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年級字:花(P1) 信(P1) 年(P1) 華(P2)
花信:開花時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年輕貌美之時。
年級字:將(P3) 信(P1) 將(P3) 疑(P3)
年級字:渺(P5) 無(P2) 音(P1) 信(P1)
巴金《發的故事·窗下》:“你不能就這樣渺無音信地丟開了我,讓我孤零零地信在這個陌生的大城市裏。”
年級字:信(P1) 馬(P1) 由(P1) 繮(P0)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六回:“卻說王氏是一個昏天黑地的母親,紹聞是一個信馬由繮的兒子。”
年級字:信(P1) 步(P1) 而(P1) 行(P1)
宋·陸游《龜堂雜興》詩:“曳杖東岡信步行,夕陽偏向竹間明。”
年級字:輕(P2) 言(P1) 寡(P4) 信(P1)
年級字:信(P1) 誓(P4) 旦(P1) 旦(P1)
信誓:表示誠意的誓言;旦旦:誠懇的樣子。誓言說得真實可信。
年級字:棄(P4) 義(P3) 倍(P4) 信(P1)
年級字:信(P1) 口(P1) 胡(P1) 言(P1)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這裏什麼去處,你敢信口胡言!”
年級字:賞(P4) 罰(P5) 信(P1) 明(P1)
年級字:賞(P4) 信(P1) 罰(P5) 明(P1)
年級字:信(P1) 守(P2) 不(P1) 渝(P0)
爲顧客提供最佳品質的產品,是這家公司幾十年來始終~的宗旨。
年級字:信(P1) 口(P1) 雌(P5) 黃(P1)
信:任憑,聽任;雌黃:即雞冠石,黃色礦物,用作顏料。古人用黃紙寫字,寫錯了,用雌黃塗抹後改寫。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
晉·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年級字:威(P3) 信(P1) 掃(P1) 地(P1)
威信:威望和信譽。威望、信譽全部喪失。比喻威望和信譽完全喪失。
楊朔《“世界之王”》:“有心勾銷這次旅行吧,那就會威信掃地,還是得硬着頭皮去碰一碰。”
年級字:貪(P3) 而(P1) 無(P2) 信(P1)
漢·應劭《鮮卑胡市議》:“以爲鮮卑隔在漠北,犬羊爲羣,無君長帥廬落之居,又其天性,貪而無信。”
年級字:風(P1) 信(P1) 年(P1) 華(P2)
年級字:疑(P3) 信(P1) 參(P3) 半(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六回:“安老爺聽他這話說得離奇,疑信參半,忙問:‘貴堂官是那位?’”
年級字:言(P1) 行(P1) 信(P1) 果(P1)
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郭沫若《沁園春·祝中日恢復邦交》詞:“從今後,望言行信果,和睦萬邦。”
年級字:通(P3) 風(P1) 報(P2) 信(P1)
清·頤鎖《黃繡球》第二十回:“那掌櫃的說他惡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陳府上去的通風報信,一面地保就在內看守了這掌櫃的。”
年級字:通(P3) 風(P1) 討(P2) 信(P1)
猶言通風報信。把對立雙方中一方的機密暗中告訴另一方。
年級字:音(P1) 信(P1) 杳(P0) 無(P2)
明·吾邱瑞《運甓記·剪髮延賓》:“盼前程音信杳無。”
年級字:杳(P0) 無(P2) 音(P1) 信(P1)
宋·黃孝邁《詠水仙》詞:“驚鴻去後,輕拋素襪,杳無音信。”
年級字:輕(P2) 諾(P4) 寡(P4) 信(P1)
年級字:信(P1) 手(P1) 來(P1)
信手:隨手;拈:用手指捏取東西。隨手拿來。多指寫文章時能自由純熟的選用詞語或應用典故,用不着怎麼思考。
宋·蘇軾《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詩:“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來俱天成。”
年級字:信(P1) 及(P2) 豚(P5) 魚(P1)
及:達到;豚:小豬。信用及於小豬和魚那樣微賤的東西。比喻信用非常好。
年級字:無(P2) 徵(P5) 不(P1) 信(P1)
《禮記·中庸》:“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年級字:信(P1) 口(P1) 開(P1) 合(P1)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俺張孔目怎肯緣木求魚。”
年級字:言(P1) 必(P2) 信(P1) 行(P1) 必(P2) 果(P1)
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年級字:盡(P3) 信(P1) 書(P1) 不(P1) 如(P2) 無(P2) 書(P1)
語出《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rén ér wú xìn bù zhī qí kě
年級字:人(P1) 而(P1) 無(P2) 信(P1) ,(P1) 不(P1) 知(P1) 其(P2) 可(P1)
諺語,
多字熟語勉勵人必須有信用的品德,否則便被質疑辦事的責任感和能力。
《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hán xìn jiàng bīng duō duō yì shàn
年級字:韓(P1) 信(P1) 將(P3) 兵(P3) ,(P1) 多(P1) 多(P1) 益(P2) 善(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
hán xìn yòng bīng duō duō yì bàn
年級字:韓(P1) 信(P1) 用(P1) 兵(P3) ,(P1) 多(P1) 多(P1) 益(P2) 辦(P2)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韓信用兵,多多益辦。此是化工造物之妙,與文同用。”
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
年級字:兼(P3) 聽(P1) 則(P3) 明(P1) ,(P1) 偏(P4) 信(P1) 則(P3) 闇(P0)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