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違(P6) 世(P1) 絕(P4) 俗(P2)
年級字:貞(P5) 不(P1) 絕(P4) 俗(P2)
《後漢書·郭太傳》:“或問汝南範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年級字:驚(P2) 世(P1) 駭(P0) 俗(P2)
宋·朱熹《答陳抑之》:“勤勞半世,汩沒於章句訓詁之間,黽勉於規矩繩約之內,卒無高奇深眇之見可以驚世而駭俗。”
年級字:調(P4) 風(P1) 變(P2) 俗(P2)
《南齊書·崔祖思傳》:“詳察朝士,有柴車蓬館,高以殊等;雕牆華輪,卑其稱謂。馳禽荒色,長違清編,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識義方,且懼且勸,則調風變俗,不俟終日。”
年級字:庸(P5) 耳(P1) 俗(P2) 目(P1)
年級字:違(P6) 鄉(P2) 負(P3) 俗(P2)
年級字:超(P4) 世(P1) 拔(P4) 俗(P2)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同“超塵出俗”。
年級字:雅(P3) 俗(P2) 共(P1) 賞(P4)
形容某些文藝作品既優美,又通俗,各種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夠欣賞。
明·孫人儒《東郭記·綿駒》:“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
年級字:違(P6) 時(P1) 絕(P4) 俗(P2)
《後漢書·獨行傳·範冉》:“冉好違時絕俗,爲激詭之行。”
年級字:救(P3) 時(P1) 厲(P3) 俗(P2)
年級字:習(P1) 以(P1) 成(P1) 俗(P2)
《魏書·高允傳》:“雖條旨久頒,而俗不革變。將由居上者未能悛改,爲下者習以成俗,教化陵遲,一至於斯。”
年級字:適(P3) 俗(P2) 隨(P3) 時(P1)
年級字:遺(P3) 世(P1) 越(P2) 俗(P2)
三國·魏·曹植《七啓》:“亦將有才人妙妓,遺世越俗,揚《北里》之流聲,紹《陽阿》之妙曲。”
年級字:負(P3) 俗(P2) 之(P2) 累(P3)
年級字:超(P4) 然(P2) 絕(P4) 俗(P2)
漢·班固《爲第五倫薦謝夷吾疏》:“方之古賢,實有倫序,採之於今,超然絕俗,誠社稷之蓍龜,大漢之棟甍。”
年級字:阿(P2) 世(P1) 媚(P4) 俗(P2)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如其《民敵》一書,謂有人寶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見容於人羣。”
年級字:矯(P4) 世(P1) 勵(P3) 俗(P2)
矯世:糾正世風。勵:鼓勵。改變頹廢的世風,鼓勵淳厚的民俗。
年級字:俗(P2) 下(P1) 文(P1) 字(P1)
年級字:變(P2) 風(P1) 易(P2) 俗(P2)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向使秦緩其刑罰,薄賦倒斂……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年級字:習(P1) 俗(P2) 移(P2) 性(P3)
年級字:入(P1) 國(P1) 問(P1) 俗(P2)
國:原指都城,後多指國家。到別的國家或地方去,先要瞭解它的風俗習慣。
《禮記·曲禮上》:“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年級字:超(P4) 塵(P2) 出(P1) 俗(P2)
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註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年級字:拘(P4) 俗(P2) 守(P2) 常(P1)
晉·葛洪《抱朴子·論仙》:“而淺識之徒,拘俗守常,鹹曰世間不見仙人,便雲天下必有此事。”
年級字:離(P2) 世(P1) 絕(P4) 俗(P2)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伯夷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可謂離世絕俗矣。”
年級字:匡(P0) 謬(P6) 正(P1) 俗(P2)
唐·顏師古有《匡謬正俗》八卷。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嗟呼!後人之於古人,人譽亦譽,人毀亦毀,因其一節之長,遺其全體之短,習非勝是,好惡不公,有起而匡謬正俗者,輒謂傷忠厚焉。”
年級字:遺(P3) 俗(P2) 絕(P4) 塵(P2)
清·戴名世《和陶詩》序:“其後蘇文忠謫居海外,流離患難之際,深懲世網慨然有遺俗絕塵之志。”
年級字:敦(P5) 世(P1) 厲(P3) 俗(P2)
宋·蘇軾《御試制科策》:“欲興利除害,則無其人,欲敦世厲俗,則無其具。”
年級字:揚(P2) 清(P1) 厲(P3) 俗(P2)
年級字:憤(P4) 時(P1) 疾(P2) 俗(P2)
有正義感的人對黑暗的現實社會和不合理的習俗表示憤恨、憎惡。同“憤世嫉俗”。
《明史·姜士昌傳》:“居恆憤時疾俗,欲以身挽之。”
年級字:敗(P2) 俗(P2) 傷(P2) 化(P1)
年級字:輕(P2) 舉(P2) 絕(P4) 俗(P2)
年級字:採(P2) 風(P1) 問(P1) 俗(P2)
清·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採風問俗,紀載宜詳;品翠題紅,篇章爭麗。”
年級字:遷(P5) 風(P1) 移(P2) 俗(P2)
年級字:清(P1) 香(P1) 脱(P2) 俗(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清 : 清新。
香 : 芳香。
脱 : 脱穎而出。
俗 : 俗氣、世俗。
形容儀表風格清雅而突出。
年級字:簡(P2) 傲(P4) 絕(P4) 俗(P2)
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三:“亡友文小勇有句雲:‘人誰從問字,風不可開門。’於江西宗派體中自居勝地,而其荒涼寒苦之狀,簡傲絕俗之致,亦概可見矣。”
年級字:積(P3) 習(P1) 成(P1) 俗(P2)
晉·申紹《上疏陳時務》:“宰相侯王,迭以侈麗相尚,風靡之化,積習成俗,臥薪之諭,未足甚焉。”
年級字:變(P2) 容(P2) 改(P2) 俗(P2)
《呂氏春秋·上德》:“教變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
年級字:世(P1) 擾(P3) 俗(P2) 亂(P2)
漢·王充《論衡·治期》:“世擾俗亂,災害不絕,遂以破國亡身滅嗣。”
年級字:傷(P2) 風(P1) 敗(P2) 俗(P2)
傷、敗:敗壞。指敗壞社會風俗。多用來遣責道德敗壞的行爲。
唐·韓愈《論佛骨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年級字:凡(P3) 桃(P2) 俗(P2) 李(P2)
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明·王冕《題墨梅圖》:“凡桃俗李爭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年級字:風(P1) 俗(P2) 人(P1) 情(P2)
唐·杜牧《唐故范陽盧秀才墓誌》:“因言燕趙間山川夷險,教令風俗人情之所短長。”
年級字:避(P4) 世(P1) 離(P2) 俗(P2)
漢·王充《論衡·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志辱身爲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
年級字:化(P1) 民(P1) 易(P2) 俗(P2)
年級字:變(P2) 古(P1) 易(P2) 俗(P2)
《楚辭·九辯》:“變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舉肥。”
年級字:變(P2) 俗(P2) 易(P2) 教(P1)
年級字:不(P1) 僧(P0) 不(P1) 俗(P2)
《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時沒眼色,配着個不僧不俗如醉如癡蠢物,豈不添了終身?”
年級字:激(P2) 貪(P3) 厲(P3) 俗(P2)
年級字:阿(P2) 時(P1) 趨(P4) 俗(P2)
惲代英《再復畢幾庵書》:“故辦雜誌者,當研究社會心理。然此決非阿時趨俗,只以順其勢而利導之耳。”
年級字:超(P4) 塵(P2) 拔(P4) 俗(P2)
塵、俗:指塵世、人間;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註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年級字:革(P2) 風(P1) 易(P2) 俗(P2)
年級字:違(P6) 世(P1) 乖(P3) 俗(P2)
年級字:順(P2) 時(P1) 隨(P3) 俗(P2)
年級字:入(P1) 境(P2) 問(P1) 俗(P2)
進入別的國家,先問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風俗習慣,以免違犯。
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年級字:文(P1) 化(P1) 習(P1) 俗(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人類在團體中、社會中的生活而漸漸演進成的行為、感受、反應等。其中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風俗習慣、社會組織、宗教、道德規範、典章制度等等。
年級字:一(P1) 表(P2) 非(P2) 俗(P2)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他生在無憂愁太平時務,空生得貌堂堂一表非俗。”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一折:“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過。”
年級字:俗(P2) 諺(P0) 口(P1) 碑(P5)
俗:通俗。諺:諺語。口碑:指流傳的口頭俗語。廣泛流傳的通俗的諺語和俗語。
年級字:渾(P4) 俗(P2) 和(P1) 光(P1)
渾俗:與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鋒芒,與世無爭。也比喻無能,不中用。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渾俗和光,真一味風清月朗。”
年級字:隨(P3) 俗(P2) 浮(P3) 沉(P2)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
年級字:改(P2) 俗(P2) 遷(P5) 風(P1)
《梁書·何胤傳》:“兼以世道澆暮,爭詐繁起,改俗遷風,良有未易。”
年級字:傷(P2) 教(P1) 敗(P2) 俗(P2)
明·馬中錫《罪言》:“今諸小道家淺陋無理,葬得善地,雖殺人巨盜,亦可獲福;課得美佔,雖弒父與君,亦無大害。傷教敗俗,莫過於此。”
年級字:超(P4) 俗(P2) 絕(P4) 世(P1)
漢·趙壹《非草書》:“夫杜崔張之,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餘暇遊手於斯。”
年級字:避(P4) 世(P1) 絕(P4) 俗(P2)
避世:隱居不出仕;絕俗:與世間隔絕。脫離現實生活,不和人們往來。形容隱居山林,不與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極處世的態度。
《莊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晉書·華軼傳》:“棲情玄遠,確然絕俗。”
年級字:染(P3) 風(P1) 習(P1) 俗(P2)
《雲笈七籤》卷五六:“五氣者,隨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風習俗,所以變化無窮,不惟萬數。”
年級字:誹(P0) 譽(P4) 在(P1) 俗(P2)
誹:指誹謗;譽:讚揚;俗:風氣、習慣。誹謗或讚揚在於當時的風習。後來引申指風氣、習慣的作用非常大。
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故趨舍同,誹譽在俗;意行鈞,窮達在時。”
年級字:混(P5) 俗(P2) 和(P1) 光(P1)
年級字:降(P2) 心(P1) 順(P2) 俗(P2)
年級字:俗(P2) 不(P1) 可(P1) 耐(P3)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鋌,可三四兩許,秀才掇內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年級字:詭(P5) 雅(P3) 異(P3) 俗(P2)
章炳麟《與人論文書》:“使奇耦之言,文章之議,日競於世,失其所以■(木敬),而詭雅異俗者據之,斯亦非足下之所懼邪!”
年級字:矯(P4) 世(P1) 變(P2) 俗(P2)
《宋史·王安石傳》:“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年級字:高(P1) 世(P1) 駭(P0) 俗(P2)
高世:超出世人;駭:驚嚇,震驚。具有令一般人吃驚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羣。
年級字:觀(P2) 風(P1) 察(P2) 俗(P2)
唐·劉知幾《史通·載文》:“其理讜而切,其文簡而要,足以懲惡勸善,觀風察俗者矣。”
年級字:移(P2) 風(P1) 平(P1) 俗(P2)
《呂氏春秋·侈樂》:“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
年級字:一(P1) 民(P1) 同(P1) 俗(P2)
語出《晏子春秋·問上十八》:“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年級字:憤(P4) 世(P1) 嫉(P4) 俗(P2)
憤:憎惡,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當時的社會狀況。有正義感的人對黑暗的現實社會和不合理的習俗表示憤恨、憎惡。
唐·韓愈《雜說》:“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於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爲乎?”
年級字:移(P2) 風(P1) 改(P2) 俗(P2)
年級字:時(P1) 移(P2) 俗(P2) 易(P2)
《淮南子·齊俗訓》:“時移則俗易。”漢·劉向《說苑·雜言》:“今夫世異則事變,事變則時移,時移則俗易。”
年級字:敗(P2) 俗(P2) 傷(P2) 風(P1)
年級字:樹(P1) 俗(P2) 立(P1) 化(P1)
年級字:憫(P5) 時(P1) 病(P2) 俗(P2)
宋·曾鞏《答李訟書》:“足下自稱有憫時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年級字:俗(P2) 絕(P4) 物(P1)
清·周亮工《書影》卷五:“吾無務爲逴俗絕物之行,而天下已不能不羣然趨向。”
年級字:遺(P3) 風(P1) 餘(P4) 俗(P2)
漢·賈誼《治安策》:“曩之爲秦者,今轉而爲漢矣,然其遺風餘俗,猶尚未改。”
年級字:矯(P4) 國(P1) 革(P2) 俗(P2)
《戰國策·齊策六》:“矯國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司馬貞索隱:“矯正國事,改更弊俗也。”
年級字:凡(P3) 夫(P2) 俗(P2) 子(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三回:“吾等又不是凡夫俗子,恃強鬥勇,皆非仙體。”
年級字:遁(P0) 世(P1) 離(P2) 俗(P2)
《楚辭·九章·悲回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漢·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離俗,自擁石赴河,故言抗跡也。”
年級字:離(P2) 世(P1) 異(P3) 俗(P2)
《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爲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
年級字:民(P1) 淳(P6+) 俗(P2) 厚(P2)
年級字:移(P2) 風(P1) 革(P2) 俗(P2)
年級字:敦(P5) 風(P1) 厲(P3) 俗(P2)
《魏書·郭祚傳》:“是以先王沿物之情,爲之軌法,故八刑備於昔典,奸律炳於來制,皆所以謀其始跡,訪厥成罪,敦風厲俗,永資世範者也。”
年級字:驚(P2) 愚(P3) 駭(P0) 俗(P2)
年級字:易(P2) 俗(P2) 移(P2) 風(P1)
年級字:移(P2) 風(P1) 振(P2) 俗(P2)
《新唐書·劉祥道傳》:“以去就之官,臨苟且之民,欲移風振俗,烏可得乎?”
年級字:飛(P1) 遁(P0) 離(P2) 俗(P2)
三國·魏·曹植《七啓》:“隱居大荒之庭,飛遁離俗。”
年級字:遺(P3) 風(P1) 舊(P2) 俗(P2)
元·揭傒斯《彭州學記》:“土著之姓十亡七八,五方之俗更爲賓主,治者狃聞習見,以遺風舊俗爲可鄙,前言往行爲可鄙。”
年級字:絕(P4) 國(P1) 殊(P3) 俗(P2)
絕國:異國。殊俗:不同的風俗。指身在異國不同風俗的地方。
年級字:譁(P0) 世(P1) 動(P1) 俗(P2)
年級字:毀(P3) 風(P1) 敗(P2) 俗(P2)
《晉書·劉毅傳》:“毀風敗俗,無益於化;古今之失,莫大於此。”
年級字:匡(P0) 俗(P2) 濟(P4) 時(P1)
匡:糾正;濟:救助。拯救社會時局和風氣,使之歸於正道。
《宋書·明帝紀》:“王公卿尹,羣僚庶官,其有嘉謀直獻,匡俗濟時,鹹切事陳奏,無或依隱。”
年級字:村(P1) 夫(P2) 俗(P2) 子(P1)
明·胡文煥《羣音類先〈賽四節記·踏雪尋梅〉》:“今朝樂事古應稀,數甌滿飲,休負明時,村夫俗子,枉營營豈知滋味。”
年級字:遁(P0) 世(P1) 絕(P4) 俗(P2)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擯棄而不容之感,遁世絕俗之悲,泥而不滓,蟬蛻污濁之外者,詩也。”
年級字:遺(P3) 世(P1) 拔(P4) 俗(P2)
明·張居正《與司成馬孟河書》:“夫遺世拔俗者,逸民之所操;明道濟物者,大賢之宏量也。”
年級字:不(P1) 同(P1) 流(P1) 俗(P2)
年級字:傷(P2) 化(P1) 敗(P2) 俗(P2)
《漢書·貨殖傳》:“又況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發、雍樂成之徒,猶夏齒列,傷化敗俗,大亂之道也。”
年級字:入(P1) 邦(P3) 問(P1) 俗(P2)
到別的國家或地方去,先要瞭解它的風俗習慣。同“入國問俗”。
年級字:抗(P3) 塵(P2) 走(P1) 俗(P2)
南朝齊·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而制裂茶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年級字:違(P6) 世(P1) 異(P3) 俗(P2)
年級字:遺(P3) 世(P1) 絕(P4) 俗(P2)
遺世:遺棄世間之事。脫離社會獨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來。
宋·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年級字:變(P2) 風(P1) 改(P2) 俗(P2)
漢·王符《潛力夫·論三式》:“故凡欲變風改俗者,其行賞罰者也,必使足驚心破膽,民乃易視。”
年級字:從(P1) 俗(P2) 就(P1) 簡(P2)
宋·周輝《清波別志》卷下:“今士人有作一二十字簡帖,必旋檢本,模仿筆畫,從俗就簡。”
年級字:俗(P2) 不(P1) 可(P1) 醫(P2)
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詩:“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年級字:風(P1) 俗(P2) 世(P1) 情(P2)
年級字:入(P1) 鄉(P2) 問(P1) 俗(P2)
進入一個地方,先要問清那裏的習俗,以求適應當地的情況。
年級字:販(P4) 夫(P2) 俗(P2) 子(P1)
明·顧大典《青衫記·茶客娶興》:“況且劉員外是個爲客的人,販夫俗子,教我怎生伴着他。”
年級字:物(P1) 殷(P5) 俗(P2) 阜(P0)
年級字:驚(P2) 世(P1) 絕(P4) 俗(P2)
年級字:澆(P2) 風(P1) 薄(P4) 俗(P2)
唐陳黯《辯謀》:“得之則逸身豐家,不得則嫉時怨命,噫,此真澆風薄俗者之心也。”
年級字:驚(P2) 世(P1) 震(P2) 俗(P2)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驚駭。同“驚世駭俗”。
年級字:隨(P3) 俗(P2) 沉(P2) 浮(P3)
《晉書·文苑傳·王沈》:“少有俊才,出於寒素,不能隨俗沉浮,爲時豪所抑。”
年級字:匡(P0) 時(P1) 濟(P4) 俗(P2)
匡:糾正;濟:救助。拯救社會時局和風氣,使之歸於正道。
唐·元稹《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一道》:“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漢徵極諫而文學稍進,匡時濟俗,罔不率繇。”
年級字:不(P1) 落(P2) 俗(P2) 套(P3)
賀宜《<一九五八年兒童文學選>序言》:“這個作品的結構也比較新穎,不落俗套。”
年級字:移(P2) 風(P1) 易(P2) 俗(P2)
《荀子·樂論》:“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年級字:相(P1) 沿(P2) 成(P1) 俗(P2)
年級字:白(P1) 丁(P1) 俗(P2) 客(P2)
明·無名氏《龐掠四郡》一折:“往來無白丁俗客,談笑有上士高賓》”
年級字:未(P1) 能(P1) 免(P1) 俗(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晉書·阮咸傳》:“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年級字:隨(P3) 鄉(P2) 入(P1) 俗(P2)
到一個地方就按照這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生活。也比喻到什麼地方都能適應。同“隨鄉入鄉”。
年級字:忿(P0) 世(P1) 嫉(P4) 俗(P2)
有正義感的人對黑暗的現實社會和不合理的習俗表示憤恨、憎惡。同“憤世嫉俗”。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自尊至者,不平恆繼之,忿世嫉俗,發爲巨震,與對跖之徒爭衡。”
年級字:矯(P4) 國(P1) 更(P1) 俗(P2)
《戰國策·齊策六》:“矯國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作“矯國更俗”。司馬貞索隱:“矯正國事,改更弊俗也。”
年級字:超(P4) 世(P1) 絕(P4) 俗(P2)
《宣和書譜·送先輩詩》:“及乘興一寓於揮灑,自然有超世絕俗之態矣。”
年級字:憤(P4) 世(P1) 疾(P2) 俗(P2)
有正義感的人對黑暗的現實社會和不合理的習俗表示憤恨、憎惡。同“憤世嫉俗”。
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八》:“他們必定自己覺得思想見識高出庸衆之上,又爲庸衆所不懂,所以憤世疾俗,漸漸變成厭世家,或‘國民之敵’。”
年級字:入(P1) 鄉(P2) 隨(P3) 俗(P2)
年級字:遁(P0) 俗(P2) 無(P2) 悶(P3)
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遁俗無悶,因時有待。”
年級字:矯(P4) 世(P1) 厲(P3) 俗(P2)
明·唐順之《莆田林氏先墓表》:“矯世厲俗、捐私奉公、嶄崖狷潔之行,可以無譴訶憎疾於鬼神,然或不免譴訶憎疾於人。”
年級字:從(P1) 俗(P2) 浮(P3) 沉(P2)
順着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夠隨着世俗或時勢的變化而變化。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感。”
年級字:避(P4) 俗(P2) 趨(P4) 新(P1)
葉聖陶《未厭集·苦辛》:“‘拜年’有什麼意義呢?無非是崇尚虛文的陋俗罷了。於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趨新。”
年級字:流(P1) 風(P1) 餘(P4) 俗(P2)
年級字:貞(P5) 高(P1) 絕(P4) 俗(P2)
年級字:世(P1) 俗(P2) 之(P2) 見(P1)
年級字:庸(P5) 針(P2) 俗(P2)
清·龔煒《巢林筆談·雙忠寺碑文》:“其文足以砭庸針俗,卓識大力,一空當世作者。”
年級字:化(P1) 民(P1) 成(P1) 俗(P2)
年級字:約(P2) 定(P1) 俗(P2) 成(P1)
指事物的名稱或社會習慣往往是由人民羣衆經過長期社會實踐而確定或形成的。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年級字:負(P3) 俗(P2) 之(P2) 譏(P4)
ān yú gù sú nì yú jiù wén
年級字:安(P1) 於(P2) 故(P1) 俗(P2) ,(P1) 溺(P3) 於(P2) 舊(P2) 聞(P2)
俗:習俗。溺:沉溺,陷入。拘守於老習慣,侷限於舊見聞。形容因循守舊,安於現狀。
《史記·商君列傳》:“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
qiān lǐ bù tóng fēng bǎi lǐ bù tóng sú
年級字:千(P1) 里(P1) 不(P1) 同(P1) 風(P1) ,(P1) 百(P1) 里(P1) 不(P1) 同(P1) 俗(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