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èn zuò
zuò xīng
xiě zuò
zuò kè
dài zuò
年級字:代(P2) 作(P2)
詞性:動詞
遞相出現。
例:《孟子·滕文公下》:“ 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 趙岐注:“亂君更興。” 焦循正義:“《説文》:'代,更也。代作,謂更代而作,非一君也。'”
fù zuò
zuō yī
míng zuò
zuò shī
zuò gěng
suàn zuò
年級字:算(P2) 作(P2)
詞性:動詞
當作,
看成猶當作。
魯迅《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調是和大家大概一致的,所以我想,這些確可以算作那時的'革命文學'。” 徐遲《哥德巴赫猜想·向著二十一世紀》:“如果也把三十八年算作一揮間,那麼彈指一揮間,就已到了二○一五年了。”
jù zuò
年級字:劇(P3) 作(P2)
詞性:名詞
戲劇作品。
例:孫犁 《澹定集·燼馀書札》:“作家晚年,多病,因與劇院發生聯繫,此一時期創作多為劇作。”
zuò péi
zuò bì
zuò tài
zuò jù
xīn zuò
年級字:新(P1) 作(P2)
詞性:名詞
1. 新造。
《左傳·僖公二十年》:“春,新作南門。” 唐韓愈《處州孔子廟碑》:“獨處州刺史鄴侯李繁至官,能以為先,既新作孔子廟,又令工改為顏子至子夏十人像。”2. 新作品;新著作。
唐張喬《再題敬亭清越上人山房》詩:“久別多新作,長吟洗俗愁。” 宋歐陽修《讀張李二生文贈石先生詩》:“先生示我何矜誇,手攜文編謂新作。”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吾知舉世之人不約而同皆以'續貂'、'蛇足'四字為新作之定評矣。” 魯迅《書信集·致蕭軍》:“ 中國作家的新作,實在稀薄得很。”
zuò suì
zuò xié
chǎo zuò
qiáng zuò
年級字:強(P2) 作(P2)
詞性:動詞
1.勉力而做。
例:《孔叢子·執節》:“ 魏安釐王問天下之高士, 子順曰:'世無其人也。抑可以為次,其魯仲連乎?'王曰:' 魯仲連強作之者,非體自然也。'答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2.勉強裝作。
例:宋蘇軾《題<文選>》:“ 淵明《閒情賦》,正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與屈宋所陳何異?而統乃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七章:“他臉色蒼白,強作鎮靜地站在鄧軍面前。”
dòng zuò
yáng zuò
zuò yòng
zhuāng zuò
gēng zuò
zuò xiǎng
bǐ zuò
zuò zhèng
Gǎn zuò
shā zuò
jiā zuò
年級字:佳(P4) 作(P2)
詞性:名詞
傑作出眾的文藝作品
例:孝文頻登北芒寺,親讀碑文,稱為佳作。 --《北史.馮熙傳》
近來影視佳作不斷出現
cāo zuò
zuò shì
zuò bàn
zào zuò
zuò wén
xié zuò
zuò xì
年級字:作(P2) 戲(P2)
詞性:動詞
1.作戲法;做遊戲。
例:《太平廣記》卷七一引晉葛洪《神仙傳·葛玄》:“諸書生請玄作可以戲者, 玄時患熱,方仰臥……答曰:'熱甚,不能起作戲。'”《紅樓夢》第五三回:“所有賀節來的親友,一概不會,只和薛姨媽李嬸娘二人説話隨便,或和寶玉寶釵等姐妹趕圍棋摸牌作戲。”
2.作耍,開玩笑。
例:宋朱淑真《念奴嬌·催雪》詞之二:“佳人作戲,碎揉些子拋擲。”《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雖如此説, 懶龍果然與人作戲的事體多。”《西遊記》第六八回:“有那遊手好閒的,並那頑童們,烘烘笑笑,都上前拋磚弄瓦,與八戒作戲。”
Zuò dān
lì zuò
zuò dá
年級字:作(P2) 答(P2)
詞性:動詞
1. 做出回答。
沙汀 《意外》:“ 李濤 並未立刻作答。因為他也已經想通了這是搶劫,正在籲著氣嘻開嘴笑。”2. 指覆信。
清林則徐《致梁章鉅書》:“所以遲遲未遑作答者,始以沾疾牽纏,旋止旋發。” 清林則徐《致蘇廷玉書》:“即或勉強作答,亦斷不能詳盡。”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六:“上聯'不好詣人貪客過',下聯'慣遲作答愛書來'。”
zuò jiā
zhǒng zuò
年級字:種(P1) 作(P2)
詞性:動詞
猶耕作。
《東觀漢記·張堪傳》:“﹝ 堪﹞為漁陽太守,有惠政,開治稻田八千餘頃,教民種作,百姓以殷富。” 晉陶潛《桃花源記》:“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宋岳飛《奏郾城縣並絳州垣曲縣捷狀》:“見行撫存,人戶安業,依舊種作。”
gōng zuò
zuò rén
yòng zuò
zuò nán
zuò fēng
年級字:作(P2) 風(P1)
風格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態度或行為;文藝家或作品的風格
shī zuò
Huī zuò
zuò yǔ
年級字:作(P2) 與(P2)
詞性:副詞
1. 起,興起,現在起。2. 從事,做工。
3. 舉行,進行。
4. 幹出,做出,表現出,製造出。
5. 當成,充當。
6. 創造。
7. 同“做”。
8. 從事某種活動。
zuò yuè
zuò máng
zuò gōng
zuò fèi
zuò wù
年級字:作(P2) 物(P1)
詞性:名詞
1.猶造物。主宰萬物之神2.農作物的簡稱。如:高產作物;作物一年兩熟
yùn zuò
shì zuò
dàng zuò
zuó jiàn
zuò fǎ
年級字:作(P2) 法(P1)
詞性:名詞
做法
用模子鑄造金屬品的作法要比有記載的歷史早作文的方法
制定法律
舊時指道士施行法術
chēng zuò
gǔ zuò
zuò zhǔn
zuò bǎo
jūn zuò
zuò huì
zuò yè
年級字:作(P2) 業(P2)
詞性:名詞,動詞
學校佈置的功課;為完成生產和軍事訓練任務等而佈置的活動。
zuò pài
zuò wéi
年級字:作(P2) 為(P2)
詞性:名詞,動詞,介詞
當作所作所為,行為;可以做的事;做出成績;當作;就人的某種身份或事物的某種性質來說。
zuò è
zuò niè
年級字:作(P2) 孽(P0)
詞性:動詞
造福製造災難;引申指作亂,作惡;謂遭罪受苦;可憐(四川、吳語方言)。
zhī zuò
zuò qǔ
zuò liàng
hé zuò
láo zuò
Zuò guān
gù zuò
zuò zhàn
zhì zuò
年級字:製(P3) 作(P2)
詞性:名詞,動詞
製造,
建造1. 指禮樂等方面的典章制度。
2. 製造 - 生產。
3. 作品 - 創作、寫作、撰述。
zuò jiǎ
年級字:作(P2) 假(P1)
詞性:名詞
虛偽,
虛假1.製造假冒偽劣商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2.耍手腕;玩弄伎倆
3.為人不坦率,假裝客氣
jié zuò
zuò àn
zuō nòng
zuò gèng
zuò lín
zuò pǐn
zuò zhě
zuò huà
年級字:作(P2) 畫(P1)
詞性:動詞
繪畫。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漫畫而又漫畫》:“我才知道畫家作畫時候的調色、配色之類,都是多事。”
Yǐn zuò
chuàng zuò
zuò bà
zhù zuò
年級字:著(P2) 作(P2)
詞性:名詞
著述-「著」字原本的寫法是「箸」, 戰國後出現「著」, 之後再有「着」。
- 國內和香港有用「著」和「着」,一般「着」字放在助詞之後。
- 台灣地區主要用「著」。
1. 撰述。古代專指撰寫詩文,包括文學與學術作品。2. 運用創造才能或經過創造性努力而產生的作品。
gǎi zuò
年級字:改(P2) 作(P2)
詞性:動詞
1. 重製;另制。
《詩·鄭風·緇衣》:“緇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 清 劉大櫆 《李節婦傳》:“衣敝則為改作。”2. 更改;變更。
《論語·先進》:“ 魯人為長府。 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君子之道,樂因循而重改作。” 唐白居易《議百司食利錢》:“弊既滋深,法宜改作。”《續資治通鑑·宋哲宗元符三年》:“ 京( 蔡京)好大喜功,鋭於改作,若果大用,必變亂舊政。”
3. 改成。
明楊慎《升庵詩話·偃曝》:“ 孟浩然:'草堂時偃曝,蘭枻日周旋。'偃曝,謂偃臥曝背也……今刻孟詩,不知其出處,改作'掩曝',可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五回:“明明借我的一萬銀子,硬改作一百。”
zuò luàn
zuò tòng
xiàzuo
年級字:下(P1) 作(P2)
1.无耻;下流 。2.(greedy)[方言]∶〖吃东西〗又贪又馋 。
zuò ǒu
shǐ zuò
jiàn zuò
年級字:工(P1) 作(P2) 坊(P5)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體驗坊,
學習坊集體培訓或學習的地方。
一般指手工業工場。但多應用團隊集體培訓或學習的地方。
年級字:小(P1) 作(P2) 家(P1)
詞性:名詞
年級字:絕(P4) 筆(P1) 作(P2)
詞性:名詞
年級字:著(P2) 作(P2) 權(P5)
詞性:名詞
-「著」字原本的寫法是「箸」, 戰國後出現「著」, 之後再有「着」。
- 國內和香港有用「著」和「着」,一般「着」字放在助詞之後。
- 台灣地區主要用「著」。
一個國家或社會對寫作和創作的權力和義務的法制,一般給予創者根據知識版權保護法在相關地域進行合法註冊版權,享受被法律保障的權力。
年級字:惡(P3) 作(P2) 劇(P3)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嬰寧》:“觀其孜孜憨笑,似全無心肝者,而牆下惡作劇,其黠孰甚焉!”
年級字:多(P1) 寫(P1) 作(P2)
詞性:動詞
多寫
年級字:故(P1) 作(P2) 高(P1) 深(P2)
本來並不高深,故意裝出高深的樣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艱深詞語,掩飾內容的淺薄。
年級字:謀(P4) 道(P1) 作(P2) 舍(P2)
造房子請教路人。比喻人多嘴雜,意見紛紛,辦不成事。
年級字:從(P1) 中(P1) 作(P2)
清·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是以糧道必應酬將軍者,畏其從中作梗也。”
年級字:翻(P2) 天(P1) 作(P2) 地(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七卷:“李雄見打得這般光景,暴躁如雷,翻天作地,鬧將起來。”
年級字:亂(P2) 作(P2) 一(P1) 團(P3)
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三》:“他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亂作一團,又密密的插入鬼話。”
年級字:精(P2) 耕(P2) 細(P1) 作(P2)
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靠精耕細作吃飯,人多一點,還是有飯吃。”
年級字:指(P2) 鹿(P2) 作(P2) 馬(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成語有意誤導。
指: 指稱。
鹿: 花鹿。
為: 成為。
馬: 馬隻。
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三國志·魏志·鮑勳傳》:「落下大軍還洛陽,曜有罪,勳奏絀遣。而曜密表勳私解邕事。昭曰:『勳指鹿作馬,收付廷尉。』」
年級字:惺(P0) 惺(P0) 作(P2) 態(P2)
年級字:楚(P2) 楚(P2) 作(P2) 態(P2)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凡人學詞,功候有淺深,即淺亦非疵……楚楚作態,乃是大疵,最宜切忌。”
年級字:推(P2) 濤(P5) 作(P2) 浪(P1)
作:興起。推動波濤,掀起浪頭。比喻助長壞人壞事,煽動情緒,製造事端。
年級字:大(P1) 有(P1) 作(P2) 爲(P2)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宋紀理宗景定四年》:“仁宗治效浹洽,神宗大有作爲。”
年級字:點(P1) 金(P1) 作(P2) 鐵(P3)
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壞。也比喻把好事辦壞。同“點金成鐵”。
清·朱之瑜《答野傳書》之八:“尊作遵命僭筆改竄奉上,仍恐點金作鐵,貽笑後人耳。”
年級字:妝(P4) 模(P2) 作(P2) 樣(P1)
清·李漁《蜃中樓·雙訂》:“你們兩個起先那樣愛他,如今走到面前,又這等妝模作樣。”
年級字:興(P2) 妖(P3) 作(P2) 怪(P1)
明·周輯《西湖二集·救金鯉海龍王報德》:“巡海夜叉道:’你那裏得這幾件物事,在此興妖作怪!”
年級字:慌(P3) 作(P2) 一(P1) 團(P3)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五回:“蕭長貴正在自己兵船上睡覺,忽聽得外面一派人聲,接着又有洋槍、洋炮聲音,拿他從睡夢中驚醒,直把他嚇得索索的抖,在被窩裏慌作一團。”
年級字:再(P1) 作(P2) 馮(P0) 婦(P2)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爲善士;則之野,有衆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衆皆悅之,其爲士者笑之。”
年級字:再(P1) 作(P2) 道(P1) 理(P2)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桂娘一定在裏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
年級字:打(P1) 拱(P4) 作(P2) 揖(P0)
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大老鴰嚇得直不起腰來,打拱作揖的說。”
年級字:作(P2) 賊(P3) 心(P1) 虛(P4)
宋·釋悟明《聯燈會要·重顯禪師》:“卻顧侍者雲:‘適來有人看方丈麼?’侍者雲:‘有。’師雲:‘作賊人心虛。’”
年級字:始(P2) 作(P2) 俑(P6+) 者(P1)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製或陶製的俑人。開始製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爲其象人而用之也。”
年級字:蠻(P6) 來(P1) 生(P1) 作(P2)
年級字:作(P2) 姦(P5) 犯(P4) 科(P1)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作(P2)
年級字:認(P2) 賊(P3) 作(P2) 父(P1)
華而實《漢衣冠》三:“鄭成功臉色發白,全然失去了希望,他悲憤地昂起頭,一字一音地說:‘你認賊作父!’”
年級字:逢(P4) 場(P2) 作(P2) 趣(P3)
沈從文《八駿圖·顧問官》:“他那神氣似真非真,因爲是師長的老部屬,平時又會逢場作趣,這時節乘順水船就來那麼一手。”
年級字:推(P2) 聾(P3) 作(P2) 啞(P4)
年級字:著(P2) 作(P2) 等(P2) 身(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著」字原本的寫法是「箸」, 戰國後出現「著」, 之後再有「着」。
- 國內和香港有用「著」和「着」,一般「着」字放在助詞之後。
- 台灣地區主要用「著」。
《宋史·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玭每旦令正立,展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
年級字:認(P2) 仇(P4) 作(P2) 父(P1)
把仇敵當作父親。比喻甘心賣身投靠敵人。同“認賊作父”。
方誌敏《可愛的中國》:“朋友,雖然在我們之中,有漢奸,有傀儡,有賣國賊,他們認仇作父,爲虎作倀,但他們那班可恥的人,終竟是少數。”
年級字:分(P2) 工(P1) 合(P1) 作(P2)
沈從文《常德的船》:“有些家中人說不定還留在縣裏,經營一種不必要本錢的職業,分工合作,都不閒散。”
年級字:俾(P0) 夜(P2) 作(P2) 晝(P4)
唐·白行簡《李娃傳》:“四令生斥棄百慮以志學,俾夜作晝,孜孜矻矻。”
年級字:無(P2) 所(P2) 作(P2) 為(P2)
作為:作出成績。沒有做出任何成績。指工作中安於現狀,缺乏創造性。
年級字:作(P2) 奸(P3) 犯(P4) 科(P1)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年級字:重(P1) 作(P2) 馮(P0) 婦(P2)
趙師傅不當苦力已有十多年了,迫於生計艱難,現在只能~。
年級字:大(P1) 作(P2) 文(P1) 章(P3)
年級字:自(P1) 我(P1) 作(P2) 故(P1)
唐·劉知己《史通·稱謂》:“唯魏收遠不師古,近非因俗,自我作故,無所憲章。”
年級字:巧(P2) 作(P2) 名(P2) 目(P1)
指巧立名目。變着法定出一些名目來達到某種不正當的目的。
年級字:隨(P3) 人(P1) 作(P2) 計(P2)
年級字:朋(P1) 比(P1) 作(P2) 奸(P3)
年級字:百(P1) 堵(P4) 皆(P3) 作(P2)
《詩經·小雅·鴻雁》:“之子於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年級字:強(P2) 作(P2) 解(P2) 人(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爲論以示謝。於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諮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年級字:自(P1) 我(P1) 作(P2) 古(P1)
唐·劉知己《史通·稱謂》:“唯魏收遠不師古,近非因俗,自我作故,無所憲章。”
年級字:五(P1) 行(P1) 八(P1) 作(P2)
老舍《龍鬚溝》第一幕:“五行八作,就沒你這一行。”
年級字:為(P2) 虎(P1) 作(P2)
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兇。
《太平廣記》卷四百三十:“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虎前呵道耳。”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卷四:“凡死於虎,溺於水之鬼號為倀,須得一人代之。”
年級字:俾(P0) 晝(P4) 作(P2) 夜(P2)
年級字:唱(P1) 沙(P2) 作(P2) 米(P1)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賓白》:“予所謂多,謂不可刪逸之多,非唱沙作米、強鳧變鶴之多也。”
年級字:一(P1) 家(P1) 之(P2) 作(P2)
《宋書·范曄傳》:“不得志,乃刪衆家《後漢書》爲一家之作。”
年級字:自(P1) 作(P2) 聰(P3) 明(P1)
自以爲聰明而亂作主張。指過高地估計自己,主觀地辦事。
《尚書·蔡仲之命》:“無作聰明,亂舊章。”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十四:“嚴州分水縣,故額草書‘分’字,縣令自作聰明者,謂草體非宜,自真書三字刻而立之。”
年級字:裝(P1) 模(P2) 作(P2) 樣(P1)
宋·史浩《荊釵記傳奇》:“裝模作樣,惱吾氣滿胸膛。”
年級字:使(P2) 心(P1) 作(P2) 倖(P6)
年級字:述(P6) 而(P1) 不(P1) 作(P2)
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年級字:悔(P3) 其(P2) 少(P1) 作(P2)
年級字:百(P1) 廢(P4) 具(P1) 作(P2)
清·管同《恩縣四女祠碑》:“陽湖孫使君督糧山東,起痿瞭矇,百廢具作。”
年級字:通(P3) 同(P1) 作(P2) 弊(P5)
作弊:用欺騙的手段做違法亂紀或不合規定的事情。串通一起做壞事。
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三折:“你與孩兒通同作弊,亂我家法。”
年級字:彈(P4) 劍(P4) 作(P2) 歌(P1)
唐·李白《行路難·其二》:“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年級字:尋(P3) 歡(P1) 作(P2) 樂(P2)
清·吳梅《風洞山》附《先導》:“風塵傾洞,天地丘墟,這班人兒還要演起戲來尋歡作樂。”
年級字:扭(P4) 曲(P2) 作(P2) 直(P1)
元·嶽伯川《鐵柺李》第一折:“兄弟,您哥哥平日不曾扭曲作直,所以不走不逃。”
年級字:炊(P0) 沙(P2) 作(P2) 糜(P0)
宋·黃庭堅《送王郎》詩:“炊沙作糜終不飽,鏤冰文字費工巧。”
年級字:作(P2) 育(P2) 人(P1) 材(P2)
年級字:自(P1) 作(P2) 主(P1) 張(P2)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但那楊景是一個郡馬,怎好就是這等自做主張,將他只一刀哈喇了。”
年級字:忿(P0) 然(P2) 作(P2) 色(P1)
《孫臏兵法·威王問》:“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則其急者何也?’”
年級字:成(P1) 佛(P3) 作(P2) 祖(P1)
《白雪遺音·馬頭調·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麼?陳妙常也曾還俗過。”
年級字:一(P1) 行(P1) 作(P2) 吏(P0)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遊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
年級字:官(P2) 僚(P0) 作(P2) 風(P1)
「官」- 受政府委任服務市民的人員。「僚」- 一起工作的官,同僚。
「官僚」官員之間的工作態度或風格 : 官僚作風、官僚主義。
泛指官員與官員或不同部門的官員為市民服務的流程過於小心,太多重複。動機可能是避免錯漏,也可能沒有與時並進,結果要市民來來回回,無法確家完成的時間,甚至無法完成。
年級字:見(P1) 機(P2) 而(P1) 作(P2)
年級字:觀(P2) 機(P2) 而(P1) 作(P2)
《隋書·賀婁子幹傳》:“今臣在此,觀機而作,不得準詔行事。”
年級字:裝(P1) 腔(P5) 作(P2) 態(P2)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四折:“教那廝越裝模,越作勢。”
年級字:興(P2) 妖(P3) 作(P2) 亂(P2)
比喻壞人破壞搗亂,或壞思想擴大影響。同“興妖作怪”。
年級字:以(P1) 身(P1) 作(P2) 則(P3)
巴金《家》二十五:“這其間不顧一切阻礙以身作則做一個開路先鋒的便是許倩如。”
年級字:裝(P1) 妖(P3) 作(P2) 怪(P1)
清·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白堤政跡》:“只應送來這些詩,不是陳腐,就是抄襲,若要新奇,便裝妖作怪,無一首看得上眼。”
年級字:作(P2) 嫁(P3) 衣(P1) 裳(P2)
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
年級字:染(P3) 舊(P2) 作(P2) 新(P1)
宋·李斠《答黃著作書》:“今之學者……但誦得古文十數篇,拆南補北,染舊作新,盡爲名士矣,何工拙之辨哉?”
年級字:自(P1) 作(P2) 自(P1) 受(P2)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僧問金山穎:‘一百二十斤鐵枷,教阿誰擔?’穎曰:‘自作自受。’”
年級字:認(P2) 奴(P2) 作(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五:“若不顛倒,因什麼認奴作郎。”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四:“禮拜一任禮拜,不得認奴作郎。”
年級字:作(P2) 態(P2)
忸怩:羞慚的樣子。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樣子。
巴金《談〈春〉》:“倘使小說不能作爲我作戰的武器,我何必化那麼多的功夫轉彎抹角、忸怩作態,供人欣賞來換取作家的頭銜呢?”
年級字:胡(P1) 作(P2) 非(P2) 為(P2)
胡:亂;非:不對。不顧法紀或輿論,毫無顧忌地做壞事。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或誣好吃懶做,或誣胡作非為。”
年級字:作(P2) 威(P3) 作(P2) 福(P1)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獨攬權威,行賞行罰。後泛指憑藉職位,濫用權力。
《尚書·洪範》:“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闢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年級字:炊(P0) 砂(P4) 作(P2) 飯(P1)
砂,同“沙”。煮沙子作飯。比喻徒勞無功,白費氣力。
唐·顧況《行路難》詩:“君不見擔雪塞井徒用力,炊沙作飯豈堪吃?”一本作“炊砂作飯”。
年級字:回(P1) 作(P2) 喜(P1)
元·李致遠《還牢末》第一折:“這兩個孩兒,要在他手裏過日子,只得回嗔作喜。”
年級字:諸(P4) 惡(P3) 莫(P2) 作(P2)
諸惡:各種壞事。佛家語,凡是壞事都不要做。舊時用以勸人行善。
年級字:認(P2) 雞(P1) 作(P2) 鳳(P4)
《萬善同歸集》卷一:“如楚國愚人認雞作鳳,猶春池小果執石爲珠。但任淺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年級字:拿(P2) 班(P2) 作(P2) 勢(P3)
清·曹雪琴《紅樓夢》第二十三回:“鳳姐因見他素日不大拿班作勢的,便依允了。”
年級字:畫(P1) 地(P1) 作(P2) 獄(P4)
漢·劉向《說苑·貴德》:“俗語云:‘畫地作獄,議不可入;刻木爲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漢書·路溫舒傳》引作“畫地爲獄”。
年級字:移(P2) 孝(P1) 作(P2) 忠(P2)
謝覺哉《不惑集·愛父母》:“不錯,封建社會曾把養父母這件事塗上一些神祕色彩。它是利用人類熱愛父母——‘孝親’的自然倫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年級字:作(P2) 夫(P2) 人(P1)
婢:侍女;夫人:主婦。舊時指在文藝方面雖刻意模仿別人,但才力和作品的規模總趕不上。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引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羊欣書如大家婢爲夫人。雖處其位,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
年級字:天(P1) 不(P1) 作(P2) 美(P1)
天不成全美事。多指要進行的事情因颳風下雨而受到了影響。
孫犁《芸齋瑣談(四)》:“天不作美,忽然飄起雪花來。”
年級字:煎(P3) 水(P1) 作(P2) 冰(P1)
《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以若所爲,求若所致,猶緣木求魚,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
年級字:自(P1) 作(P2) 門(P1) 戶(P1)
《舊唐書·韋雲起傳》:“今朝廷之內,多山東人,而自作門戶,更相剡薦,附下罔上,共爲朋黨。”
年級字:小(P1) 題(P2) 大(P1) 作(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三回:“沒有什麼,左不過他們小題大作罷了,何必問他?”
年級字:別(P1) 作(P2) 良(P1) 圖(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願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年級字:胡(P1) 作(P2) 非(P2) 爲(P2)
胡:亂;非:不對。不顧法紀或輿論,毫無顧忌地做壞事。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或誣好吃懶做,或誣胡作非爲。”
年級字:興(P2) 風(P1) 作(P2) 浪(P1)
興、作:引起。原指神話小說中妖魔鬼怪施展法術掀起風浪。後多比喻煽動情緒,挑起事端。
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一折:“嘉州有冷,源二河,河內有一健蛟,興風作浪,損害人民。”
年級字:作(P2) 好(P1) 作(P2) 歹(P2)
年級字:犯(P4) 上(P1) 作(P2) 亂(P2)
《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年級字:默(P3) 不(P1) 作(P2) 聲(P1)
討論會上,大家都對提出的問題踊躍發表意見,而他卻一直~。
年級字:作(P2) 如(P2) 是(P1) 觀(P2)
如是:如此,這樣;觀:看,看法。抱這樣的看法。泛指對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
《金剛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年級字:敢(P2) 作(P2) 敢(P2) 爲(P2)
《隋唐演義》六十九回:“敢作敢爲,並不知宮中忌憚。”
年級字:裝(P1) 腔(P5) 作(P2) 勢(P3)
這種裝腔作勢,沒有真情實感的作品,根本不值得一讀。
年級字:裝(P1) 聾(P3) 作(P2) 啞(P4)
年級字:故(P1) 作(P2) 玄(P3) 虛(P4)
《十月》1981年第1期:“‘你知道我們兩個之間的關係嗎?’我眉毛一揚,故作玄虛地問她。”
年級字:為(P2) 人(P1) 作(P2) 嫁(P3)
原意是說窮苦人家的女兒沒有錢置備嫁衣,卻每年辛辛苦苦地用金線刺鄉,給別人做嫁衣。比喻空為別人辛苦。
唐·秦韜玉《貧女》詩:“苦為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年級字:即(P1) 興(P2) 之(P2) 作(P2)
即興:根據當時的興致和感覺;作:作品。根據當時的感受而寫成的作品。
年級字:通(P3) 力(P1) 合(P1) 作(P2)
《論語·顏淵》:“盍徹乎”朱熹注:“一夫受田百畝,而與同溝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計畝均收。”
年級字:作(P2) 舍(P2) 道(P1) 邊(P1)
在路旁築室,和過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說法,事情沒法做成功。
《詩經·小雅·小旻》:“如彼築室於道謀,是用不潰於成。”《後漢書·曹褒傳》:“諺言作舍道邊,三年不成。”
年級字:所(P2) 作(P2) 所(P2) 爲(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自此鳳姐膽識愈壯,以後所作所爲,諸如此類,不可勝數。”
年級字:天(P1) 作(P2) 之(P2) 合(P1)
合:配合。好象是上天給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滿的話。
《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年級字:作(P2) 金(P1) 石(P1) 聲(P1)
金石:鐘磬之類的樂器,聲音清脆優美。比喻文章優美,音調鏗鏘。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孫興公作《天台賦》成,以示範榮期雲:‘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
年級字:逢(P4) 場(P2) 作(P2) 戲(P2)
逢:遇到;場:演戲的場地。原指舊時走江湖的藝人遇到適合的場合就表演。後指遇到機會,偶爾湊湊熱鬧。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六:“竿木隨身,逢場作戲。”
年級字:改(P2) 過(P1) 作(P2) 新(P1)
元·施惠《幽閨記·會赦更新》:“陀滿興福,父母妻兒都殺戮,逃命潛奔,哨聚山林暫隱身,心闌意卸,天幸遭逢頒大赦,改過作新,作個清平無事人。”
年級字:執(P4) 柯(P1) 作(P2) 伐(P5)
執:拿着;柯:斧頭柄;伐:採伐。手執斧頭去採伐。指給人做媒。
《詩經·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年級字:見(P1) 幾(P1) 而(P1) 作(P2)
幾:苗頭;作:行動。指發現一點苗頭就立刻採取措施。
年級字:自(P1) 作(P2) 解(P2) 人(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年級字:營(P4) 私(P3) 作(P2) 弊(P5)
清·譚嗣同《代擬上諭》:“總期民隱盡能上達,督撫無從營私作弊爲要。”
年級字:下(P1) 車(P1) 作(P2) 威(P3)
原指封建時代官吏一到任,就顯示威風,嚴辦下屬。後泛指一開頭就向對方顯示一點厲害。
《漢書·序傳》:“定襄聞伯素貴,年少,自請治劇,畏其下車作威,吏民竦息。”
年級字:拿(P2) 糖(P2) 作(P2) 醋(P5)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1回:“這會子替奶奶辦了一點子事,況且關會着好幾層兒呢,就這幺拿糖作醋的起來,也不怕人家寒心?”
年級字:不(P1) 愧(P4) 不(P1) 作(P2)
《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年級字:爲(P2) 非(P2) 作(P2) 歹(P2)
元·尚仲賢《柳毅傳書》:“我且拿起來,只一口將他吞於腹中,看道可還有本事爲非作歹。”
年級字:又(P1) 作(P2) 別(P1) 論(P2)
魯迅《朝花夕拾·五猖會》:“他們既然是五猖,便也無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別論’了。”又《無常》:“這自然是專就我的故鄉而言,若是‘模範縣’裏的人民,那當然又作別論。”
年級字:無(P2) 相(P1) 無(P2) 作(P2)
年級字:工(P1) 作(P2) 效(P3) 率(P3)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產出率工程、作業。
年級字:遁(P0) 名(P2) 改(P2) 作(P2)
年級字:圖(P2) 作(P2) 不(P1) 軌(P5)
年級字:造(P1) 作(P2) 矯(P4) 揉(P5)
郭沫若《女神·春蠶》:“蠶兒呀,你的詩可還是出於有心?無意?造作矯揉?自然流瀉?”
年級字:追(P1) 歡(P1) 作(P2) 樂(P2)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三折:“瓊英,你到那裏,好生追歡作樂,務要丞相歡喜。”
年級字:有(P1) 所(P2) 作(P2) 爲(P2)
先秦·孟軻《孟子·離婁下》:“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
年級字:胡(P1) 作(P2) 胡(P1) 爲(P2)
洪深《趙閻王》第六幕:“我沒有法子,只好依從,到後來溜了手,才胡作胡爲的呀!”
年級字:胡(P1) 作(P2) 亂(P2) 爲(P2)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世人決不可戲而不戲,胡作亂爲。”
年級字:作(P2) 惡(P3) 多(P1) 端(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二回:“想當初作惡多端,這三四日齋戒,那裏就積得過來。”
年級字:裝(P1) 瘋(P3) 作(P2) 傻(P3)
鄭振鐸《桂公塘》八:“賈餘慶在飲酒中間,裝瘋作傻,詆罵南朝人物無所不至,用以獻媚於鐵木兒。”
年級字:擅(P4) 作(P2) 威(P3) 福(P1)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一折:“方今漢朝獻帝在位,被那董卓專權,擅作威福,生殺由己。”
年級字:徇(P0) 私(P3) 作(P2) 弊(P5)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三回:“誰想這夥官員,貪濫無厭,徇私作弊,克減酒肉。”
年級字:逢(P4) 場(P2) 作(P2) 樂(P2)
明·沈受先《三元記·開宗》:“對酒當歌須慷慨,逢場作樂任優遊。”
年級字:作(P2) 法(P1) 自(P1) 斃(P3)
《史記·商君列傳》:“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爲法之敝一至此哉!’”
年級字:扭(P4) 直(P1) 作(P2) 曲(P2)
年級字:敢(P2) 作(P2) 敢(P2) 當(P2)
魯迅《兩地書》十八:“敢作敢當,也是不可不有的精神。”
年級字:令(P2) 人(P1) 作(P2) 嘔(P6)
年級字:得(P1) 意(P1) 之(P2) 作(P2)
曹靖華《哪有閒情話年月》:“作者彷彿要爲我開小型展覽會似的,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都陳列在我面前了。”
年級字:無(P2) 知(P1) 妄(P4) 作(P2)
年級字:白(P1) 日(P1) 作(P2) 夢(P3)
劉紹棠《狼煙》二十二:“金鑲玉走進艙去,嘻笑道:‘老昏君白日作夢,自以爲是九五之尊,不肯有失萬歲爺的身份,迎接一位七品縣令。’”
年級字:成(P1) 羣(P6) 作(P2) 隊(P2)
《水滸傳》第一○四回:“更有那村姑農婦,丟了鋤麥,撇了灌菜,也是三三兩兩,成羣作隊……呆呆地立着,等那粉頭出來。”
年級字:成(P1) 雙(P2) 作(P2) 對(P1)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假若是怨女曠夫,買吃了成雙作對。”
年級字:認(P2) 敵(P3) 作(P2) 父(P1)
把仇敵當作父親。比喻甘心賣身投靠敵人。同“認賊作父”。
蒲韌《二千年間》八:“同時也不能不想那些認敵作父、賣國求榮的大漢奸。”
年級字:拿(P2) 腔(P5) 作(P2) 勢(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二五回:“那賈環便來到王夫人炕上坐着,命人點了蠟燭,拿腔作勢的抄寫。”
年級字:九(P1) 原(P1) 可(P1) 作(P2)
九原: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稱墓地;作:起,興起。設想死者再生。
《國語·晉語八》:“趙文子與叔向遊於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
年級字:打(P1) 躬(P3) 作(P2) 揖(P0)
拱、揖:兩手合抱致敬。彎身報拳行禮。表示恭敬順從或懇求的樣子。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寶玉見他這樣,還認作是昨日晌午的事,那知晚間的這件公案,還打躬作揖的。”
年級字:矯(P4) 揉(P5) 造(P1) 作(P2)
年級字:交(P1) 能(P1) 易(P2) 作(P2)
年級字:無(P2) 所(P2) 作(P2) 爲(P2)
作爲:作出成績。沒有做出任何成績。指工作中安於現狀,缺乏創造性。
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爲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
年級字:作(P2) 繭(P6) 自(P1) 縛(P6)
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裏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詩:“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宋·陸游《劍南詩稿·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年級字:屋(P1) 下(P1) 作(P2) 屋(P1)
年級字:故(P1) 態(P2) 復(P4) 作(P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八大王》:“今老將就木,潦倒不能橫飛,故態復作,我自不懈耳。”
年級字:作(P2) 善(P2) 降(P2) 祥(P2)
《尚書·伊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年級字:為(P2) 非(P2) 作(P2) 歹(P2)
元·尚仲賢《柳毅傳書》:“我且拿起來,只一口將他吞於腹中,看道可還有本事為非作歹。”
年級字:混(P5) 作(P2) 一(P1) 談(P2)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當作同樣的事物談論。同“混爲一談”。
年級字:將(P3) 無(P2) 作(P2) 有(P1)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折:“不要你將無來作有,則要你依前來依後。”
年級字:認(P2) 奴(P2) 作(P2) 郎(P2)
《景德傳燈錄·良价禪師》:“師曰:‘城中不顛倒,因什麼認奴作郎?’”
年級字:倚(P5) 作(P2) 媚(P4)
倚:憑藉;姣:美好;媚:迷人。憑着自己美貌,任意撒嬌胡鬧。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九回:“先時不過挾制薛蟠,後來倚姣作媚,將及薛姨媽,後將至寶釵。”
年級字:興(P2) 妖(P3) 作(P2) 孽(P0)
妖魔鬼怪到處鬧事作亂。比喻小人興風作浪,爲非做歹。
明·瞿佑《剪燈新話·永州野廟記》:“此物在世已久,興妖作孽,無與爲比。”
年級字:苦(P1) 中(P1) 作(P2) 樂(P2)
宋·陳造《同陳宰黃簿遊靈山八首》自注:“宰運:‘吾輩可謂忙裏偷閒,苦中作樂。’”
年級字:孤(P3) 軍(P2) 作(P2) 戰(P4)
孤立無援的軍隊單獨奮戰。比喻單獨辦事,沒有人支援。
《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年級字:打(P1) 恭(P2) 作(P2) 揖(P0)
明·李贄《因記往事》:“嗟乎!平居無事,只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於泥塑。”
年級字:作(P2) 作(P2) 有(P1) 芒(P3)
作作:光芒四射的樣子。形容光芒四射。也比喻聲勢顯赫。
《史記·天官書》:“歲陰在酉,星居午。……作作有芒。”
年級字:爲(P2) 非(P2) 作(P2) 惡(P3)
年級字:壓(P2) 卷(P2) 之(P2) 作(P2)
壓:超過。指詩文書畫中能超過其它同類作品的、最出色的作品。
年級字:一(P1) 鼓(P2) 作(P2) 氣(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趁熱打鐵,
一氣呵成憑藉開始時的信念、志氣和勇氣向終點前進。
一鼓 : 第一次擊鼓,出發、開始。
作 : 振作。
氣 : 勇氣。
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
《左傳. 莊公十年》。 『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年級字:老(P1) 蠶(P0) 作(P2) 繭(P6)
宋·蘇軾《石芝》:“老蠶作繭何時脫?夢想至人空激烈。”
年級字:弄(P2) 虛(P4) 作(P2) 假(P1)
年級字:大(P1) 題(P2) 小(P1) 作(P2)
將磊韙寫成小文章。比喻把重大問題當作小事情來處理。
老舍《讀〈套不住的手〉》:“這篇作品不是小題大作,而是大題小作,篇幅不長,而意義很大。”
年級字:認(P2) 賊(P3) 作(P2) 子(P1)
明·徐復祚《一文錢》第三齣:“有一等顛倒喪志,投東覓西,失卻眼前至寶,這便是認賊作子。”
年級字:炊(P0) 沙(P2) 作(P2) 飯(P1)
唐·顧況《行路難》詩:“君不見擔雪塞井徒用力,炊沙作飯豈堪吃?”一本作“炊砂作飯”。
年級字:武(P2) 不(P1) 善(P2) 作(P2)
《西遊記》第六三回:“常言道:‘武不善作’,但只怕起手處不得留情,一時間傷了你的性命。”
年級字:誤(P5) 作(P2) 非(P2) 爲(P2)
年級字:呼(P2) 牛(P1) 作(P2) 馬(P1)
比喻別人罵也好,稱讚也好,決不計較。同“呼牛呼馬”。
《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年級字:別(P1) 作(P2) 一(P1) 眼(P1)
年級字:當(P2) 家(P1) 作(P2) 主(P1)
本指主管家政,有權對家事做出決定。比喻在單位或國家中居主人翁地位。
沙汀《風浪》:“申大嫂可以說是全家真正當家作主的人,申大哥也事事聽她安排。”
年級字:自(P1) 主(P1) 創(P4) 作(P2)
詞性:名詞
利用新技術和技巧主動對工作程序或事物進行改善、改進、或創新。
年級字:無(P2) 惡(P3) 不(P1) 作(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幹盡了壞事。
清·鄭燮《範縣署中寄舍弟墨書》五:「宋自紹興以來,主和議,增歲幣,送尊號,處卑朝,括民膏,戮大將,無惡不作,無陋不爲。」
年級字:作(P2) 壁(P2) 上(P1) 觀(P2)
詞性:動詞
成語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動手幫助。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年級字:大(P1) 有(P1) 作(P2) 為(P2)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宋紀理宗景定四年》:“仁宗治效浹洽,神宗大有作為。”
年級字:並(P2) 肩(P3) 作(P2) 戰(P4)
密切配合,一起打仗。比喻團結合作,共同完成某項任務。
年級字:亂(P2) 作(P2) 胡(P1) 爲(P2)
年級字:裝(P1) 怯(P4) 作(P2) 勇(P2)
魯迅《墳·“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我以爲‘打死老虎’者,裝怯作勇,頗含滑稽,雖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卻怯得令人可愛。”
年級字:爲(P2) 人(P1) 作(P2) 嫁(P3)
原意是說窮苦人家的女兒沒有錢置備嫁衣,卻每年辛辛苦苦地用金線刺鄉,給別人做嫁衣。比喻空爲別人辛苦。
唐·秦韜玉《貧女》詩:“苦爲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
年級字:自(P1) 動(P1) 製(P3) 作(P2)
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
自動製造【常用詞組】
「自動」不用人力而用機械、電氣等裝置直接操作的。 自己主動。「製作」作品 - 創作、寫作、撰述。
年級字:爲(P2) 虎(P1) 作(P2)
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兇。
《太平廣記》卷四百三十:“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爲虎前呵道耳。”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卷四:“凡死於虎,溺於水之鬼號爲倀,須得一人代之。”
年級字:敢(P2) 作(P2) 敢(P2) 為(P2)
《隋唐演義》六十九回:“敢作敢為,並不知宮中忌憚。”
年級字:無(P2) 風(P1) 作(P2) 浪(P1)
比喻平白無故地生出事來。有故意製造事端的意思。同“無風起浪”。
魯迅《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原文雲:卻於‘她’字沒有諷過。答曰:那是譯 She 的,並非無風作浪。”
年級字:所(P2) 作(P2) 所(P2) 為(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自此鳳姐膽識愈壯,以後所作所為,諸如此類,不可勝數。”
年級字:拿(P2) 腔(P5) 作(P2) 調(P4)
老舍《四世同堂》:“冠先生拿腔作調的說:‘請太太不要發脾氣!’說罷,戴起帽子,懶洋洋的走出去。”
年級字:二(P1) 一(P1) 添(P3) 作(P2) 五(P1)
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訣,是二分之一等於零點五的意思。比喻雙方平分。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二回:“好好兒的‘二一添作五’的家當,如今弄成‘三一三十一’了。”
年級字:拉(P1) 大(P1) 旗(P3) 作(P2) 虎(P1) 皮(P1)
年級字:擲(P4) 地(P1) 作(P2) 金(P1) 石(P1) 聲(P1)
年級字:電(P2) 子(P1) 書(P1) 小(P1) 作(P2) 家(P1)
詞性:名詞
學習
自2013 年由香港衍盛數碼和雅典娜e學園開始舉辦的週年「電子書小作家」比賽。
年級字:角(P2) 磨(P3) 作(P2) 雞(P1) 頭(P1)
fēng chài zuò yú huái xiù
年級字:蜂(P2) 作(P2) 於(P2) 懷(P3) 袖(P2)
《晉書·劉毅傳》:“蜂蠆作於懷袖,勇夫爲之驚駭,出於意外故也。”
nìng kě qīng pín bù zuò zhuó fù
年級字:寧(P4) 可(P1) 清(P1) 貧(P3) ,(P1) 不(P1) 作(P2) 濁(P4) 富(P3)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慶道匡》:“寧可清貧自樂,不作濁富多憂。”
rì chū ér zuò rì rù ér xī
年級字:日(P1) 出(P1) 而(P1) 作(P2) ,(P1) 日(P1) 入(P1) 而(P1) 息(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形容勤懇有規律的工作態度。
太陽升起就起來勞動,太陽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後亦泛指單純簡樸的生活。
《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shǔ zhōng wú dà jiàng liào huà zuò xiān fēng
年級字:蜀(P1) 中(P1) 無(P2) 大(P1) 將(P3) ,(P1) 廖(P0) 化(P1) 作(P2) 先(P2) 鋒(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