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ìng
年級字:令(P2)
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連詞
文言文字詞聚集眾人,發出命令。
「命」和「令」在甲骨文中的意思都是從上而下的指示,後期演變成兩個字。
【名詞】
1. 號召: 令書、令牌、法令、命令,政令、將令、軍令、傳令、功令、搜查令、扣押令。
2. 人物: 司令、令官、令君、令人。
3. 自然時節: 時令、夏令、冬令。
4. 詞調:小令,又稱「令曲」。
5. 吉日:令日(吉祥的日子)、令月(吉祥的月份)、令旦(吉日)、令年(吉祥的年份)、令辰(吉日;吉利的時辰)
6. 尊敬的稱號: 令尊(對方的父親)、令閫(稱對方妻子的敬辭),令嗣(令郎。稱對方兒子的敬辭)、令子(對別人兒子的美稱)、令母(尊稱他人的母親)、令似(尊稱他人的兒子)、令妹(稱自己的妹妹。後用作敬稱對方的妹妹)
【動詞】
1. 發出: 下令、指令、喝令、命名。
2. 影響: 令人深思、令人噁心、令人神往、令人目不忍睹。
【形容詞】
名譽: 令名不彰 - 好的名聲不會顯揚。
美好的 :
1. 令色 - 和悅的面容,善於用諂媚和悅的顏色取悅人。
2. 令辰 - 美好的時辰。
3. 令居 - 吉善的住處。
4. 令音 - 美言、佳音。
5. 令政 - 善政、德政。
6. 令望 - 好的名望。
《呂氏春秋》故古之聖王,審順其天而以行欲,則民無不令矣。
《詩·齊風·東方未明》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孟子·離婁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三國志》令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
《戰國策·齊策》乃下令。 《周禮·夏官·大司馬》犯令陵政則杜之。
《戰國策·齊策》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群葩當令時。
《論語·學而》巧言令色。
mìng lìng
shǒu lìng
lìng guān
年級字:令(P2) 官(P2)
詞性:名詞
宴會上主持行酒令的人。
《西遊補》第五回:“ 行者無奈,只得仰面搜索,獃想半日,向席上道:'不用古人成句好麼?' 緑娘道:'此事要問令官。'”《紅樓夢》第二八回:“ 薛蟠道:'令官都準了,你們鬧什麼!'眾人聽説方罷了。” 巴金《家》十三:“ 瑞珏被推舉為令官,在各人認定了自己充當什麼人以後,便由令官發問:'什麼人會吃酒?'”
xiɑ̀lìng
lìng rén
年級字:令(P2) 人(P1)
詞性:名詞,副詞
使人受到某種影響或感受。
【名詞】 品德美好的人,古代命婦的封號。
【副詞】 「令」由上至下的指示或施展影響。要服從、跟隨,或不可拒絕的。
ér ìng
xià lìng
xíng lìng
jūn lìng
zhǐ lìng
年級字:指(P2) 令(P2)
詞性:名詞
1.指導;號令
2.舊時公文的一種,是上級對下級呈請的批示
3.告訴計算機從事某一特殊運算的代碼
sī lìng
年級字:司(P1) 令(P2)
詞性:名詞
總司令軍官階級。
總司令。
yòu lìng
年級字:又(P1) 令(P2)
詞性:名詞
寡人惡為臣而遽諫其君者,今寡人有國家,立社稷,有諫則死,無赦。 (《說苑·正諫》:「楚莊王立為君,三年不聽朝,乃令於國。」
lìng yǐ
lè lìng
hěn lìng
jìn lìng
lìng nǐ
diào lìng
chū lìng
jí lìng
lìng wǒ
年級字:令(P2) 我(P1)
詞性:副詞
使我受到某種影響或感受。
「令」由上至下的指示或施展影響。要服從、跟隨,或不可拒絕的。令我: 使我受到某種影響或感受。
hào lìng
年級字:號(P2) 令(P2)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下令,
召喚,
號召,
命令,
敕令發號施令。
號令天下。
號: 吹起號角聲,徵召軍民。號召,發布命令。
令: 令旗、命令。
shī lìng
xiān lìng
néng lìng
zhēn lìng
xià lìng
年級字:下(P1) 令(P2)
詞性:動詞
號令,
命令,
敕令1.下達命令,尤其根據正式的或強制的法規的命令2.發布命令
Yǐ lìng
shí lìng
fǎ lìng
Huì lìng
年級字:更(P1) 令(P2) 明(P1) 號(P2)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年級字:令(P2) 人(P1) 切(P2) 齒(P3)
令:使;切齒:牙齒相磨切,表示極其憤恨。使人非常憤恨。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
年級字:朝(P3) 令(P2) 暮(P5) 改(P2)
早晨發佈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經常改變主張和辦法,一會兒一個樣。
年級字:令(P2) 人(P1) 捧(P4) 腹(P4)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九回:“要醜的掉舌鼓脣,令人捧腹。”
年級字:令(P2) 人(P1) 齒(P3) 冷(P2)
年級字:猜(P2) 拳(P4) 行(P1) 令(P2)
划拳行酒令。形容宴飲歡暢。猜拳:飲酒時兩人同時伸出手指並說一數,如數與兩人伸出手指的總數相符爲勝,輸者罰酒。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七:“汪秀才解帶脫衣,盡情歡宴,猜拳行令,不存一毫形跡。”
年級字:五(P1) 申(P1) 三(P1) 令(P2)
年級字:施(P2) 號(P2) 發(P1) 令(P2)
《北齊書·楊愔傳》:“每天子臨軒,公卿拜授,施號發令,宣揚詔冊,愔辭氣溫辯,神儀秀髮,百僚觀聽,莫不悚動。”
年級字:令(P2) 不(P1) 虛(P4) 行(P1)
《管子·重令》:“國不虛重,兵不虛勝,民不虛用,令不虎行。”
年級字:令(P2) 人(P1) 髮(P2) 指(P2)
《莊子·盜跖》:“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
年級字:政(P3) 令(P2) 不(P1) 一(P1)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帥賤多寵,政令不壹。”《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吾知紹之爲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爲吾奉也。”
年級字:猜(P2) 枚(P4) 行(P1) 令(P2)
猜枚:一種酒令,原指手中握若干小物件供人猜測單雙、數目等。現亦指划拳。行令:行酒令。喝酒時行酒令。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折:“……某已來了也,有酒拿來我先打三鍾,然後猜枚行令耍了。”
年級字:三(P1) 令(P2) 五(P1) 申(P1)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約束既布,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漢·張衡《東京賦》:“三令五申,示戮斬牲。”
年級字:令(P2) 人(P1) 神(P1) 往(P1)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第二十七卷:“今著術湮沒,悵望當時蹈海之風,令人神往不已。”
年級字:破(P2) 家(P1) 縣(P3) 令(P2)
明·敖英《東谷贅言》上:“人有恆言,破家縣令,滅門刺史。”
年級字:秋(P1) 行(P1) 夏(P1) 令(P2)
魯迅《阿Q正傳》第八章:“但現在是暮秋,所以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盤辮家不能不說是萬分的英斷,而在未莊也不能說無關於改革了。”
年級字:令(P2) 人(P1) 噴(P3) 飯(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最令人噴飯的,那小耗子又要舞,又怕貓,躲躲藏藏,賊頭賊腦,任他裝出斯文樣子,終失不了偷油的身分。”
年級字:下(P1) 逐(P4) 客(P2) 令(P2)
秦始皇曾下過逐客令,要驅逐從各國來的客卿。泛指主人趕走不受歡迎的客人。
年級字:軍(P2) 令(P2) 如(P2) 山(P1)
軍事命令象山一樣不可動搖。舊時形容軍隊中上級發佈的命令,下級必須執行,不得違抗。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汝等只知刁明忠來襄陽原爲探母,情有可原,卻忘記軍令如山,凡不聽約束者斬無赦。”
年級字:雷(P3) 令(P2) 風(P1) 行(P1)
猶言雷厲風行。象雷那樣猛烈,象風那樣快。比喻執行政策法令嚴厲迅速。也形容辦事聲勢猛烈,行動迅速。
年級字:令(P2) 人(P1) 矚(P5) 目(P1)
年級字:利(P2) 令(P2) 志(P2)
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麼都忘了。同“利令智昏”。
《鏡花緣》第九二回:“及至利到跟前,就把‘害’字忘了,所謂‘利令志惛’能不浩嘆!”
年級字:朝(P3) 令(P2) 夕(P1) 改(P2)
早晨發佈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經常改變主張和辦法,一會兒一個樣。
漢·鼌錯《論貴粟疏》:“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漢書·食貨志上》:“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年級字:威(P3) 重(P1) 令(P2) 行(P1)
年級字:奉(P3) 令(P2) 承(P4) 教(P1)
奉:遵從;承:接受。遵從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別人的命令、意圖去辦事。
《戰國策·燕策二》:“臣自以爲奉令承教,可以免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年級字:令(P2) 人(P1) 莫(P2) 測(P4)
年級字:令(P2) 行(P1) 如(P2) 流(P1)
年級字:利(P2) 令(P2) 智(P3) 昏(P3)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趙勝)負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衆,邯鄲幾亡。”
年級字:號(P2) 令(P2) 如(P2) 山(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比喻發出的軍令嚴肅,不容更改。
號令: 號召、命令、軍令。
如山: 像山一樣,難於移動。
《宋史·岳飛傳》:「嶽節使號令如山,若與之敵,萬無生理,不如往降。」
年級字:令(P2) 行(P1) 禁(P4) 止(P1)
下令行動就立即行動,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嚴正,執行認真。
《管子·立政》:“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
年級字:從(P1) 令(P2) 如(P2) 流(P1)
從令:服從命令;如流:好象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絕對服從命令。
《商君書·畫策》:“是以三軍之衆,從令如流,死而不旋鍾。”
年級字:令(P2) 原(P1) 之(P2) 戚(P5)
《詩經·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
年級字:禁(P4) 止(P1) 令(P2) 行(P1)
清魏源《<聖武記>敘》:“五官強,五兵昌,禁止令行,四夷來王,是之謂戰勝於廟堂。”
年級字:善(P2) 始(P2) 令(P2) 終(P2)
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同“善始善終”。
年級字:巧(P2) 言(P1) 令(P2) 色(P1)
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僞討好。
年級字:抱(P1) 令(P2) 守(P2) 律(P5)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時舍,便雲我能平獄。不知同轅觀罪,分斂追財,……。”
年級字:令(P2) 人(P1) 起(P1) 敬(P2)
宋·朱熹《跋趙中丞行實》:“趙公之孝謹醇篤,雖古人猶難之,三複其書,令人起敬。”
年級字:發(P1) 憲(P0) 布(P1) 令(P2)
年級字:諂(P0) 詞(P1) 令(P2) 色(P1)
《東周列國志》八○回:“勾踐爲人機險,今爲釜中之魚,命制庖人故諂詞令色,以求免刑誅。”
年級字:目(P1) 使(P2) 頤(P0) 令(P2)
《新唐書·王翰傳》:“家畜聲伎,目使頤令,自視王侯,人莫不惡之。”
年級字:令(P2) 人(P1) 作(P2) 嘔(P6)
年級字:明(P1) 法(P1) 審(P3) 令(P2)
審:謹慎。申明法令,使人人遵守,謹慎發佈命令,避免出現差錯。
年級字:令(P2) 人(P1) 注(P2) 目(P1)
年級字:靜(P2) 言(P1) 令(P2) 色(P1)
靜:安靜;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態來迷惑他人。
東漢·班固《漢書·翟方進傳》:“兄宣靜言令色,外巧內嫉。”
年級字:發(P1) 號(P2) 施(P2) 令(P2)
號:號令;施:發佈。發佈命令。現在也用來形容指揮別人。
《尚書·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藏。”《淮南子·本經訓》:“發號施令,天下莫不從風。”
年級字:挾(P4) 主(P1) 行(P1) 令(P2)
年級字:急(P1) 急(P1) 如(P2) 律(P5) 令(P2)
本是漢代公文用語,後來道士或巫師亦用於符咒的末尾。如同法律命令,必須立即遵照執行。
唐·白居易《祭龍文》:“若三日之內,一雨滂沱,是龍之靈,亦人之幸。禮無不報,神其聽之!急急如律令。”
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tiān xià
年級字:挾(P4) 天(P1) 子(P1) 以(P1) 令(P2) 天(P1) 下(P1)
挾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現比喻用領導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同“挾天子以令諸侯”。
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
年級字:挾(P4) 天(P1) 子(P1) 以(P1) 令(P2) 諸(P4) 侯(P5)
挾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現比喻用領導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
《後漢書·袁紹傳》:“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yī zhāo quán zài shǒu biàn bǎ lìng lái xíng
年級字:一(P1) 朝(P3) 權(P5) 在(P1) 手(P1) ,(P1) 便(P2) 把(P1) 令(P2) 來(P1) 行(P1)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