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亡(P2) 戟(P0) 得(P1) 矛(P3)
年級字:生(P1) 死(P3) 存(P3) 亡(P2)
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勢或鬥爭的的發展已到最後關頭。
年級字:亡(P2) 命(P3) 之(P2) 徒(P3)
年級字:追(P1) 亡(P2) 逐(P4) 北(P1)
年級字:魚(P1) 爛(P3) 取(P2) 亡(P2)
梁啓超《中國國債史》:“即微外國債主之干涉,而魚爛取亡之氣象,猶岌岌不可終日也。”
年級字:日(P1) 飲(P2) 亡(P2) 何(P1)
語出《漢書·爰盎傳》:“南方卑溼,絲能日飲,亡何,說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脫”。顏師古注:“無何,言更無餘事”。
年級字:興(P2) 亡(P2) 繼(P3) 絕(P4)
年級字:亡(P2) 羊(P1) 補(P2) 牢(P3)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爲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爲遲也。”
年級字:多(P1) 藏(P2) 厚(P2) 亡(P2)
厚:大;亡:損失。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賙濟別人,引起衆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老子》第四十四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年級字:亡(P2) 國(P1) 之(P2) 社(P2)
已亡國家的祠社。古代天子將其作爲亡國的象徵,以自儆戒。
年級字:齒(P3) 亡(P2) 舌(P2) 存(P3)
亡:脫落,不存在。牙齒都掉了,舌頭還存在。比喻剛硬的容易折斷,柔軟的常能保全。
漢·劉向《說苑·敬慎》:“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年級字:人(P1) 琴(P2) 俱(P6) 亡(P2)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
《晉書·王徽之傳》:“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嘆曰:‘嗚呼子敬,人琴俱亡。’”
年級字:亡(P2) 不(P1) 待(P3) 夕(P1)
亡:滅亡,死亡。待:等待。夕:傍晚。滅亡等不到傍晚。比喻很快就會滅亡。
年級字:存(P3) 亡(P2) 未(P1) 卜(P1)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七卷:“況宗族遠離,夫家存亡未卜,隨緣快活,亦足了一生矣。”
年級字:繼(P3) 絕(P4) 存(P3) 亡(P2)
《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公羊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嘗有繼絕存亡之功,故君子爲之諱也。”
年級字:臧(P0) 穀(P6) 亡(P2) 羊(P1)
《莊子·駢拇》:“臧、谷二人牧羊,臧挾策讀書,谷博塞以遊,皆亡其羊。”宋·蘇軾《和劉道原〈詠史〉》:“仲尼憂世接輿狂,藏谷雖殊竟兩亡。”
年級字:名(P2) 存(P3) 實(P1) 亡(P2)
唐·韓愈《處州孔子廟碑》:“郡邑皆有孔子廟,或不能修事,雖設博士弟子,或役於有司,名存實亡。”
年級字:追(P1) 亡(P2) 逐(P4) 遁(P0)
《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飄風,擊刺若雷電。”
年級字:進(P1) 退(P2) 亡(P2) 據(P4)
前進和後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容身。也指進退兩難。同“進退無據”。
年級字:喪(P5) 膽(P3) 亡(P2) 魂(P4)
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斯,面不改色。”
年級字:家(P1) 破(P2) 人(P1) 亡(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家破人亡,子歸何處。”
年級字:三(P1) 戶(P1) 亡(P2) 秦(P6+)
三戶:幾戶人家;亡:滅。雖只幾戶人家,也能滅掉秦國。比喻正義而暫時弱小的力量,有暴力的必勝信心。
《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年級字:有(P1) 名(P2) 亡(P2) 實(P1)
《漢書·循吏傳·黃霸》:“臣敞非敢毀丞相也,誠恐羣臣莫白,而長吏守丞畏指……並行夥貎,有名亡實。”
年級字:多(P1) 歧(P6) 亡(P2) 羊(P1)
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也比喻學習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年級字:取(P2) 亂(P2) 侮(P5) 亡(P2)
古代國家的一種自視正義的對外策略。指奪取政治荒亂的國家,侵侮將亡的國家。
年級字:脣(P3) 亡(P2) 齒(P3) 寒(P2)
詞性:形容詞
三國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休戚相關、巢毀卵破、脣齒相依、輔車相依、覆巢之下無完卵比喻利害密切相關。
脣: 嘴脣、口脣。
亡: 死亡、亡命。
齒: 牙齒、口齒。
寒: 寒冷、寒冬。
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晉書.卷六六.陶侃列傳》:「然某等區區,實恐理失於內,事敗於外,豪氂之差,將致千里,使荊蠻乖離,西嵎不守,脣亡齒寒,侵逼無限也。」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卷六:「時雖已下荊楚,孟昶有脣亡齒寒之懼,而討之無名。」
《三國演義》第一九回:「明上今不相救,恐脣亡齒寒,亦非明上之福也。」
《明史.卷一四三.高巍列傳》:「此皆豎儒偏見,病藩封太重,疑慮太深,乃至此。夫脣亡齒寒,人人自危。」
《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年級字:存(P3) 亡(P2) 絕(P4) 續(P3)
絕:完結;續:延續。事物處在生存或滅亡、斷絕或延續的關鍵時刻。形容局勢萬分危急。
《晚清文學叢鈔·新中國未來記》第一回:“這六十年中,算是中國存亡絕續的大關頭。”
年級字:亡(P2) 魂(P4) 喪(P5) 膽(P3)
明·無名氏《破天陣》:“殺匈奴亡魂喪膽,保家邦萬載咸寧。”
年級字:人(P1) 亡(P2) 邦(P3) 瘁(P0)
《詩·大雅·瞻卬》:“人之雲亡,邦國殄瘁。”毛傳:“殄,盡;瘁,病也。”鄭玄箋:“賢人皆言奔亡,則天下邦國,將盡困窮。”
年級字:亡(P2) 羊(P1) 得(P1) 牛(P1)
《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年級字:亡(P2) 可(P1) 奈(P4) 何(P1)
年級字:慘(P3) 敗(P2) 而(P1) 亡(P2)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
成語
年級字:人(P1) 亡(P2) 物(P1) 在(P1)
人死了,東西還在。指因看見遺物而引起對死者的懷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宋·曾會《重登瀟湘樓》詩:“物在人亡空有淚,時殊事變獨傷心。”
年級字:物(P1) 在(P1) 人(P1) 亡(P2)
人死了,東西還在。指因看見遺物而引起對死者的懷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宋·曾會《重登瀟湘樓》詩:“物在人亡空有淚,時殊事變獨傷心。”
年級字:人(P1) 亡(P2) 家(P1) 破(P2)
《晉書·溫嶠傳》:“會琨爲段匹磾所害,嶠表琨忠誠,雖勳業不遂,然家破人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內之望。”
年級字:魚(P1) 爛(P3) 而(P1) 亡(P2)
《公羊傳·僖公十九年》:“樑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樑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魚爛而亡也。”
年級字:國(P1) 破(P2) 家(P1) 亡(P2)
金·元好問《送仲希兼簡大方》詩:“家亡國破此身留,留滯聊城又過秋。”
年級字:興(P2) 亡(P2) 禍(P4) 福(P1)
年級字:亡(P2) 國(P1) 之(P2) 音(P1)
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爲哀思的曲調,後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史記·樂書》:“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年級字:亡(P2) 羊(P1) 之(P2) 嘆(P3)
亡:丟失。嘆:嘆息。爲丟失了羊而嘆息。比喻探索學問,徘徊歧路,結果一無所得,空留遺憾。亦作“亡羊歧路”。
年級字:覆(P5) 亡(P2) 無(P2) 日(P1)
《清史稿·康有爲傳》:“四夷交侵,覆亡無日,非維新變舊,不能自強。”
年級字:亡(P2) 猿(P4) 災(P3) 木(P1)
年級字:推(P2) 亡(P2) 固(P1) 存(P3)
年級字:家(P1) 破(P2) 身(P1) 亡(P2)
《晉書·溫嶠傳》:“會琨爲段匹磾所害,嶠表琨忠誠,雖勳業不遂,然家破身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內之望,”
年級字:若(P3) 存(P3) 若(P3) 亡(P2)
有時記在心裏,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年級字:家(P1) 亡(P2) 國(P1) 破(P2)
年級字:亡(P2) 魂(P4) 喪(P5) 魄(P5)
《孤本元明雜居·打董達》第二折:“哥哥你寬肺腑,休間阻,我教他亡魂喪魄,認個賢。”
年級字:存(P3) 亡(P2) 安(P1) 危(P3)
使將要滅亡的保存下來,使極其危險的安定下來。形容在關鍵時刻起了決定作用。
《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墮,必將於愉殷赤心之所。”
年級字:亡(P2) 秦(P6+) 三(P1) 戶(P1)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年級字:亡(P2) 猿(P4) 禍(P4) 木(P1)
《淵鑑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曆中,有猴數百集古田杉林中,裏人慾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於是羣猴脫去。”
年級字:存(P3) 亡(P2) 繼(P3) 絕(P4)
《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公羊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嘗有繼絕存亡之功,故君子爲之諱也。”
年級字:家(P1) 敗(P2) 人(P1) 亡(P2)
《晉書·溫嶠傳》:“會琨爲段匹磾所害,嶠表琨忠誠,雖勳業不遂,然家破人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內之望。”
年級字:亡(P2) 魂(P4) 失(P2) 魄(P5)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爲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爲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裏飢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年級字:亡(P2) 矢(P0) 遺(P3) 鏃(P0)
年級字:取(P2) 亂(P2) 存(P3) 亡(P2)
古代國家的一種自視正義的對外策略。指奪取政治荒亂的國家,保全將亡的國家。
年級字:破(P2) 家(P1) 亡(P2) 國(P1)
唐·杜牧《隋苑(紅霞一抹廣陵春)》詩:“卻笑丘墟隋煬帝,破家亡國謄誰人?”
年級字:破(P2) 國(P1) 亡(P2) 家(P1)
唐·汪遵《詠酒二首》詩:“後人不識前賢意,破國亡家事甚多。”
年級字:亡(P2) 國(P1) 大(P1) 夫(P2)
《禮記·射義》:“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爲人後者不入,其餘皆入。”孔穎達疏:“亡國之大夫者,謂亡君之國,言不忠且無智也。”
年級字:歧(P6) 路(P1) 亡(P2) 羊(P1)
歧路:岔路;亡:丟失。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年級字:亡(P2) 國(P1) 之(P2) 聲(P1)
年級字:亡(P2) 國(P1) 滅(P3) 種(P1)
年級字:自(P1) 取(P2) 滅(P3) 亡(P2)
年級字:救(P3) 亡(P2) 圖(P2) 存(P3)
清·王無生《論小說與改良社會之關係》:“夫救亡圖存,非僅恃一二才士所能爲也;必使愛國思想,普及於最大多數之國民而後可。”
年級字:家(P1) 散(P2) 人(P1) 亡(P2)
明·華陽散人《鴛鴦針》第四回:“謀爲舉人急些也罷,若進士就遲一科也得,何必恁急急傾一家、補一家的?蕭掌科被他弄得家散人亡,我卻比他還便宜兩個人。”
年級字:人(P1) 亡(P2) 政(P3) 息(P1)
詞性:形容詞
人存政舉指一個敢治領導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會隨着被人改變。
《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年級字:死(P3) 亡(P2) 枕(P5) 藉(P6)
年級字:敗(P2) 國(P1) 亡(P2) 家(P1)
年級字:亡(P2) 國(P1) 破(P2) 家(P1)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屈原行吟澤畔,曰:‘安得皋陶而察之!’夫人君莫不欲求賢以自輔,任能以治國,然牽於流說,惑於道諛,是以賢聖蔽掩,而讒佞用事,以此亡國破家,而賢士飢於巖穴也。”
年級字:死(P3) 生(P1) 存(P3) 亡(P2)
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態已經到了決定前途命運的關鍵時刻。亦作“生死存亡”。
年級字:魂(P4) 亡(P2) 膽(P3) 落(P2)
《三國演義》第四二回:“魯肅曰:‘聞皇叔用諸葛孔明之謀,兩場火燒得曹操魂亡膽落。”
年級字:死(P3) 亡(P2) 無(P2) 日(P1)
年級字:出(P1) 死(P3) 斷(P3) 亡(P2)
《荀子·富國》:“故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爲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其所是焉誠美,其所得焉誠大,其所利焉誠多。”
年級字:若(P3) 有(P1) 所(P2) 亡(P2)
若:好象。好象丟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裏感到空虛。同“若有所喪”。
《淮南子·原道訓》:“解車休馬,罷酒徹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也。”
年級字:死(P3) 亡(P2) 之(P2) 科(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報名人數和學習成績不斷下降的科目。
「死」大腦停止活動。
「科」學習科目。
指學生不願意報名學習和學習成績不斷下降的科目。
年級字:存(P3) 亡(P2) 續(P3) 絕(P4)
存:保存;續:接續。恢覆滅亡的國家,延續斷絕了的貴族世家。
清·龔自珍《古史鉤沉論二》:“天生孔子不後周,不先周也,存亡續絕,俾樞紐也。”
年級字:亡(P2) 不(P1) 旋(P3) 踵(P0)
年級字:遺(P3) 魂(P4) 亡(P2) 魄(P5)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大成若缺》:“遺魂亡魄,休精息神。”
年級字:人(P1) 琴(P2) 兩(P1) 亡(P2)
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同“人琴俱亡”。
唐·張說《爲人作祭弟文》:“予羸老矣,傷心幾何。人琴兩亡,命也命也。”
年級字:亡(P2) 國(P1) 之(P2) 器(P2)
年級字:魂(P4) 亡(P2) 魄(P5) 失(P2)
魂、魄:即迷信所說的靈魂。形容萬分驚恐,不知所措;有時也指受到了極大誘惑而不能自持。
年級字:進(P1) 退(P2) 存(P3) 亡(P2)
《周易·乾卦》:“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年級字:危(P3) 急(P1) 存(P3) 亡(P2)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年級字:招(P2) 亡(P2) 納(P4) 叛(P3)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高帝五年》:“高祖起豐、沛以來,罔羅豪桀,招亡納叛,亦已多矣。”
tóng shēng sǐ gòng cún wáng
年級字:同(P1) 生(P1) 死(P3) 共(P1) 存(P3) 亡(P2)
《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
年級字:危(P3) 急(P1) 存(P3) 亡(P2) 之(P2) 秋(P1)
shùn wǒ zhě chāng nì wǒ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我(P1) 者(P1) 昌(P1) ,(P1) 逆(P6) 我(P1) 者(P1) 亡(P2)
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從我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我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
shùn dé zhě chāng nì dé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德(P4) 者(P1) 昌(P1) ,(P1) 逆(P6) 德(P4) 者(P1) 亡(P2)
tiān xià xīng wáng pǐ fū yǒu zé
年級字:天(P1) 下(P1) 興(P2) 亡(P2) ,(P1) 匹(P2) 夫(P2) 有(P1) 責(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指國家的興盛或衰亡,人人都有一份責任,鼓勵人民為國家作出貢獻。倡導愛國的心意和。
天下: 全遍大地、全國、國家。
興亡: 興盛、衰亡。
匹夫: 常人、平民、百姓。
有責: 應有、責任。
《書經.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論語.泰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shùn zhī zhě chāng nì zhī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之(P2) 者(P1) 昌(P1) ,(P1) 逆(P6) 之(P2) 者(P1) 亡(P2)
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從他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他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
《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
shùn tiān zhě chāng nì tiān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天(P1) 者(P1) 昌(P1) ,(P1) 逆(P6) 天(P1) 者(P1) 亡(P2)
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同“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dé rén zhě chāng shī rén zhě wáng
年級字:得(P1) 人(P1) 者(P1) 昌(P1) ,(P1) 失(P2) 人(P1) 者(P1) 亡(P2)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興隆,失去人心的就要滅亡。
唐·李觀《項籍故里碑銘序》:“至如謀於漢者,昔其臣也,公實棄之;兵於漢者,亦其將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shùn tiān zhě cún nì tiān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天(P1) 者(P1) 存(P3) ,(P1) 逆(P6) 天(P1) 者(P1) 亡(P2)
Wáng yáng bǔ láo wèi wèi wǎn yě
年級字:亡(P2) 羊(P1) 補(P2) 牢(P3) ,(P1) 未(P1) 為(P2) 晚(P1) 也(P1)
rén wèi cái sǐ niǎo wèi shí wáng
年級字:人(P1) 爲(P2) 財(P3) 死(P3) ,(P1) 鳥(P1) 爲(P2) 食(P1) 亡(P2)
shùn dào zhě chāng nì dé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道(P1) 者(P1) 昌(P1) ,(P1) 逆(P6) 德(P4) 者(P1) 亡(P2)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同“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shùn zhī zhě xīng nì zhī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之(P2) 者(P1) 興(P2) ,(P1) 逆(P6) 之(P2) 者(P1) 亡(P2)
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同“順之者昌,逆之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