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u jiǔ
shí jiǔ
年級字:十(P1) 九(P1)
詞性:數詞
十分之九。謂絕大多數。《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唐韓愈《平淮西碑文》:“凡蔡卒三萬五千,其不樂為兵,願歸為農者十九,悉縱之。” 曹靖華《飛花集·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閒看! 》:“如此‘土氣’的穿著,加之滿口土腔,甚至問路,十九都遭到白眼。”
jiǔ yuè
Lǎo jiǔ
年級字:老(P1) 九(P1)
老九原名王九成。 1965年4月生於北京。 1983年考入北京師範學院,大學期間開始創作漫畫,1987年6月在京舉辦《王九成漫畫展》,同年7月大學畢業。
jiǔ bǎi
Jiǔ hào
jiǔ xiāng
年級字:九(P1) 鄉(P2)
詞性:名詞
九鄉彝族回族鄉是雲南省宜良縣的一個少數民族鄉,民族構成以漢族、彝族、回族為主體。全鄉現有常住人口17561人。漢族12678人。彝族人口3798人。回族939人。其它民族33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數的30%。
jiǔ wǔ
年級字:九(P1) 五(P1)
1.《易》卦爻位。九,謂陽爻;五,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
2. 指帝王
jiǔ èr
年級字:九(P1) 二(P1)
詞性:名詞
《易》卦爻位名。九,謂陽爻;二,第二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二位。
jiǔ jiǔ
年級字:九(P1) 九(P1)
詞性:數詞
1.算術乘法名。以一至九每二數順序相乘。上古時係由九九自上而下,而至一一,故稱“九九乘法”。
2.八十一,九之自乘數
jiǔ liù
年級字:九(P1) 六(P1)
詞性:名詞
1.借指盛衰。
2.“陽九百六”之略語。古代道家稱天厄為“陽九”,地厄為“百六”。因以“九六”指災難或厄運。
3.泛指陰陽及柔剛等屬性。
gǎng jiǔ
jiǔ bā
Jiǔ lóng
年級字:九(P1) 龍(P2)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地理上稱為九龍半島,它是香港的三大區域之一(香港島、九龍、新界),南面為香港島,北面連結新界。
qī jiǔ
年級字:七(P1) 九(P1)
詞性:名詞
1.步槍的一種。
例:蕭軍 《八月的鄉村》第七節:“一共是二十七個人,二十七棵步槍:七九、‘大蓋’、‘八米厘’……全有啊!”
2.農曆冬至日起第五十五天至第六十三天,稱為“七九”。
例:明 劉侗 於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
jiǔ qiān
jiǔ niú
年級字:九(P1) 牛(P1)
詞性:數詞,量詞
九條牛。
如果加上兩字,組成“九牛一毛”,就形容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jiǔ nián
jiǔ qǔ
年級字:九(P1) 曲(P2)
詞性:名詞,形容詞
迂回曲折;指黃河,因其河道曲折,故稱;指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
jiǔ diǎn
sān jiǔ
年級字:三(P1) 九(P1)
詞性:名詞
中國傳統農曆年中的某一時段,也稱“三九天”。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jiǔ rì
年級字:九(P1) 日(P1)
詞性:名詞
1. 九個太陽。古代神話,謂天有十日,九日居大木之下枝,一日居上枝, 堯 使 后羿 射之,中九日。見《楚辭·招魂》、《山海經·海外東經》。
三國魏曹植《愁霖賦》:“攀扶桑而仰觀兮,假九日於天皇。” 晉傅玄《雜詩》:“暘谷發清曜,九日棲高枝。” 清顧炎武《書女媧廟》詩:“彎弓不射九日落,蒼蒼列像生毛羽。”2. 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藝文類聚》卷四引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酒。” 唐李白《九日龍山飲》詩:“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元丁鶴年《登定海虎蹲山》詩:“東海十年多契闊,西風九日獨登臨。”
pái jiǔ
年級字:牌(P3) 九(P1)
詞性:名詞
牌九(天九),用竹子、木、骨或像牙製成的牌。上面刻有點子,多用作賭具。牌九是由骰子演變而來的,但牌九的構成遠較骰子復雜,例如兩個“六點”拼成“天牌”,兩個“么點”拼成“地牌”,一個“六點”和一個“五點”拼成“虎頭”。一種中國民間遊戲用具。牌類娛樂用品。常用於賭博。因而牌九的玩法也比骰子更為多變和有趣。在明清時期尤為盛行。
例:推牌九
jiǔ huā
年級字:九(P1) 花(P1)
詞性:名詞
菊花的別名。因在農曆九月開花,故名。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九花山子》:“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庋廣廈中,前軒後輊,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 清蘭陵憂患生《京華百二竹枝詞》之一一七:“名類紛繁色色嘉,秋來芳菊最堪誇。如何偏改幽人號?高喚街頭賣九花。”
xiàjiǔ
dì jiǔ
wǔ jiǔ
jiǔ xiāo
年級字:九(P1) 霄(P0)
詞性:形容詞,代詞
1.天之極高處;高空。
2.道家謂仙人居處。
3.喻皇帝居處。
4.借指帝王。
jiǔ zhāng
年級字:九(P1) 章(P3)
詞性:名詞
古代帝王冕服上的九種圖案。
《周禮·春官·司服》“享先王則袞冕” 漢鄭玄注:“冕服九章,登龍於山,登火於宗彝,尊其神明也。九章;初一曰龍,次二曰山,次三曰華蟲,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畫以為繢;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希以為繡。則袞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南齊書·陸澄傳》:“ 泰始六年,詔皇太子朝賀,服袞冕九章。”泛指多種圖案。
《剪燈新話·鑑湖夜泛記》:“有一仙娥,自內而出,被冰綃之衣,曳霜紈之帔,戴翠鳳步搖之冠,躡瓊紋九章之履。”
古代行軍時用以指揮軍隊行進的九種旗章。章,旗上的圖案。
《管子·幼官》:“明審九章。” 石一參注:“九章,見《兵法篇》。日章,月章,龍章,虎章,鳥章、蛇章、鵲章、狼章、韟章,是也。”
即九疇。
《漢書·律曆誌上》:“ 箕子 言大法九章。” 顏師古 注:“大法九章即《洪範》九疇也。”
指《九章算術》。相傳為 黃帝 時 隸首 所作。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九章》積微,故以為術。”
指《九章律》。
漢 蕭何 著。 《漢書·刑法志》:“相國蕭何攈摭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 漢王充《論衡·謝短》:“法律之家,亦為儒生問曰: '《九章》,誰所作也?'”
jiǔ gē
年級字:九(P1) 歌(P1)
詞性:名詞
1.泛指各種樂章。
2.古代樂曲。相傳為禹時樂歌。
3.《九歌》是《楚辭》的篇名,原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在楚地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改作加工而成,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jiǔ shì
年級字:九(P1) 世(P1)
詞性:數詞,量詞
1.九代。
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九世之卿族,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哉!” 南朝宋謝靈運《撰徵賦》:“ 皇晉受命河汾,來遷吳楚,數歷九世,年踰十紀。”《新唐書·孝友傳序》:“ 張公藝九世同居。”
2.指九世仇。
例:古直 《秋興和草堂韻》之四:“ 炎 黃 列祖應含笑,九世《春秋》大孝思。
jiǔ tiān
jiǔ sǐ
yuè jiǔ
年級字:月(P1) 九(P1)
詞性:名詞
日劇專用術語,又名月21,日語中星期一稱為“月曜日”,富士電視臺周一晚九點黃金劇場播出的日劇被稱為“月九”。
jiǔ fēn
jiǔ shí
年級字:九(P1) 十(P1)
1. 泛指多數。
2. 指九十歲。
3. 謂一季。一季九十日。
jiǔ quán
年級字:九(P1) 泉(P1)
詞性:名詞
鬼門關比喻地下最深處;黃泉。
例: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台。 --阮瑀《七哀》
居九泉之下。 --清. 林覺民《與妻書》
jiǔ suì
jiǔ liú
年級字:九(P1) 流(P1)
詞性:名詞
中華教育、哲學文化。
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 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泛指各學術流派。
各種才藝。
現代形容差,不好,低下。
《漢書·敘傳下》:「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儒、道、陰、陽、法、名、墨、從橫、雜、農,凡九家。」
bā jiǔ
年級字:十(P1) 之(P2) 八(P1) 九(P1)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二卷:“十之八九皆守之以僧,名不正,言不順,莫此爲甚。”
年級字:龍(P2) 生(P1) 九(P1) 子(P1)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年級字:十(P1) 親(P1) 九(P1) 眷(P6)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梅氏和善述到來,見十親九眷都在眼前,一一相見了,也不免說幾句求情的話兒。”
年級字:十(P1) 羊(P1) 九(P1) 牧(P2)
十頭羊倒用九個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賦稅剝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無所適從。
年級字:九(P1) 死(P3) 一(P1) 生(P1)
形容經歷很大危險而倖存。也形容處在生死關頭,情況十分危急。
戰國楚·屈原《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劉良注:“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
年級字:九(P1) 死(P3) 未(P1) 悔(P3)
縱然死上九回也不後悔。形容意志堅定,不認經歷多少危險,也決不動搖退縮。
戰國楚·屈原《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年級字:言(P1) 重(P1) 九(P1) 鼎(P5)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五:“昔之所以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之出,則九鼎不足爲重。”
年級字:九(P1) 衢(P0) 三(P1) 市(P2)
年級字:九(P1) 天(P1) 九(P1) 地(P1)
原指天上的最高層和地的最深處。後比喻兩者相差極遠。
《孫子·形篇》:“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乎九天之上。”
年級字:一(P1) 匡(P0) 九(P1) 合(P1)
春秋時管仲輔助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建立霸業。後亦指立國大事。
《舊唐書·鄭畋傳》:“臣始仕從戎,爰承指顧,稟三令五申之戒,預一匡九合之謀。”
年級字:九(P1) 洲(P3) 四(P1) 海(P1)
九洲:指中國;四海:古人認爲,中國九州之久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此指中國以外的地方。指中國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唐·盧照鄰《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無事,萬歲千秋樂未央。”
年級字:九(P1) 年(P1) 之(P2) 蓄(P4)
《禮記·王制》:“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年級字:九(P1) 八(P1)
垓:通“陔”,重,層;九垓:即九重天,天之極高處;埏:邊際;八埏:指邊際遠之地。指天地的終極之處,即天涯海角。
年級字:十(P1) 捉(P2) 九(P1) 着(P2)
年級字:九(P1) 天(P1) 攬(P6) 月(P1)
唐·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詩:“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年級字:鳳(P4) 引(P2) 九(P1) 雛(P6)
《晉書·穆帝紀》:“(昇平四年)二月,鳳凰將九雛見於豐城。”
年級字:九(P1) 烈(P2) 三(P1) 貞(P5)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來是九烈三貞賢達婦,兀的個老人家尚然道出嫁從夫。”
年級字:九(P1) 牛(P1) 一(P1) 毛(P1)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年級字:九(P1) 變(P2) 十(P1) 化(P1)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序》:“至如三奔三景之妙,九變十化之精,各探其門,互稱要妙。”
年級字:一(P1) 言(P1) 九(P1) 鼎(P5)
詞性:形容詞
成語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爲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年級字:十(P1) 人(P1) 九(P1) 慕(P4)
慕:羨慕。十個人見了有九個人羨慕。形容才貌出衆,人人羨慕。
年級字:九(P1) 儒(P6) 十(P1) 丐(P5)
儒:舊指讀書人。元代統治者把人分爲十等,讀書人列爲九等,居於末等的乞丐之上。後指知識分子受到歧視和苛待。
宋·鄭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
年級字:三(P1) 回(P1) 九(P1) 轉(P2)
年級字:十(P1) 眠(P3) 九(P1) 坐(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卷:“初時父子坐店甚好,後因十老得了腰痛的病,十眠九坐,勞碌不得,另招個夥計,叫做邢權,在店相幫。”
年級字:九(P1) 九(P1) 歸(P3) 一(P1)
秦兆陽《回答》:“我這個糟老頭子撿點破爛,雖說有點霸道,九九歸一,也是生活逼的。”
年級字:一(P1) 生(P1) 九(P1) 死(P3)
明·劉道開《疇昔》詩:“疇昔干戈裏,飄零剩此身;一生九死客,兩代六朝人。”
年級字:九(P1) 行(P1) 八(P1) 業(P2)
顧笑言《你在想什麼》:“礦山是除了神話中的仙境之外,最令人神往的去處,而三教九流,九行八業之中,礦工是最崇高的職業。”
年級字:龍(P2) 生(P1) 九(P1) 種(P1)
年級字:九(P1) 江(P2) 八(P1) 河(P1)
《四遊記·靈耀分龍會爲明輔》:“卻說次日衆真君聚朝奏玉帝曰:‘當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分龍會,會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宮龍王赴會迎雨。’”
年級字:三(P1) 六(P1) 九(P1) 等(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五回:“你們這些兔子,真是些沒良心的忘八羔子!天天在一處,誰的恩你們不沾?只不過這會子輸了幾兩銀子,你們就這樣三六九等兒的了。”
年級字:一(P1) 歲(P2) 九(P1) 遷(P5)
歲:年;遷:官職升遷。一年之內升遷九次。比喻官職升得極快。
《南史·到撝傳》:“上又數遊撝家,懷其舊德,至是一歲三遷。”唐·韓愈《上張僕射書》:“雖日受千金之賜,一歲九遷其官,感恩則有之矣;將以稱於天下曰知己,知己則未也。”
年級字:鶴(P2) 鳴(P4) 九(P1)
九皋:深澤。鶴鳴於湖澤的深處,它的聲音很遠都能聽見。比喻賢士身隱名著。
年級字:九(P1) 迴(P3) 腸(P5) 斷(P3)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忘。”
年級字:九(P1) 故(P1) 十(P1) 親(P1)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又不曾相趁着狂朋怪友,又不曾關節做九故十親。” 元·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二折:“爹爹也,全不怕九故十親笑恥。”
年級字:九(P1) 州(P3) 四(P1) 海(P1)
年級字:九(P1) 流(P1) 三(P1) 教(P1)
泛指宗教、學術中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六:“(樑武)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事,瞭如目前。”
年級字:九(P1) 五(P1) 之(P2) 尊(P3)
年級字:九(P1) 仞(P0) 一(P1) 簣(P0)
年級字:九(P1) 鼎(P5) 一(P1) 絲(P2)
明·宋濂《同公塔銘》:“嗚呼,賢首之宗不振久矣,凜乎若九鼎一絲之懸。”
年級字:一(P1) 牛(P1) 九(P1) 鎖(P3)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一牛九鎖,更相牽攣,案明如市,不得東西,請讞得報,日中被刑。”
年級字:十(P1) 室(P1) 九(P1) 空(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形容荒涼景象。
十室: 十個居室。
九空: 九個空置。
指因為天災或人禍之後,人民大量死亡或離去。
形容荒涼景象。
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殺傷疾患,十室九空;百姓怨嗟,如出一口。」
《抱朴子.外篇.用刑》:「徐福出而重號淘之仇,趙高入而屯豺狼之黨,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年級字:九(P1) 霄(P0) 雲(P1) 外(P1)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這七寶盒中,我陳琳早魂飛九霄雲外。”
年級字:齊(P2) 煙(P2) 九(P1) 點(P1)
唐·李賀《夢天》詩:“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
年級字:九(P1) 曲(P2) 迴(P3) 腸(P5)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忘。”
年級字:十(P1) 有(P1) 八(P1) 九(P1)
唐·杜甫《負薪行》:“土風坐男使女立,男當門戶女出入。十有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
年級字:九(P1) 廣(P2) 鐵(P3) 路(P1)
詞性:名詞
稱也廣九鐵路(Guangzhou-Kowloon Railway),簡稱廣九線,是中國境內一條連接廣州、東莞、深圳和香港的區際鐵路,為華南珠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幹線鐵路
年級字:九(P1) 關(P2) 虎(P1) 豹(P1)
語出《楚辭·招魂》:“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宋·趙癯齋《買陂塘(聞掀髯)》詞:“功名事,不信朝鱗暮羽。九關虎豹如許。”
年級字:三(P1) 旬(P4) 九(P1) 食(P1)
旬:十天叫一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頓飯。形容家境貧困。
漢·劉向《說苑·立節》:“子思居於衛,縕袍無表,二旬而九食。”晉·陶潛《擬古》詩:“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年級字:四(P1) 海(P1) 九(P1) 州(P3)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強人所難。”
年級字:十(P1) 病(P2) 九(P1) 痛(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回:“如今我的身子是十病九痛的,你二嫂子也是三日好兩日不好。”
年級字:三(P1) 等(P2) 九(P1) 格(P2)
年級字:愁(P3) 腸(P5) 九(P1) 回(P1)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唐·崔櫓《春日長安即事》:“玉樓春暖笙歌夜,肯信愁腸日九回。”
年級字:九(P1) 九(P1) 歸(P3) 原(P1)
年級字:十(P1) 親(P1) 九(P1) 故(P1)
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一折:“受千辛萬苦,想十親九故。”
年級字:韶(P0) 九(P1) 成(P1)
簫韶:虞舜時的樂章;九成:九章。指簫韶音樂奏了九章。
年級字:十(P1) 米(P1) 九(P1) 糠(P0)
年級字:九(P1) 死(P3) 不(P1) 悔(P3)
九:表示極多。縱然死很多回也不後悔。形容意志堅定,不認經歷多少危險,也決不動搖退縮。
戰國·楚·屈原《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年級字:九(P1) 年(P1) 之(P2) 儲(P4)
《淮南子·主術訓》:“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積,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儲。”
年級字:三(P1) 貞(P5) 九(P1) 烈(P2)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來是九烈三貞賢達婦,兀的個老人家尚然道出嫁從夫。”
年級字:十(P1) 生(P1) 九(P1) 死(P3)
唐·韓愈《八月十五贈張功曹》詩:“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年級字:言(P1) 十(P1) 妄(P4) 九(P1)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三折:“咱則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麼喝六。”
年級字:九(P1) 流(P1) 賓(P3) 客(P2)
先秦到漢初有法、名、墨、儒、道、陰陽、縱橫、雜、農九種學術流派。指上中下各品的人才和各種人物。
年級字:十(P1) 拿(P2) 九(P1) 穩(P4)
詞性:形容詞
成語十次九次成功,比喻很有把握。
十拿: 動手拿十次。
九穩: 九次穩當得手。
十份一成功率。
比喻很有把握。
明·阮大鋮《燕子箋·購幸.第七齣》:「此是十拿九穩,必中的計較。」
年級字:十(P1) 室(P1) 九(P1) 匱(P0)
匱,指財物匱乏。形容因各種自然或社會的原因而造成百姓貧困的景象。
宋·歐陽修《新唐書·西域傳上·高昌》:“今高昌誅滅,威動四夷,然自王師始徵,河西供役,飛米轉芻,十室九匱,五年未可復。”
年級字:十(P1) 轉(P2) 九(P1) 空(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豈知傢俬有數,經不得十轉九空,似此三年,漸漸凋耗。”
年級字:養(P2) 音(P1) 九(P1)
語出《詩·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年級字:一(P1) 日(P1) 九(P1) 遷(P5)
九:形容多次;遷:升職。一日之內多次升遷。比喻官職升得極快。
漢·焦延壽《易林》卷九:“安上宜官,一日九遷,升擢超等,牧養常山。”
年級字:九(P1) 泉(P1) 之(P2) 下(P1)
年級字:九(P1) 鼎(P5) 大(P1) 呂(P0)
《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年級字:九(P1) 世(P1) 之(P2) 仇(P4)
《公羊傳·莊公四年》:“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年級字:九(P1) 間(P1) 朝(P3) 殿(P4)
帝王受百官朝拜的大殿。間,指兩柱的距離。九間,極言堂殿之寬廣。亦作“九間大殿”。
年級字:九(P1) 天(P1) 仙(P2) 女(P1)
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你看此女非凡,真乃九天仙女也。”
年級字:十(P1) 死(P3) 九(P1) 活(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九回:“降者三萬人,除那逃走脫的,其餘都是十死九活,七損八傷,顛翻在地,被人馬踐踏,骨肉如泥的,不計其數。”
年級字:含(P4) 笑(P1) 九(P1) 泉(P1)
九泉:地下深處,舊指人死之後埋葬的地方。也作:“黃泉”。在九泉之下滿含笑容。表示死後也感到欣慰和高興。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我兒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勞,我亦含笑九泉。”
年級字:羊(P1) 腸(P5) 九(P1) 曲(P2)
羊腸:像羊腸一樣崎嶇曲折的小路。九曲:有許多曲折的地方,指河道曲折。形容崎嶇曲折的小徑和彎彎曲曲的河道。也指道路的艱難。
年級字:沅(P6+) 江(P2) 九(P1)
傳說中產於沅江流域的異龜。用以比喻稀少或難得的人才。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自負》:“袁州出舉人,亦猶沅江出龜甲九肋者,蓋稀矣。”
年級字:九(P1) 合(P1) 一(P1) 匡(P0)
合:聚集。匡:救助,幫助,拯救。“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省略語。原指春秋時代齊桓公多次會合各國諸侯,稱霸華夏,使混亂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後用以形容有卓
年級字:八(P1) 街(P2) 九(P1) 陌(P3)
年級字:愁(P3) 腸(P5) 九(P1) 轉(P2)
明·邵璨《香囊記·得書》:“我終日裏愁腸九轉,到如今尺素空傳,越教人中心慘然。”
年級字:九(P1) 流(P1) 十(P1) 家(P1)
漢·劉安《七略·諸子略》中把諸子思想分爲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除掉小說家,就稱爲九流。
年級字:九(P1) 牛(P1) 二(P1) 虎(P1)
詞性:形容詞
不容易非常不容易。‘九牛’指一次能拉九隻牛的力氣。‘二虎’指春秋魯國的大力士卞莊子刺二虎的故事。典出《戰國策.秦策二》。九牛二虎之力比喻極大的力量,十分費事。
年級字:九(P1) 流(P1) 百(P1) 家(P1)
年級字:九(P1) 轉(P2) 功(P1) 成(P1)
轉:循環變華。原爲道家語,指煉得九轉金丹。後常比喻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而終於獲得成功。
《抱朴子·金丹》:“其一轉至九轉,遲速各有日數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轉數少,其藥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遲也;其轉數多藥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年級字:三(P1) 等(P2) 九(P1) 般(P2)
年級字:九(P1) 原(P1) 可(P1) 作(P2)
九原: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稱墓地;作:起,興起。設想死者再生。
《國語·晉語八》:“趙文子與叔向遊於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
年級字:十(P1) 中(P1) 八(P1) 九(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十次有八至九次中目標或正確。
十 : 十次。
中 : 中標。
八 : 八次。
九 : 九次。
《漢書.卷八三.朱博傳》:「博皆召掾史,並坐而問,為平處其輕重,十中八九。」
宋・歐陽修 《歸田錄・賣油翁》「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年級字:十(P1) 成(P1) 九(P1) 穩(P4)
年級字:九(P1) 間(P1) 大(P1) 殿(P4)
年級字:三(P1) 教(P1) 九(P1) 流(P1)
舊指宗教或學術上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六:“(樑武)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事,瞭如目前。”
年級字:三(P1) 跪(P3) 九(P1) 叩(P4)
清·昭槤《嘯亭雜錄·內務府定製》:“福晉父率闔族謝恩,行三跪九叩禮。”
年級字:七(P1) 貞(P5) 九(P1) 烈(P2)
年級字:舉(P2) 十(P1) 知(P1) 九(P1)
列舉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曉的就有九件。比喻學識淵博。
唐·張說《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神道碑》:“聖人之所志,聞一而反三;君子之所能,舉十而知九。”
年級字:天(P1) 保(P2) 九(P1) 如(P2)
天保:《詩經·小雅》中的篇名;九如:該詩中連用了九個“如”字,有祝賀福壽延綿不絕之意。舊時祝壽的話,祝賀福壽綿長。
《詩經·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皋,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年級字:九(P1) 流(P1) 人(P1) 物(P1)
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鎮》詩:“莫遣洪爐曠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年級字:九(P1) 牛(P1) 一(P1) 毫(P4)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年級字:三(P1) 九(P1) 棘(P6)
中國周代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後因以“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羣士在其後;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羣吏在其後;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衆庶在其後。”
年級字:迴(P3) 腸(P5) 九(P1) 轉(P2)
年級字:四(P1) 姻(P5) 九(P1) 戚(P5)
年級字:九(P1) 宗(P2) 七(P1) 祖(P1)
年級字:一(P1) 揮(P3) 九(P1) 制(P2)
宋·歐陽修《集賢院學士劉公墓誌銘》:“嘗直紫微閣,一日追封皇子公主九人,公方將下直,爲之立馬卻坐,一揮九制數千言,文辭典雅,各得具體。”
年級字:九(P1) 牛(P1) 拉(P1) 不(P1) 轉(P2)
年級字:八(P1) 九(P1) 不(P1) 離(P2) 十(P1)
老舍《柳屯的》:“可是比較的,我還算是他的熟人,自幼兒的同學。我不敢說是明白他,不過講猜測的話,我或者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年級字:十(P1) 年(P1) 九(P1) 不(P1) 遇(P2)
年級字:九(P1) 鼎(P5) 不(P1) 足(P1) 爲(P2) 重(P1)
宋·傅博《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五:“昔之所以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之出,則九鼎不足爲重。”
年級字:九(P1) 鼎(P5) 不(P1) 足(P1) 為(P2) 重(P1)
宋·傅博《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五:“昔之所以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之出,則九鼎不足為重。”
年級字:九(P1) 牛(P1) 二(P1) 虎(P1) 之(P2) 力(P1)
元·鄭德輝《三戰呂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點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jiǔ shí
年級字:行(P1) 百(P1) 里(P1) 者(P1) 半(P1) 九(P1) 十(P1)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纔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認真對待。
《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yú jiǔ shí
年級字:行(P1) 百(P1) 里(P1) 者(P1) ,(P1) 半(P1) 於(P2) 九(P1) 十(P1)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纔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認真對待。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yī zǐ wù dào jiǔ zú shēng tiān
年級字:一(P1) 子(P1) 悟(P4) 道(P1) ,(P1) 九(P1) 族(P2) 生(P1) 天(P1)
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一折:“你自不知,你不是個做官的,天生下這等道貌,是個神仙中人。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生天’,不要錯過了。”
yī zǐ chū jiā jiǔ zǔ shēng tiān
年級字:一(P1) 子(P1) 出(P1) 家(P1) ,(P1) 九(P1) 祖(P1) 昇(P3) 天(P1)
指子孫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昇天。常用以借喻一人得勢,全家沾光。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百回:“常言:‘一子出家,九祖昇天’,你那夫主冤愆解釋,亦得超生去了。”
dà péng yī rì tóng fēng qǐ, fú yáoz hí shàng jiǔ wàn lǐ
年級字:大(P1) 鵬(P0) 一(P1) 日(P1) 同(P1) 風(P1) 起(P1) ,(P1) 扶(P3) 搖(P2) 直(P1) 上(P1) 九(P1) 萬(P2) 里(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志高氣昻【核心意義】立志
大鵬一方面具有強壯的雙翼,也能乘著大風的力量,冲上遠遠的高空。
比喻有志的人可以強化自身的能力,如同大鵬,然後趁著利好的時機,創造偉大的事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