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ì fù
yì yǒng
xiá yì
zhàng yì
bùyì
hé yì
qǐ yì
年級字:起(P1) 義(P3)
詞性:動詞
反抗,
造反安撫,
招安,
鎮壓,
鼓動1. 仗義起兵。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 平陽公主 聞 高祖 起義 太原 ,乃於 鄠 司竹園 招集亡命以迎軍,時謂之娘子兵。”2. 指軍隊反正,以從義師。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二六:“ 蕭隊長 接著說道:‘“中央軍”插翅也飛不過來了,除非起義,投降,或是做俘虜,他們別想過來了。’”
3. 指顯露文意。
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一曰微而顯,文見於此,而起義在彼。” 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九·富字義非》:“《禮記·祭義》註曰:'臣能世祿曰富',未嘗以'田'字起義。”
Yì yě
hán yì
yì fèn
yí yì
年級字:疑(P3) 義(P3)
詞性:名詞
疑問,
疑難可疑之點;難以斷定的含義
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陶淵明《移居》
xìn yì
dìng yì
qíng yì
年級字:情(P2) 義(P3)
詞性:名詞
交情,
交誼,
友誼,
情意,
情誼1.人情與義理;親屬、朋友、同志間應有的感情2.情誼;恩情
zhǔyì
年級字:主(P1) 義(P3)
1.某種特定的思想、宗旨、學說體系或理論;對客觀世界、社會生活以及學術問題等所持有的系統的理論和主張 。2.某一(特定)人或物所特有之行爲方式、作風 3.一定的社會制度;政治經濟體系 。4.由導師、學派或教派提出的認爲正確並且支持的事物。5.政府決定作爲它的行動或政策基礎的施政方針,尤指國防關系方面的 。6.行爲的指導原則 。7.對事情的主張 。8.猶主旨,主體 。
yì gē
dà yì
年級字:大(P1) 義(P3)
詞性:名詞
1.正道;大道理。2.夫婦之義,謂婚姻
3.文章、論著或理論的精要之處
rén yì
年級字:仁(P3) 義(P3)
詞性:形容詞
1.亦作“ 仁誼 ”。仁愛和正義;寬惠正直2.方言。謂性情和順善良
cún yì
shì yì
yì zhèng
年級字:義(P3) 正(P1)
詞性:名詞
1.同“ 義政 ”。正,通“ 政 ”。
例:《墨子·天志下》:“今天下之士君子欲為義者,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曰順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別也。兼之為道也,義正;別之為道也,力正。”
2.猶正義、道義。
例:晉 葛洪 《抱朴子·行品》:“義正所在,視死猶歸;支解寸斷,不易所守。”
yì yì
年級字:意(P1) 義(P3)
詞性:名詞
意思,
道理語言文字或其他信號所表示的內容, 價值, 作用, 內容。
fù yì
年級字:負(P3) 義(P3)
詞性:形容詞
1. 背棄恩義。
《後漢書·馮衍傳上》:“若夫知其不可而必行之,破軍殘眾,無補於主,身死之日,負義於時,智者不為,勇者不行。” 李賢注:“負,猶失也。” 前蜀杜光庭《賀收隴州表》:“自岐郊負義, 關外隳盟,深辜敦好之儀,遽絶睦鄰之分。” 清徐士鑾《宋艷·果報》:“ 魁竟渝盟, 桂英忿魁負義。”《花城》1981年第5期:“她在責罵我不告而別,負義薄情!”2. 仗義;講義氣。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六:“至師魯卒,喪歸洛, 義琛哭柩前,納其券於師魯家。 師魯素貧,子孫賴此以生。烏乎!在仁宗朝,一僧尚負義如此,風俗可謂厚矣。” 明屠隆《綵毫記·展叟單騎》:“他懷忠負義……焉肯助亂階。”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考弊司》:“生少年負義,憤不自持,大呼曰:'慘慘如此,成何世界!'”
dào yì
zhèng yì
年級字:正(P1) 義(P3)
詞性:形容詞
公理,
真理罪惡,
邪惡公正的, 正當的道理, 正確的含義, 公道的, 有利於人民的。
jiàn yì
yì gōng
年級字:義(P3) 工(P1)
詞性:名詞,名詞
志願工作或志願工作者1. 自願參加的無報酬的公益性工作:學生們在居委會幹部指導下從事義工。 (動)
2. 從事義工的人:退休後他到福利院當起了義工。(名)
yì wú
年級字:義(P3) 無(P2)
詞性:動詞
如果後面加上“反顧”,組成四字詞語“義無反顧”,意思就是
義:道義;反顧:向後看。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tóng yì
yì wù
年級字:義(P3) 務(P3)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責任權利指政治上、法律上、道義上應盡的責任。包括不收取報酬的服務。
義: 仁義、正義、義氣。
務: 事務、任務、服務。
yì qi
zhǔ yì
年級字:主(P1) 義(P3)
詞性:名詞
對客觀世界、社會生活以及學術問題等所持有的系統的理論和主張;某種特定的思想、宗旨、學說體系或理論;某人或物所特有之行為方式、作風。
yǎn yì
年級字:演(P2) 義(P3)
詞性:名詞
小說以歷史事實為基礎,增添一些細節,用章回體寫成的小說。
wú yì
年級字:無(P2) 義(P3)
詞性:形容詞
沒有公理正道;不講正義。
例:《論語·陽貨》:“子曰:'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 曹覊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史記·田單列傳》:“ 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國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刼之以兵為君將,是助桀為暴也。與其生而無義,固不如烹。'”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伐喪無義,叛盟無信。”2 .沒有情誼,不講情誼。參見“ 無情無義 ”。
jiào yì
jiǎng yì
míng yì
年級字:名(P2) 義(P3)
詞性:名詞
做某事時用來作為依據的名稱或稱號; 與事物的實際有別的名稱。表面上; 形式上; 僅限於稱號或名目上。有 [通常為公職的或榮譽的] 頭銜而不履行相應職務、功能、責任。
年級字:言(P1) 簡(P2) 義(P3) 豐(P3)
元·德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夫《壇經》者,言簡義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
年級字:貪(P3) 利(P2) 忘(P2) 義(P3)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姚滴珠避羞惹羞》:“我是此間良人家女兒,在姜秀才家爲妾,大娘不容。後來連秀才貪利忘義,竟把來賣與這鄭媽媽家了。”
年級字:捐(P4) 身(P1) 徇(P0) 義(P3)
年級字:言(P1) 不(P1) 及(P2) 義(P3)
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淨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論語·魏靈公》:“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年級字:背(P1) 義(P3) 負(P3) 信(P1)
年級字:負(P3) 德(P4) 背(P1) 義(P3)
《東周列國志》第二四回:“[申侯]今又以國媚楚,使子之君,負德背義,自召干戈,禍及民社。”
年級字:義(P3) 海(P1) 恩(P2) 山(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將人的義海恩山,都做了遠水遙岑。”
年級字:大(P1) 義(P3) 凜(P5) 然(P2)
大義:正義;凜然:嚴肅、或敬畏的樣子。由於胸懷正義而神態莊嚴,令人敬畏。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至於起王氏已廢之魂,上配天皇;條高後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義凜然。”
年級字:偏(P4) 義(P3) 複(P4) 詞(P1)
詞性:名詞
專業名詞。
由兩個意義相反的詞組合而成一個複詞,而最終的解譯只取其中。
例如:
- 我們不能按「是非」去作決擇。【取的意思 - 非】
- 他的「去留」並不影嚮任何決定。【取的意思 - 去】
年級字:氣(P1) 義(P3) 相(P1) 投(P3)
年級字:義(P3) 斷(P3) 恩(P2) 絕(P4)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可憐是千里關山,獨自跋涉。似這般割肚牽腸,倒不如義斷恩絕。”
年級字:辭(P5) 不(P1) 達(P1) 義(P3)
語出《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苟足以達義之至也。”
年級字:開(P1) 宗(P2) 明(P1) 義(P3)
開宗:闡發宗旨;明義:說明意思。指說話、寫文章一開始就講明主要意思。
《孝經·開宗明義》宋·邢昺題解:“開,張也;宗,本也;明,顯也;義,理也。言此章開張一經之宗本,顯明五孝之義理,故曰開宗明義章也。”
年級字:辜(P6) 恩(P2) 負(P3) 義(P3)
元·柯丹邱《荊釵記·覓真》:“畜生反面目,太心毒;辜恩負義難容恕,真堪惡。”
年級字:負(P3) 義(P3) 忘(P2) 恩(P2)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一個個背槽拋糞,一個個負義忘恩。”
年級字:假(P1) 仁(P3) 假(P1) 義(P3)
《朱子全書·歷代一·唐》:“漢高祖私意分數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義以行其私。”
年級字:辭(P5) 嚴(P4) 義(P3) 正(P1)
宋·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年級字:不(P1) 義(P3) 之(P2) 財(P3)
不義:不正當,不合理。不應該得到的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錢財。
漢·劉向《列女傳·齊田稷母傳》:“不義之財,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
年級字:幹(P2) 名(P2) 犯(P4) 義(P3)
清·李漁《奈何天·調美》:“誰想不前不後,剛剛是太老爺的同年。我家相公竟是他的年侄。這樣幹名犯義的事,如何做得!”
年級字:背(P1) 恩(P2) 負(P3) 義(P3)
年級字:向(P1) 風(P1) 慕(P4) 義(P3)
指嚮往其教化,仰慕其禮義。或指嚮往其風度,仰慕其義行。
明·張居正《番夷求貢疏》:“因而連合西僧,向風慕義,交臂請貢,獻琛來王。”
年級字:輕(P2) 財(P3) 貴(P3) 義(P3)
年級字:仗(P3) 義(P3) 執(P4) 言(P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二:“此人姓範名汝爲,仗義執言,救民水火。”
年級字:道(P1) 義(P3) 之(P2) 交(P1)
交:交情,友誼。有道德有正義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三十八回:“道義之交,只此已足,何必更爲介介。”
年級字:道(P1) 同(P1) 義(P3) 合(P1)
清·李漁《蜃中樓·婚諾》:“他第三個兄弟錢塘君與我道同義合,相得甚歡。”
年級字:義(P3) 膽(P3) 忠(P2) 肝(P4)
《水滸傳》第七二回:“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
年級字:從(P1) 容(P2) 就(P1) 義(P3)
宋·朱熹《近思錄》:“感慨殺身者易,從容就義者難。”
年級字:意(P1) 義(P3) 深(P2) 長(P1)
年級字:瘠(P0) 義(P3) 肥(P2) 辭(P5)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風骨》:“捶子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徵也。”
年級字:義(P3) 正(P1) 詞(P1) 嚴(P4)
義:道理。詞:言辭。道理正當公允,嚴肅的措詞。亦作“義正辭嚴”、“辭嚴義正”、“辭嚴意正”、“詞嚴理正”、“正義嚴辭”。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四》:“子玄之論,義正詞嚴,聖人復起,弗能易矣。”
年級字:以(P1) 義(P3) 割(P3) 恩(P2)
《漢書·孝成趙皇後傳》:“夫小不忍亂大謀,恩之所不能已者義之所割也。”
年級字:見(P1) 義(P3) 勇(P2) 為(P2)
年級字:疏(P3) 財(P3) 仗(P3) 義(P3)
疏財:以財物分人。講義氣,輕視錢財。多指出錢幫助遭難的人。
元·無名氏《來生債》第四折:“則爲我救困扶危,疏財仗義,都做了注福消愆。”
年級字:計(P2) 行(P1) 慮(P4) 義(P3)
計:計策。行:實施。慮:考慮。義:道義。實施計策前要考慮到是否合乎道義。
年級字:見(P1) 義(P3) 勇(P2) 爲(P2)
年級字:孤(P3) 恩(P2) 負(P3) 義(P3)
《後漢書·張俊傳》:“臣孤恩負義,自陷重刑,情斷意訖,無所復望。”
年級字:重(P1) 財(P3) 輕(P2) 義(P3)
唐·韓愈《論捕賊行賞表》:“百姓小人,重財輕義,不能深達事體。”
年級字:微(P2) 言(P1) 大(P1) 義(P3)
微言:精當而含義深遠的話;大義:本指經書的要義,後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語言裏的深刻的道理。
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書》:“及夫子歿而微言絕,七十子卒而大義乖。”《漢書·藝文志》:“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年級字:利(P2) 不(P1) 虧(P4) 義(P3)
《禮記·儒行》:“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義。”
年級字:辜(P6) 恩(P2) 背(P1) 義(P3)
辜:辜負;背:違反,違背。辜負別人的恩德,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情。
宋·樂史《綠珠傳》:“今爲此傳,非徒述美麗,窒禍源,且欲懲戒辜恩背義之類也。”
年級字:精(P2) 義(P3) 入(P1) 神(P1)
年級字:望(P2) 文(P1) 生(P1) 義(P3)
文:文字,指字面;義:意義。不瞭解某一詞句的確切涵義,光從字面上去牽強附會,做出不確切的解釋。
清·張之洞《輶軒語·語學》:“空談臆說,望文生意。”
年級字:仁(P3) 義(P3) 之(P2) 師(P1)
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吾欲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義之師,弔民伐罪,四海引領而望,孰不歸心?”
年級字:見(P1) 義(P3) 必(P2) 爲(P2)
年級字:斷(P3) 章(P3) 取(P2) 義(P3)
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爲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年級字:多(P1) 情(P2) 多(P1) 義(P3)
《品花寶鑑》第三回:“聘才已知富三是個熱心腸、多情多義的人。”
年級字:義(P3) 形(P2) 於(P2) 色(P1)
年級字:割(P3) 恩(P2) 斷(P3) 義(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
年級字:背(P1) 信(P1) 棄(P4) 義(P3)
背:違背;信:信用;棄:扔掉;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年級字:義(P3) 重(P1) 恩(P2) 深(P2)
唐·呂頌《代郭令公謝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榮加望外,恩深義厚,何以克堪;糜軀粉骨,不知所報。”
年級字:無(P2) 情(P2) 無(P2) 義(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好!寶玉,我今日才知道你是個無情無義的人了!”
年級字:拘(P4) 文(P1) 牽(P3) 義(P3)
年級字:忘(P2) 恩(P2) 負(P3) 義(P3)
恩:恩惠;負:違背;義:情誼,恩誼。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
年級字:背(P1) 恩(P2) 棄(P4) 義(P3)
漢·桓寬《鹽鐵論·未通》:“反以身勞民,民猶背恩棄義而遠流亡。”
年級字:見(P1) 利(P2) 忘(P2) 義(P3)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
成語《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年級字:義(P3) 結(P1) 金(P1) 蘭(P3)
《太平御覽》引《吳錄》:“張溫英才瓖瑋,拜中郎將,聘蜀與諸葛亮義結金蘭之好焉。”
年級字:義(P3) 正(P1) 辭(P5) 約(P2)
年級字:釋(P4) 生(P1) 取(P2) 義(P3)
《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達室》:“[郭修]於廣坐之中手刃擊褘,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
年級字:義(P3) 不(P1) 容(P2) 辭(P5)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誼,小婿義不容辭。」
年級字:思(P2) 斷(P3) 義(P3) 絕(P4)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咱兩個思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幃。”
年級字:棄(P4) 義(P3) 倍(P4) 信(P1)
年級字:輕(P2) 身(P1) 殉(P0) 義(P3)
年級字:仗(P3) 節(P1) 死(P3) 義(P3)
宋·蘇軾《上皇帝書》:“前山陽亡徒蘇令,縱橫史士,臨難莫肯仗節死義者,以守相威權素奪故也。”
年級字:急(P1) 公(P1) 好(P1) 義(P3)
漢·劉向《新序·節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爲人也,公正而好義。”
年級字:仁(P3) 至(P1) 義(P3) 盡(P3)
至:極,最;盡:全部用出。竭盡仁義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幫助已經做到了最大限度。
年級字:據(P4) 義(P3) 履(P6) 方(P1)
年級字:取(P2) 義(P3) 成(P1) 仁(P3)
語出《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年級字:背(P1) 義(P3) 負(P3) 恩(P2)
《舊唐書·喬琳傳》:“上以其累經重任,頓虧臣節,自受逆命,頗聞譏諧悖慢之言,背義負恩,固不可舍,命斬之。”
年級字:疏(P3) 財(P3) 重(P1) 義(P3)
講義氣,輕視錢財。多指出錢幫助遭難的人。同“疏財仗義”。
年級字:履(P6) 仁(P3) 蹈(P3) 義(P3)
年級字:負(P3) 氣(P1) 仗(P3) 義(P3)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九卷:“小娥雖小,身體健壯如男子形。父親把他許了歷陽一個俠士,姓段名居貞,那人負氣仗義,交遊豪俊,卻也在江湖上做大賈。”
年級字:負(P3) 恩(P2) 忘(P2) 義(P3)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同“負恩背義”。
元·施惠《幽閨記·虎頭遇舊》:“緊降階,釋縛扶將起,是兄弟負恩忘義。”
年級字:蹈(P3) 節(P1) 死(P3) 義(P3)
《晉書·元帝紀》:“惟有蹈節死義,以雪天下之恥,庶贖斧鉞之誅。”
年級字:輕(P2) 財(P3) 重(P1) 義(P3)
漢·元王皇后《賜公孫弘子孫當爲後者爵詔》:“股肱宰臣,身行儉約,輕財重義,較然著明。”
年級字:輕(P2) 財(P3) 好(P1) 義(P3)
漢·元王皇后《賜公孫弘子孫當爲後者爵詔》:“股肱宰臣,身行儉約,輕財重義,較然著明。”
年級字:不(P1) 仁(P3) 不(P1) 義(P3)
仁:仁愛;義:道義。不講仁德,不講道義。形容品性卑劣、殘忍。
宋·朱熹《朱子語類·大學三》:“害人與穿窬,因為不仁不義。”
年級字:背(P1) 恩(P2) 忘(P2) 義(P3)
《晉書·劉聰傳》:“沈等皆刀鋸之餘,背恩忘義之類。”
年級字:恩(P2) 斷(P3) 義(P3) 絕(P4)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咱兩個思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幃。”
年級字:居(P2) 利(P2) 思(P2) 義(P3)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居利思義,在約思純,有守心而無淫行。”
年級字:反(P1) 經(P1) 合(P1) 義(P3)
《北史·爾朱榮傳》:“榮女先爲明帝嬪,欲上立爲後,帝疑未決。給事黃門侍郎祖瑩曰:‘昔文公在秦,懷嬴入侍。事有反經合義,陛下獨何疑焉?”
年級字:顧(P3) 名(P2) 思(P2) 義(P3)
《三國志·魏書·王昶傳》:“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
年級字:慷(P5) 慨(P5) 仗(P3) 義(P3)
仗義:講義氣。爲了講情誼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嗇地幫助別人。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象你做這樣慷慨仗義的事,我心裏喜歡,只是也要看來說話的是個什麼樣的人。”
年級字:大(P1) 仁(P3) 大(P1) 義(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至於劉琮降(曹)操,豫州(劉備)實不知;且又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
年級字:引(P2) 喻(P3) 失(P2) 義(P3)
引喻:引用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說話不恰當,不合道理。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年級字:輕(P2) 死(P3) 重(P1) 義(P3)
年級字:忘(P2) 情(P2) 負(P3) 義(P3)
年級字:見(P1) 利(P2) 思(P2) 義(P3)
《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爲成人矣。”
年級字:三(P1) 諫(P0) 之(P2) 義(P3)
《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衆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爲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
年級字:義(P3) 憤(P4) 填(P6) 膺(P0)
義憤:對違反正義的事情所產生的憤怒;膺:胸。發於正義的憤懣充滿胸中。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五回:“珏齋不禁義憤填膺,自己辦了個長電奏,力請宣戰。”
年級字:義(P3) 無(P2) 旋(P3) 踵(P0)
旋踵:把腳後跟轉過來,比喻退縮。在道義上只能奮勇向前,毫不退縮。亦作“義不旋踵”。
《晉書·溫嶠傳》:“今之事勢,義無旋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
年級字:以(P1) 義(P3) 斷(P3) 恩(P2)
《晉書·劉毅傳》:“凡所以立品設狀者,求人才以理物也,非虛飾名譽,相爲好醜。雖孝悌之行,不施朝廷,故門外之事,以義斷恩。”
年級字:仁(P3) 人(P1) 義(P3) 士(P1)
明·方孝孺《雲敝贊》:“古之仁人義士,視刀鋸如飲食。”
年級字:情(P2) 深(P2) 義(P3) 重(P1)
晉·溫嶠《重與陶侃書》:“且自頃之顧,綢繆往來,情深義重,著於人士之口。”
年級字:義(P3) 不(P1) 生(P1) 財(P3)
主持正義者不苟取財物。亦作“義不生財,慈不主兵。”
年級字:官(P2) 僚(P0) 主(P1) 義(P3)
「官」- 受政府委任服務市民的人員。「僚」- 一起工作的官,同僚。
「官僚」官員之間的工作態度或風格 : 官僚作風、官僚主義。
泛指官員與官員或不同部門的官員為市民服務的流程過於小心,太多重複。動機可能是避免錯漏,也可能沒有與時並進,結果要市民來來回回,無法確家完成的時間,甚至無法完成。
年級字:見(P1) 義(P3) 敢(P2) 爲(P2)
宋·曾鞏《太子賓客致仕陳公神道碑銘》:“爲吏明悟敏捷,見義敢爲,不少屈以求合。”
年級字:緣(P4) 文(P1) 生(P1) 義(P3)
文:文字,指字面。只根據字面理解內容,牽強附會,不求甚解。亦作“望文生義”。
年級字:義(P3) 無(P2) 反(P1) 顧(P3)
義:道義;反顧:向後看。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
年級字:重(P1) 義(P3) 輕(P2) 生(P1)
《晉書·忠義傳贊》:“重義輕生,亡軀殉節。勁鬆方操,嚴霜比烈。”
年級字:沐(P4) 仁(P3) 浴(P3) 義(P3)
年級字:仁(P3) 義(P3) 之(P2) 兵(P3)
兵: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弔民伐罪,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衆。”
年級字:俠(P4) 肝(P4) 義(P3) 膽(P3)
俠客的肝,義士的膽。形容見義勇爲、鋤強扶弱、打抱不平的心腸和行動。
《蒲柳人家·後記》:“一家聽着,先是生氣,擔驚,繼而又被趙錄明的俠肝義膽和一片熱心所感動了。”
年級字:慷(P5) 慨(P5) 赴(P5) 義(P3)
慷慨:意氣激昂,情緒激動。赴義:爲正義而死。指大義凜然地爲正義獻身。
明·朱鼎《玉鏡臺記·王敦反》:“大丈夫當慷慨赴義,何用悲爲!”
年級字:辭(P5) 簡(P2) 義(P3) 賅(P0)
《清史稿·刑法志一》:“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辭簡義賅,易致舛訛,於每篇正文後增用總注,疏解律義。”
年級字:成(P1) 仁(P3) 取(P2) 義(P3)
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捨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爲正義而犧牲生命。
《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年級字:惜(P2) 客(P2) 好(P1) 義(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五回:“我只道你們弟兄心志不堅,原來真個惜客好義。”
年級字:旁(P1) 文(P1) 剩(P3) 義(P3)
年級字:假(P1) 人(P1) 假(P1) 義(P3)
高陽《玉座珠簾》下冊:“明明他心裏也巴不得殺了安德海,偏是嘴裏假人假義。”
年級字:輕(P2) 身(P1) 重(P1) 義(P3)
晉·葛洪《抱朴子·明本》:“攻守進趣之術,輕身重義之節。”
年級字:行(P1) 俠(P4) 好(P1) 義(P3)
年級字:義(P3) 漿(P4) 仁(P3) 粟(P0)
清·馮桂芬《上海果育堂記》:“易纏頭之金,義漿仁粟不匱矣;輟秉燭之晷,讀書治生有餘矣。”
年級字:忠(P2) 孝(P1) 節(P1) 義(P3)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爲。”
年級字:詞(P1) 嚴(P4) 義(P3) 正(P1)
詞:言詞,語言;嚴:嚴謹;義:道理;正:純正。指言辭嚴厲,道理純正。
元·黃溍《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國公謚武宣劉公神道碑》:“爲之開陳禍福,詞嚴義正,累數千言。”
年級字:輕(P2) 生(P1) 重(P1) 義(P3)
年級字:負(P3) 恩(P2) 背(P1) 義(P3)
負:違背,背棄。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
《新唐書·列女傳·楊慶妻王氏》:“今負恩背義,自爲身謀,可若何?”
年級字:大(P1) 義(P3) 滅(P3) 親(P1)
大義:正義,正道;親:親屬。爲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
年級字:仁(P3) 義(P3) 君(P2) 子(P1)
《晉書·刑法志》:“戮過其罪,死不可生,縱虐於此,歲以巨計,此乃仁義君子所不忍聞,而況行之於政乎?”
年級字:義(P3) 氣(P1) 相(P1) 投(P3)
年級字:仁(P3) 義(P3) 道(P1) 德(P4)
唐·韓愈《原道》:“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年級字:窮(P3) 不(P1) 失(P2) 義(P3)
年級字:薄(P4) 情(P2) 無(P2) 義(P3)
薄:淡薄。感情淡薄,沒有情義。常指對於生離死別的事無動於衷。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九回:“寶玉聽了自思道:‘誰知這樣一個人,這樣薄情無義呢!’”
年級字:恩(P2) 深(P2) 義(P3) 重(P1)
唐·呂頌《代郭令公謝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榮加望外,恩深義厚,何以克堪;糜軀粉骨,不知所報。”
年級字:義(P3) 正(P1) 辭(P5) 嚴(P4)
宋·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年級字:居(P2) 仁(P3) 由(P1) 義(P3)
年級字:反(P1) 義(P3) 複(P4) 詞(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由兩個意義相反的詞組合成一個複詞。
例如: 冷暖、人情冷暖、上下、上下不一、多少。
由兩個意義相反的詞組合成一個複詞,兩字意義,必須同時應用,不可只其一。
年級字:明(P1) 公(P1) 正(P1) 義(P3)
年級字:毫(P4) 無(P2) 疑(P3) 義(P3)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16回:“怎幺他毫無疑義,就照五百兩一條命算呢?”
年級字:恩(P2) 山(P1) 義(P3) 海(P1)
恩愛像高山一樣重,情義像大海一樣深。形容恩惠深,情義重。
宋·晁端海《卜算子》:“恩義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黃金北斗高,這一分,何由買?”
年級字:義(P3) 薄(P4) 雲(P1) 天(P1)
正義之氣直上高空。形容爲正義而鬥爭的精神極其崇高。
南朝·宋·沈約《宋書·謝靈運傳》:“高義薄雲天。”
年級字:樂(P2) 善(P2) 好(P1) 義(P3)
年級字:忘(P2) 恩(P2) 背(P1) 義(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六回:“只見蔣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僉大怒,厲聲罵曰:“忘恩背義之賊,有何面目見天下人乎!”撥回馬復與魏兵接戰。”
年級字:詞(P1) 言(P1) 義(P3) 正(P1)
宋·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年級字:鄉(P2) 利(P2) 倍(P4) 義(P3)
年級字:禮(P2) 義(P3) 廉(P4) 恥(P5)
古人認爲禮定貴賤尊卑,義爲行動準繩,廉爲廉潔方正,恥爲有知恥之心。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爲規範。
《管子·牧民》:“何謂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年級字:深(P2) 文(P1) 大(P1) 義(P3)
年級字:天(P1) 經(P1) 地(P1) 義(P3)
經:規範,原則;義:正理。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年級字:孤(P3) 文(P1) 只(P1) 義(P3)
清·龔自珍《〈春秋決事比〉自序》:“斯時通古今者起,以世運如是其殊科,王與霸如是其殊統;考之孤文只義之僅存,而得之乎出沒隱顯之間;……竹帛爛,師友斷,疑信半;爲立德、適道、達權之君子,若此其難也。”
年級字:義(P3) 憤(P4) 填(P6) 胸(P3)
《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十三妹]把白臉兒狼、傻狗二人商量的傷天害理的這段陰謀聽了個仔細,登時義憤填胸。”
年級字:重(P1) 義(P3) 輕(P2) 財(P3)
明·沈受先《三元記·博世》:“重義輕財大丈夫,蕭然子嗣待如何。”
年級字:仗(P3) 義(P3) 疏(P3) 財(P3)
仗義:講義氣;疏財:分散家財。舊指講義氣,拿出自己的錢財來幫助別人。
元·無名氏《來生債》第四折:“則爲我救困扶危,疏財仗義,都做了注福消愆。”
年級字:曉(P4) 以(P1) 大(P1) 義(P3)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第十四篇:“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合欲曉以大義。”
年級字:捨(P3) 生(P1) 取(P2) 義(P3)
舍:捨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捨棄生命以正義。指爲正義而犧牲生命。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年級字:見(P1) 義(P3) 當(P2) 爲(P2)
年級字:舍(P2) 生(P1) 取(P2) 義(P3)
舍:捨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捨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年級字:忠(P2) 驅(P4) 義(P3) 感(P3)
唐·呂溫《題陽人城》詩:“忠驅義感即風雷,誰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誅董卓,長沙子弟最先來。”
年級字:殺(P4) 身(P1) 成(P1) 義(P3)
猶言殺身成仁。指爲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爲了維護正義事業而捨棄自己的生命。
年級字:深(P2) 明(P1) 大(P1) 義(P3)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只是要娶到家來作個媳婦,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塗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年級字:義(P3) 不(P1) 取(P2) 容(P2)
取容:討好。爲追求正義而不取悅於人。指人剛直不阿。
年級字:高(P1) 義(P3) 薄(P4) 雲(P1)
薄:迫近。原指文章表達的內容很有意義。後形容人很講義氣。
《宋書·謝靈運傳論》:“英辭潤金石,高義薄雲天。”
年級字:蹈(P3) 仁(P3) 履(P6) 義(P3)
《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論安老爺這個人蹈仁履義,折矩周規,不得不謂之醇儒。”
年級字:詞(P1) 嚴(P4) 義(P3) 密(P2)
《剪燈餘話·幔亭遇仙錄》:“宋朝諸儒所述,皆明白正大,詞嚴義密,無餘蘊。”
年級字:慷(P5) 慨(P5) 就(P1) 義(P3)
慷慨:情緒激昂;就義:爲正義而死。正氣凜然,意氣高昂地爲正義而死。
李六如《六十年代的變遷》:“現在是四更時分,彭、劉、楊三位,同在制臺衙門前慷慨就義了。”
年級字:絕(P4) 仁(P3) 棄(P4) 義(P3)
絕、棄:放棄。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覆到人的本性。這是老子無爲而治的思想。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德。”
年級字:背(P1) 義(P3) 忘(P2) 恩(P2)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
年級字:含(P4) 仁(P3) 懷(P3) 義(P3)
漢·劉向《說苑·辨物》:“故麒麟麕首牛尾,圓頂一角,含仁懷義。”
年級字:同(P1) 義(P3) 複(P4) 詞(P1)
詞性:名詞
並列式複詞專業名詞。
由兩個意義相同的詞組合成一個複詞,帶有重疊/同義的作用。
例如: 村莊、學習、思想、道路、裁縫、建築、奇怪、應該。
年級字:輕(P2) 財(P3) 仗(P3) 義(P3)
年級字:義(P3) 不(P1) 反(P1) 顧(P3)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
年級字:忘(P2) 恩(P2) 失(P2) 義(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李固道:‘我不是忘恩失義的人,慢慢地報答你兩個。’”
年級字:仁(P3) 漿(P4) 義(P3) 粟(P0)
《搜神記·楊伯雍》:“公汲水作義於阪頭,行者皆飲之。”《後漢書·黃昏傳》:“於是豐富之家各出義谷,助官稟貸。”
年級字:高(P1) 義(P3) 薄(P4) 雲(P1) 天(P1)
原指文章表達的內容很有意義。後形容人很講義氣。同“高義薄雲”。
《宋書·謝靈運傳論》:“英辭潤金石,高義薄雲天。”
年級字:義(P3) 譯(P5) 外(P1) 來(P1) 語(P1)
詞性:名詞
利用別國的語言而轉化成本國的詞彙,其中的文字是透過直接義譯。例如: 中文的「熱狗」是來自英文的 "hotdog"。
年級字:春(P1) 秋(P1) 無(P2) 義(P3) 戰(P4)
年級字:多(P1) 行(P1) 不(P1) 義(P3) 必(P2) 自(P1) 斃(P3)
《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dú shū bǎi biàn qí yì zì xiàn
年級字:讀(P1) 書(P1) 百(P1) 遍(P2) ,(P1) 其(P2) 義(P3) 自(P1) 見(P1)
見:顯現。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