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美(P1) 中(P1) 不(P1) 足(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七:“破鏡重圓,離而複合,固是好事;但王夫人所遭不幸,失身爲妾,又不曾根究奸人,報仇雪恨,尚爲美中不足。”
年級字:不(P1) 足(P1) 介(P2) 意(P1)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柘骨,何足介意。”
年級字:不(P1) 足(P1) 為(P2) 據(P4)
宋·劉安世《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詩板是明白已驗之跡,便可為據;開具乃委曲苟免之詞,不足為憑。”
年級字:不(P1) 足(P1) 為(P2) 意(P1)
明·張居正《答鄭範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為意。”
年級字:不(P1) 足(P1) 挂(P2) 齒(P3)
年級字:渺(P5) 不(P1) 足(P1) 道(P1)
秦牧《<長河浪花集>序》:“但是這些自然界的事物和人比較起來,特別是和社會主義革命時代的先進人物比較起來,卻又完全顯得渺不足道了。”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法(P1)
清·趙翼《甌北詩話·李青蓮詩》:“開口便說:《大雅》不作,騷人斯起,然詞多哀怨,已非正聲;至楊、馬益流宕。建安以後更綺麗,不足爲法。”
年級字:不(P1) 足(P1) 為(P2) 訓(P3)
足:夠得上;訓:法則,典範。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或榜樣。
明·胡應麟《詩藪續編》卷一:“君詩如風螭巨鯨,步驟雖奇,不足為訓。”
年級字:貪(P3) 心(P1) 不(P1) 足(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五回:“汝貪心不足!既得吳郡,而又強並吾界!”
年級字:不(P1) 足(P1) 為(P2) 憑(P4)
宋·劉安世《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詩板是明白已驗之跡,便可為據;開具乃委曲苟免之詞,不足為憑。”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憑(P4)
宋·劉安世《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詩板是明白已驗之跡,便可爲據;開具乃委曲苟免之詞,不足爲憑。”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據(P4)
宋·劉安世《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詩板是明白已驗之跡,便可爲據;開具乃委曲苟免之詞,不足爲憑。”
年級字:不(P1) 足(P1) 輕(P2) 重(P1)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五:“筆帖式爲滿洲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爲不足輕重矣。”
年級字:先(P2) 天(P1) 不(P1) 足(P1)
先天:人或動物的胚胎時期。原指人或動物生下來體質就不好。後也指事物的根基差。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六回:“小弟聞得仙人與虛合體,日中無影;又老人之子,先天不足,亦或日中無影。壽麻之人無影,不知何故?”
年級字:不(P1) 足(P1) 與(P2) 謀(P4)
《史記·項羽本紀》:“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矣。”
年級字:不(P1) 足(P1) 齒(P3) 數(P2)
《漢書·孫叔通傳》:“此特羣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年級字:死(P3) 不(P1) 足(P1) 惜(P2)
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沒有價值。
《宋史·蘇洵傳》:“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奇(P2)
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種事物或現象很平常,沒有什麼奇怪的。
宋·畢仲遊《祭範德孺文》:“人樂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則公不足爲奇。”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訓(P3)
足:夠得上;訓:法則,典範。不值得作爲效法的準則或榜樣。
明·胡應麟《詩藪續編》卷一:“君詩如風螭巨鯨,步驟雖奇,不足爲訓。”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意(P1)
明·張居正《答鄭範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爲意。”
年級字:惟(P0) 日(P1) 不(P1) 足(P1)
《尚書·泰誓中》:“我聞吉人爲善惟日不足,兇人爲不善亦惟日不足。”
年級字:不(P1) 足(P1) 為(P2) 奇(P2)
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種事物或現像很平常,沒有什麼奇怪的。
宋·畢仲遊《祭范德孺文》:“人樂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則公不足為奇。”
年級字:卑(P3) 不(P1) 足(P1) 道(P1)
年級字:互(P2) 補(P2) 不(P1) 足(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取長補短合作、解除困難。
互: 互相、互動。
補: 彌補、填補。
不: 不會、不能。
足: 足夠、充足。
各人運用自己的長處,補充各人的短處,合作解除困難或達成一致目標。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慮(P4)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衛臻傳》:“且合肥城固,不足爲慮。”
年級字:微(P2) 不(P1) 足(P1) 道(P1)
詞性:形容詞
不值得一提。指意義、價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或到處張揚的意思。
也有謙虛的含義。
郭沫若《百花齊放·單色蓳》詩:「在草花中我們雖然是微不足道。但我們的花色卻算是紫色代表。」
年級字:不(P1) 足(P1) 掛(P2) 齒(P3)
《漢書·孫叔通傳》:“此特羣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年級字:卑(P3) 卑(P3) 不(P1) 足(P1) 道(P1)
太平天國·洪仁玕《英傑歸真》:“而世人不知。懵懵然以爲崇德報功,向龜蛇而叩首,對木石而鞠躬,此多是猾聃詭譎,妖佛妄爲,卑卑不足道也。”
年級字:損(P5) 有(P1) 餘(P4) 補(P2) 不(P1) 足(P1)
《漢書·食貨志上》:“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
年級字:不(P1) 足(P1) 為(P2) 外(P1) 人(P1) 道(P1)
不必跟外面的人說。現多用於要求別人不要把有關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晉·陶潛《桃花源記》:“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年級字:不(P1) 足(P1) 狗(P2) 尾(P1) 續(P3)
《文選·任昉<爲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華貂深不足之嘆”唐·李善注:“趙王倫篡位,時侍中、常侍九十七人,每朝,小人滿庭,貂蟬半坐,時人謠曰:‘貂不足,狗尾續。’”
年級字:九(P1) 鼎(P5) 不(P1) 足(P1) 爲(P2) 重(P1)
宋·傅博《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五:“昔之所以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之出,則九鼎不足爲重。”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外(P1) 人(P1) 道(P1)
不必跟外面的人說。現多用於要求別人不要把有關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晉·陶潛《桃花源記》:“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年級字:九(P1) 鼎(P5) 不(P1) 足(P1) 為(P2) 重(P1)
宋·傅博《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五:“昔之所以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之出,則九鼎不足為重。”
年級字:心(P1) 有(P1) 餘(P4) 而(P1) 力(P1) 不(P1) 足(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事與願違、力不從心、有心無力內心十分希望完成一份任務,但是盡力了也無法達成,比喻能力或資源不足夠。含失望、婉惜的意思。
《論語·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年級字:人(P1) 心(P1) 不(P1) 足(P1) 蛇(P4) 吞(P3) 象(P1)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戰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bài shì yǒu yú chéng shì bù zú
年級字:敗(P2) 事(P1) 有(P1) 餘(P4) ,(P1) 成(P1) 事(P1) 不(P1) 足(P1)
茅盾《子夜》九:“此等聚衆騷擾的行徑,分明是沒有教育的人民一時間的衝動罷了!敗事有餘,成事不足。”
shàng fāng bù zú xià bǐ yǒu yú
年級字:上(P1) 方(P1) 不(P1) 足(P1) ,(P1) 下(P1) 比(P1) 有(P1) 餘(P4)
《晉書·王湛傳》:“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餘。”
bǐ shàng bù zú bǐ xià yǒu yú
年級字:比(P1) 上(P1) 不(P1) 足(P1) ,(P1) 比(P1) 下(P1) 有(P1) 餘(P4)
趕不上前面的,卻超過了後面的。這是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話。有時也用來勸人要知足。
漢·趙岐《三輔決錄》:“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餘。”晉·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
chéng shì bù zú bài shì yǒu yú
年級字:成(P1) 事(P1) 不(P1) 足(P1) ,(P1) 敗(P2) 事(P1) 有(P1) 餘(P4)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梅廠長這個人的能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rì jì bù zú suì jì yǒu yú
年級字:日(P1) 計(P2) 不(P1) 足(P1) ,(P1) 歲(P2) 計(P2) 有(P1) 餘(P4)
每天算下來沒有多少,一年算下來就很多了。比喻積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有很大收穫。
《淮南子·真訓》:“其道可以大美興,而難以算計舉也。是故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餘。”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 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
年級字:學(P1) 然(P2) 後(P1) 知(P1) 不(P1) 足(P1) ,(P1) 教(P1) 然(P2) 後(P1) 之(P2) 困(P2)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後,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後,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