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 nián
年級字:七(P1) 年(P1)
詞性:名詞
《七年》這部由張黎執導的現代情感大戲,匯集了郭濤、宋佳、谷智鑫等眾多實力明星。電視劇《七年》講述了不同人物七年人生奮鬥的成敗得失,更深度探討了七年中,他們不斷地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青春,換回來的是什麼。
qī céng
年級字:七(P1) 層(P3)
詞性:量詞
七是數字。六加一後所得的數目。層是重疊;重複;積累的東西。七層是重疊七次。例子:七層高的大樓。
qīmiào
年級字:七(P1) 廟(P3)
帝王的宗廟,供奉太祖及三昭三穆共七代祖先。一般指代國家。
qījué
年級字:七(P1) 絕(P4)
“七言絕句”的簡稱。一種每首四句,每句七個字的格律詩。
wǔ qī
年級字:五(P1) 七(P1)
詞性:名詞
人死後三十五天。舊時喪禮,人死後每七日祭祀或唪經,有頭七、三七、五七等。約計數目之詞。
Qī rì
年級字:七(P1) 日(P1)
詞性:名詞
《七日》是由導演黃磊、王熠執導,耿樂、馬伊琍主演的現代電視劇。該片講述我國公安精英用短短7日偵破了一件製造販賣假幣大案的過程
Yuè qī
èr qī
年級字:二(P1) 七(P1)
詞性:數詞
1.即十四。
例:《周禮·考工記·匠人》:“ 夏后氏世室,堂脩二七,廣四脩一。” 鄭玄注:“ 夏度以步,令堂脩十四步。”《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菽,長莖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為族。” 高誘注:“二七,十四實也。” 南朝陳後主《東飛伯勞歌》:“年時二七猶未笄,轉顧流眄鬟鬢低。”
2.見“ 二七齋 ”:舊時,人死後第十四日請僧道念經打醮,謂“二七齋”。
例:宋 洪邁 《夷堅三志壬·吳蔡棺異》:“及建二七齋,一婢報棺熱如火灸。”
qīqíng
年級字:七(P1) 情(P2)
詞性:名詞
中華文化中對情的定義。
七情六欲。
有三種主要七情的流傳:
儒家:喜、怒、哀、懼、愛、惡、欲
佛教:喜、怒、憂、懼、愛、憎、欲
中醫:喜、怒、憂、思、悲、恐、驚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人稟七 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宋.蘇軾〈睡鄉記〉:「昏然不生七情,茫然不交萬事。」
《禮記 ‧ 樂記》「何謂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不學而能。」
jìn qī
qī yuè
年級字:七(P1) 月(P1)
詞性:名詞
《詩·豳風》中的一首。反映 西周 農奴終年辛勞而不得溫飽的苦況。全詩八章八十八句,為《國風》中第一長篇。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無衣無褐,必盈《七月》之嘆。” 宋梅堯臣《依韻吳沖卿秋蟲》:“今者《秋蟲》篇,不異《七月》章。” 清王鳴盛《蛾術編·詩序》:“蓋,《詩》有詠古而意在傷時者,《七月》、《信南山》、《採菽》之類是也。”
qī bā
年級字:七(P1) 八(P1)
詞性:形容詞
1.七八成。表示將近達到某種極限。2.差不多;大概。
qīqī
年級字:七(P1) 七(P1)
舊時人死後每七天祭奠一次,最後一次是第四十九天,叫“七七”。也叫“盡七”、“滿七”、“斷七”。
qī pǐn
年級字:七(P1) 品(P1)
詞性:名詞
古時候的官稱:中國西夏官階等級分上品、次品、中品、下品、末品、第六品、第七品,共七品。
qīlǜ
年級字:七(P1) 律(P5)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格律詩的一種。
七言律詩《唐。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每首詩有八句,被歸納為「近體詩」,盛唐之後流行的格式。字數: 每句有七個字。
對仗: 每兩句為一聯,依次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或稱結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首、尾兩聯則可對可不對。
押韻: 第二、四、六、八句(偶句)一定要押韻。
平仄: 古漢語四聲為「平、上、去、入」,每句有一定的平聲、仄聲相互交替。
「律詩」可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簡稱五律、七律。
「律詩」之外也有「絕詩」,「絕詩」的篇幅是「律詩」的一半,每首只有四句,也升為五言與七言兩類,即五言絕詩和七言絕詩,簡稱五絕、七絕。
十句或以上句數稱為「排律」。
qī cǎi
年級字:七(P1) 彩(P1)
詞性:名詞,形容詞
常見詞組指天上彩虹的七種天然光。
七:數詞。
彩: 色彩、彩光、彩色。
指天上彩虹的七種天然光: 赤、橙、黃、綠、青、藍、紫。
qīyào
年級字:七(P1) 曜(P0)
從前采用的以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命名的一星期的七日: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它們分別對應于現在的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
七一 Qī-Yī 1921年7月下旬,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宣布中國共産黨正式成立。後來確定七月一日爲中國共産黨建黨紀念日 。
Qī qiǎo
年級字:七(P1) 巧(P2)
詞性:名詞
baobao20090215在紅袖添香網連載的言情小說
qīcɑ̌i
qīlüè
年級字:七(P1) 略(P3)
書名。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分類著作。西漢劉歆編輯宮廷藏書,分成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和方技略七類。故稱《七略》。
qī chǐ
年級字:七(P1) 尺(P1)
詞性:量詞,代詞
1.古代指二十歲。
2.指身軀。人身長約當古尺七尺,故稱。
3.尺:量詞。中國市製長度單位(亦稱“市尺”)。一尺等於十寸。
guò qī
年級字:過(P1) 七(P1)
詞性:動詞
舊俗人死後每七天舉行一次弔祭儀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斷七。
例: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二》:“死每七日則備一祭,謂之過七,至四十九日而止。”
zhī qī
qī qiào
qī xún
qī jiǔ
年級字:七(P1) 九(P1)
詞性:名詞
1.步槍的一種。
例:蕭軍 《八月的鄉村》第七節:“一共是二十七個人,二十七棵步槍:七九、‘大蓋’、‘八米厘’……全有啊!”
2.農曆冬至日起第五十五天至第六十三天,稱為“七九”。
例:明 劉侗 於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
qǐ diǎn
qī zhé
Qī wèi
qī wàn
qī qī
年級字:七(P1) 七(P1)
詞性:名詞
舊時人死後每七天祭奠一次,最後一次是第四十九天,叫七七。也叫盡七、滿七、斷七。
dì qī
qī lǎo
年級字:七(P1) 老(P1)
詞性:形容詞,量詞
Qī ye
年級字:七(P1) 爺(P2)
詞性:名詞
清朝時對皇帝的第七個兒子的稱呼。引申為大家族的第七子。
例:康熙爺的第七個兒子是胤祐(1680年-1730年),人稱七爺,成妃生,惠妃撫養,身有殘疾,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晉淳郡王。
qī bǎi
年級字:七(P1) 百(P1)
詞性:名詞
《左傳·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於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後用“七百”稱頌封建王朝運祚綿長。南朝梁沉約《梁明堂登歌·歌赤帝》:“匪惟七百,無絶終始。”《南齊書·鬱林王紀》:“三靈之眷方永,七百之基永固。”《隋書·音樂志下》:“開我皇業,七百同盛。”
qī shěn
qī fēn
七十
qīshēng
年級字:七(P1) 聲(P1)
中國古代七聲音階中的七個級,即宮、商、角、變徵(比角高半音)、徵、羽和變宮(比羽高半音),相當于現行簡譜中的1、2、3、4、5、6、7 。
年級字:七(P1) 夕(P1)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qīqiào
年級字:七(P1)
詞性:數詞
柒,
7「七」字從「一」從「丨」,表示用「丨」把「一」從中切開,「七」是「切」的初文,後借為數字。
數字:六加一的和,阿拉伯數字 7。
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柒」。
量數/次數:
量數: 一星期有七天。
量數: 文言文/詩辭 - 七言詩。
次數: 諸葛亮七擒孟獲。
喪禮: 民俗中做喪事每七日設奠一次,由頭七到尾七共需進行七次,叫「做七」。
《說文》:「七,陽之正也。从一,微陰从中衺出也。凡七之屬皆从七。」
年級字:七(P1) 破(P2) 八(P1) 補(P2)
年級字:七(P1) 首(P1) 八(P1) 腳(P2)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本來不會走城裏的路,這時着了急,七首八腳的亂跑,眼睛又不看着前面,跑了一箭多路,一頭撞到一頂轎子上。”
年級字:亂(P2) 七(P1) 八(P1) 遭(P3)
形容無秩序,無條理,亂得不成樣子。同“亂七八糟”。
年級字:七(P1) 手(P1) 八(P1) 腳(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手忙腳亂不慌不忙、有條不紊、從容不迫形容人多參與,但沒有條理,找不到正確的方法。
七、八: 數詞,多數,混亂的含意。
手、腳: 肢體。
形容人多參與,但沒有條理,找不到正確的方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上堂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
年級字:七(P1) 拉(P1) 八(P1) 扯(P4)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二回:“我便和他七拉八扯的先談起來,喜得他談鋒極好,和他談談,倒大可以解悶。”
年級字:七(P1) 窩(P2) 八(P1) 代(P2)
明·吳承恩《西遊記》:“卻只怕那水裏有甚麼眷族老小,七窩八代的都來,我就弄他不過。”
年級字:七(P1) 情(P2) 六(P1) 慾(P5)
詞性:名詞
情感和慾望的分類及定義。
情感和慾望的分類及定義。有三種主要七情的流傳:
儒家:喜、怒、哀、懼、愛、惡、欲
佛教:喜、怒、憂、懼、愛、憎、欲
中醫:喜、怒、憂、思、悲、恐、驚
六欲相傳包括:
眼 - 見欲,貪美色奇物、
耳 - 聽欲,貪美音贊言、
鼻 - 香欲,貪香味、
舌 - 味欲,貪美食口快、
身 - 觸欲,貪舒適享受、
意 - 意欲,貪聲色、名利、恩愛。
佛教典籍《大智度論》指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慾和人相欲。
關鍵是把世俗的人對異性存有天生的六種「情慾」。
東漢哲人高誘:「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泛指人與生俱來的生理需求或慾望。
《禮記·禮運》:「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年級字:七(P1) 七(P1) 事(P1) 變(P2)
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開始。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軍在北平(今北京)西南宛平附近連續舉行挑釁性軍事演習。7月7日晚10時,日軍在北平近郊蘆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詭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索。當地駐軍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正交涉間,日軍竟炮轟宛平縣城,並向蘆溝橋進攻。
年級字:七(P1) 日(P1) 來(P1) 复(P4)
《周易》复卦,主十一月。复卦六爻,第一爻為陽,其他五爻為陰,表示陰氣剝盡陽氣復生,稱為“來复”。現常指一星期。
年級字:七(P1) 老(P1) 八(P1) 十(P1)
年級字:七(P1) 十(P1) 二(P1) 變(P2)
1.孫悟空有七十二變的本領,能夠搖身就變,變成各種不同的人或物 。2.變化多端的策略、手法和方法 。
年級字:七(P1) 彩(P1) 繽(P4) 紛(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五彩繽紛,
正光十色暗淡無光指顏色繁多,帶有歡樂的氣氛。
「七彩」指天上彩虹的七種天然光: 赤、橙、黃、綠、青、藍、紫。
「繽紛」繁多交錯的色彩、燈光。
指顏色繁多,帶有歡樂的氣氛。
年級字:七(P1) 相(P1) 五(P1) 公(P1)
語出《文選·班固〈西都賦〉》:“冠蓋如雲,七相五公。”呂向注:“七相:謂車千秋、黃霸、王商、王嘉、韋賢、平當、魏相。五公:張湯、蕭望之、馮奉世、史丹、張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將軍,通稱爲公。”
年級字:七(P1) 返(P2) 還(P1) 丹(P4)
李涵虛《三車祕旨》:“三車者,三件河車也。第一件運氣,即小週天子午運火也;第二件運精,即玉液河車,運水溫養也;第三件精氣兼運,即大周天運先天金汞,七返還丹,九還大丹也。……人能知三車祕諦,則精氣神三品圓全,天地人三仙成就。”
年級字:七(P1) 灣(P2) 八(P1) 拐(P3)
①多處彎曲,不斷轉變方向。②形容做事不直截了當。亦作“七彎八拐”。
郭沫若《孔雀膽》第四幕第一場:“好啦,好啦,不要太自負了,被你七灣八拐的幾下子,連我都拿不定主意來了。”
年級字:七(P1) 了(P1) 八(P1) 當(P2)
年級字:七(P1) 竅(P5) 冒(P1) 火(P1)
《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三回:“一天兩天還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麼還沒有信呢?俗語說的好,真是七竅冒火,五臟裏生煙。”
年級字:七(P1) 大(P1) 八(P1) 小(P1)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十回:“有幾張樹根的坐具,卻是七大八小的不勻。”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八回:“這十二釵說是金陵的,怎麼家裏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這幾個。”
年級字:五(P1) 勞(P2) 七(P1) 傷(P2)
年級字:七(P1) 拼(P3) 八(P1) 湊(P4)
詞性:形容詞
成語形容把零散的東西隨意地拼合在一起,缺乏條理或邏輯。含時間急忙下免強完成的工作。
七、八: 數詞,多數,混亂的含意。
拼、湊: 拼合、拼字、拼圖,接合的意思。湊合、湊成,聚合的意思。
形容把零散的東西隨意地拼合在一起,缺乏條理或邏輯。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二回》:「我才去對他說過,他也打了半天的算盤;說七拼八湊,還勉強湊得上來;三天之內,一定交到。」
年級字:七(P1) 竅(P5) 生(P1) 煙(P2)
七竅:口和兩眼、兩耳、兩鼻孔。氣憤得好象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來。形容氣憤到極點。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三回:“說罷,悻悻然轉出來。把鄧氏氣得七竅生煙,覺得腦中一涌,喉裏作動,旋吐出鮮血來。”
年級字:七(P1) 損(P5) 八(P1) 益(P2)
指女子月事宜以時下,男子精氣宜於充盈。中醫述人生長發育過程,女子以七爲紀,男子以八爲紀,故七指女,八指男。
年級字:七(P1) 慌(P3) 八(P1) 亂(P2)
年級字:亂(P2) 七(P1) 八(P1) 糟(P4)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澩嫪,
混亂,
混亂無章。無秩序,無條理。
清·曾樸《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裏的圖書字畫,傢伙器皿,佈置得清雅整潔,不象公坊以前亂七八糟的樣子了,這是霞郎的成績。」
年級字:七(P1) 拱(P4) 八(P1) 翹(P5)
年級字:夾(P3) 七(P1) 夾(P3) 八(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一頓夾七夾八,罵的范進門摸不着。”
年級字:七(P1) 腳(P2) 八(P1) 手(P1)
李昌《回憶民先隊》:“我們正七腳八手處理文件,收拾東西,警察已到院內。”
年級字:七(P1) 損(P5) 八(P1) 傷(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四回:“後面伏兵齊起,這索超便有三頭六臂,也須七損八傷。”又第一百九回:“降者三萬人,除那逃走脫的,其餘都是十死九活,七損八傷,顛翻在地,被人馬踐踏,骨肉如泥的,不計其數。”
年級字:七(P1) 病(P2) 八(P1) 倒(P2)
年級字:七(P1) 歪(P3) 八(P1) 扭(P4)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八十四回:“一路衝浸之處,不可勝數,慢說房屋四分五落,連樹木也是七歪八扭。”
年級字:倚(P5) 馬(P1) 七(P1) 紙(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掇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年級字:三(P1) 蛇(P4) 七(P1) 鼠(P4)
清·翟灝《通俗編·禽魚》:“一畝之地,三蛇七鼠。”
年級字:七(P1) 步(P1) 之(P2) 才(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爲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年級字:七(P1) 彩(P1) 班(P2) 斕(P6)
詞性:形容詞
燦爛多彩的樣子。
七彩: 指天上彩虹的七種天然光 - 赤、橙、黃、綠、青、藍、紫。
年級字:七(P1) 張(P2) 八(P1) 嘴(P2)
年級字:七(P1) 死(P3) 七(P1) 生(P1)
佛數謂小乘初果者,尚須往返天上人間,受七度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亦作“七生七死”。
年級字:七(P1) 縱(P5) 七(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長孟獲,又七次釋放,終於使孟獲心悅誠服。事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衆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年級字:七(P1) 零(P3) 八(P1) 碎(P3)
年級字:五(P1) 侯(P5) 七(P1) 貴(P3)
年級字:七(P1) 七(P1) 縱(P5)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爲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衆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年級字:七(P1) 情(P2) 六(P1) 欲(P5)
詞性:名詞
情感和慾望的分類及定義。
情感和慾望的分類及定義。有三種主要七情的流傳:
儒家:喜、怒、哀、懼、愛、惡、欲
佛教:喜、怒、憂、懼、愛、憎、欲
中醫:喜、怒、憂、思、悲、恐、驚
六欲相傳包括:
眼 - 見欲,貪美色奇物、
耳 - 聽欲,貪美音贊言、
鼻 - 香欲,貪香味、
舌 - 味欲,貪美食口快、
身 - 觸欲,貪舒適享受、
意 - 意欲,貪聲色、名利、恩愛。
佛教典籍《大智度論》指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慾和人相欲。
關鍵是把世俗的人對異性存有天生的六種「情慾」。
東漢哲人高誘:「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泛指人與生俱來的生理需求或慾望。
《禮記·禮運》:「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年級字:七(P1) 縱(P5) 七(P1) 禽(P5)
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長孟獲,又七次釋放,終於使孟獲心悅誠服。事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衆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年級字:七(P1) 竅(P5) 玲(P6) 瓏(P6)
年級字:七(P1) 高(P1) 八(P1) 低(P2)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三回:“獨自一個,在這七高八低的小路上,一腳絆一腳的望前走去。”
年級字:九(P1) 宗(P2) 七(P1) 祖(P1)
年級字:七(P1) 子(P1) 八(P1)
《舊唐書·郭子儀傳》載:唐郭子儀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
年級字:七(P1) 日(P1) 來(P1) 複(P4)
《周易》復卦,主十一月。復卦六爻,第一爻爲陽,其他五爻爲陰,表示陰氣剝盡陽氣復生,稱爲“來複”。現常指一星期。
年級字:昂(P4) 藏(P2) 七(P1) 尺(P1)
清·趙翼《放歌》:“徒負昂藏七尺身,實只太倉一稊米。”
年級字:橫(P2) 七(P1) 豎(P4) 八(P1)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四回:“一片瓦礫場上,橫七豎八,殺死的男子婦人,不計其數。”
年級字:七(P1) 平(P1) 八(P1) 穩(P4)
年級字:七(P1) 開(P1) 八(P1) 得(P1)
年級字:七(P1) 搭(P3) 八(P1) 搭(P3)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十七回:“這里人瑞卻躺到煙炕上去燒煙,嘴裏七搭八搭的同老殘說話。”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四回:“老爺今天七搭八搭,不知道說些什麼。”
年級字:屋(P1) 如(P2) 七(P1) 星(P1)
唐·馮贊《雲仙雜記》:“鄭廣文,星屋破漏,從下望之,竅如七星。”
年級字:七(P1) 折(P2) 八(P1) 扣(P5)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九十六回:“這些店用房錢草料麩子,七折八扣,除了兩錠銀子之外,倒該下五六兩的帳。”
年級字:七(P1) 七(P1) 八(P1) 八(P1)
年級字:七(P1) 瘡(P6) 八(P1) 孔(P3)
年級字:七(P1) 行(P1) 俱(P6) 下(P1)
《南史·宋孝武帝紀》:“少機穎,神明爽發,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美甚。”
年級字:七(P1) 穿(P1) 八(P1) 洞(P2)
年級字:七(P1) 言(P1) 八(P1) 語(P1)
詞性:形容詞
七嘴八舌眾口一詞、異口同聲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三回:“妹子一心想笑話,你們七言八語,那裏還敢理會,實實不曾聽得。”
年級字:七(P1) 搭(P3) 八(P1) 扯(P4)
形容說話漫無邊際,沒有中心。糾纏;亂搭腔。同“七搭八搭”。
年級字:七(P1) 扭(P4) 八(P1) 歪(P3)
年級字:零(P3) 七(P1) 八(P1) 碎(P3)
形容又零碎又亂。也指零散而沒有系統的事情或沒有大用的東西。
老舍《老張的哲學》第十三:“今天買皮鞋,明天買白帽子。書錢花的不多,零七八碎差一點沒叫我破產。”
年級字:七(P1) 橫(P2) 八(P1) 豎(P4)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四回:“一片瓦礫場上,橫七豎八,殺死的男子婦人,不計其數。”
年級字:七(P1) 推(P2) 八(P1) 阻(P4)
元·高明《琵琶記》第四齣:“〔外怒介〕畜生,我教你去赴選,也只是要改換門閭,光顯祖宗,你卻七推八阻,有許多說話。”
年級字:七(P1) 彎(P2) 八(P1) 拐(P3)
多處彎曲,不斷轉變方向。也形容做事不直截了當。同“七灣八拐”。
《十月》1981年第1期:“過了一崗又一崗,一坡又一坡,上上下下,七彎八拐,又走了十多裏才真正到了狼牙山腳下、我們要住下的村子。”
年級字:七(P1) 上(P1) 八(P1) 下(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七上八落、心神不定、六神無主、如坐針氈、坐立不安、忐忑不安、惴惴不安心安神泰、泰然自若、泰然處之形容心情慌亂,憂慮不安。
上、下 : 指心情的起伏,忐忑。
七、八: 形容又多又少,雜亂不定。
形容心情慌亂不安。
在漢語的詞語結構中常以七、八嵌在名詞、動詞間,多表示「多」、「雜亂」之意。
名詞的如:「七嘴八舌」、「七手八腳」。
動詞的如:「七零八落」、「七拼八湊」。
《董西廂.卷三》:「君瑞心頭怒發,忿得七上八下,煩惱身心怎按納。」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年級字:七(P1) 口(P1) 八(P1) 嘴(P2)
年級字:七(P1) 言(P1) 律(P5) 詩(P3)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五言律詩格律詩的一種。
七言律詩《唐。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每首詩有八句,被歸納為「近體詩」,盛唐之後流行的格式。字數: 每句有七個字。
對仗: 每兩句為一聯,依次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或稱結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首、尾兩聯則可對可不對。
押韻: 第二、四、六、八句(偶句)一定要押韻。
平仄: 古漢語四聲為「平、上、去、入」,每句有一定的平聲、仄聲相互交替。
「律詩」可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簡稱五律、七律。
「律詩」之外也有「絕詩」,「絕詩」的篇幅是「律詩」的一半,每首只有四句,也升為五言與七言兩類,即五言絕詩和七言絕詩,簡稱五絕、七絕。
十句或以上句數稱為「排律」。
年級字:七(P1) 孔(P3) 生(P1) 煙(P2)
年級字:七(P1) 老(P1) 八(P1) 倒(P2)
年級字:七(P1) 上(P1) 八(P1) 落(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七上八下、心神不定、六神無主、如坐針氈、坐立不安、忐忑不安、惴惴不安心安神泰、泰然自若、泰然處之形容心情慌亂,憂慮不安。
上、落 : 指心情的起伏,忐忑。
七、八: 形容又多又少,雜亂不定。
形容心情慌亂不安。
宋代《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一.示呂機宜》
在漢語的詞語結構中常以七、八嵌在名詞、動詞間,多表示「多」、「雜亂」之意。
名詞的如:「七嘴八舌」、「七手八腳」。
動詞的如:「七零八落」、「七拼八湊」。
《孽海花.第一二回》:「心中一驚一喜,七上八落起來。」也作「七上八下」。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回:「洪太尉倒在樹根底下,唬的三十六個牙齒捉對兒廝打,那心頭一似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的響,渾身卻如重風麻木,兩腿一似鬥敗公雞,口裏連聲叫苦。」
年級字:七(P1) 生(P1) 七(P1) 死(P3)
佛數謂小乘初果者,尚須往返天上人間,受七度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同“七死七生”。
年級字:北(P1) 斗(P1) 七(P1) 星(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
専名術言北斗星座,
北斗星北斗北斗七星。
天上星星的名字: 北斗星或北斗七星。位於地球北方的位置,共七顆星,串連起來的視覺效果像一個大斗。
七顆星的名字分別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天衡、開陽、搖光,屬於大熊星座的一部分。
年級字:七(P1) 尺(P1) 之(P2) 軀(P4)
年級字:七(P1) 縱(P5) 八(P1) 橫(P2)
年級字:七(P1) 步(P1) 八(P1) 叉(P4)
相傳曹植七步成詩,溫庭筠凡八叉手而賦成八韻,後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年級字:戰(P4) 國(P1) 七(P1) 雄(P1)
詞性:形容詞,代詞
常見詞組包括秦、齊、楚、燕、韓、趙、魏,(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
年級字:七(P1) 嘴(P2) 八(P1) 舌(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七言八語眾口一詞、異口同聲閒話多、意見多、聲音多,混亂的氣紛。
七、八: 形容又多又少,雜亂不定。
嘴、舌: 動物説話、發聲的器官。
形容閒話多、聲音多,混亂的氣紛。
《東周列國志.第三二回》:「恰好巫刁二人兵轉,眾官員一擁而前,七嘴八張的,都問道:『世子何在?』」
清·袁枚《牘外餘言》:「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嘲,皆由於心之大公也。」
年級字:七(P1) 支(P1) 八(P1) 搭(P3)
年級字:七(P1) 貞(P5) 九(P1) 烈(P2)
年級字:污(P5) 七(P1) 八(P1) 糟(P4)
年級字:七(P1) 舌(P2) 八(P1) 嘴(P2)
年級字:七(P1) 斷(P3) 八(P1) 續(P3)
①形容散亂,不相照應。②斷接之處甚多。形容十分破爛。
《秦並六國平話》卷中:“應榮聖刀頭引舉三軍喊殺,秦兵敗走,東砍西伐,七斷八續。”
年級字:七(P1) 十(P1) 二(P1) 行(P1)
陶行知《自動學校賀詩》:“有個學校真奇怪,小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如在。”
年級字:七(P1) 長(P1) 八(P1) 短(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十一回:“又見那七長八短、七肥八瘦的大大小小妖精,都是些牛頭鬼怪,各執槍棒。”
年級字:烏(P3) 七(P1) 八(P1) 糟(P4)
年級字:七(P1) 顛(P4) 八(P1) 倒(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一:“問如何是佛法大師,師曰:‘七顛八倒。’”
年級字:七(P1) 死(P3) 八(P1) 活(P1)
元·吳昌齡《張天師》楔子:“今日弄的我一個身子,七死八活。仙子,你那裏是報恩,分明害殺小生也。”
年級字:七(P1) 步(P1) 成(P1) 章(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爲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
年級字:七(P1) 足(P1) 八(P1) 手(P1)
沙汀《替身》:“這時候,那個可憐的鹽客,已經在七足八手下打扮好了。”
年級字:七(P1) 步(P1) 成(P1) 詩(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爲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年級字:七(P1) 撈(P3) 八(P1) 攘(P6)
年級字:雜(P3) 七(P1) 雜(P3) 八(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三回:“竊取陳編,以爲己有,惟恐別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雜七雜八,強爲貫串,以爲掩人耳目。”
年級字:七(P1) 嘴(P2) 八(P1) 張(P2)
《東周列國志》第三二回:“衆官員一擁而前,七嘴八張的,都問道:‘世子何在?’”
年級字:七(P1) 事(P1) 八(P1) 事(P1)
年級字:三(P1) 魂(P4) 七(P1) 魄(P5)
魂:舊指能離開人體而存在的精神;魄:舊指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道家語,稱人身有“三魂七魄”。
《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則自見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年級字:七(P1) 零(P3) 八(P1) 落(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形容不完整或不齊整狀況。
七、八: 數詞,形容又多又少,雜亂不定。
零、落 : 零,零碎、零散、零亂。落,疏落、脱落,不完整或不齊整的含意。
形容戰敗後軍隊不完整或不齊整狀況。
宋·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六:「無味之談,七零八落。」
《東周列國志.第一六回》:「殺得齊兵七零八落,大敗而奔。」
年級字:七(P1) 病(P2) 八(P1) 痛(P2)
清·曾樸《孽海花》第24回:“就是在雯青家裏,一年到頭,上下多少人,七病八痛,都是他包圓兒的。”
年級字:七(P1) 灣(P2) 八(P1) 扭(P4)
多處彎曲,不斷轉變方向。也形容做事不直截了當。同“七灣八拐”。
年級字:才(P1) 高(P1) 七(P1) 步(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爲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爲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年級字:三(P1) 江(P2) 七(P1) 澤(P5)
年級字:七(P1) 八(P1) 成(P1) 兒(P1)
1.七成或八成,百分之七十或八十。 2.十分可能。
年級字:七(P1) 穿(P1) 八(P1) 爛(P3)
年級字:七(P1) 言(P1) 絕(P4) 句(P2)
詞性:形容詞
七絕,
每句有七個字、押韻、黏對的詩句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絕,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黏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於唐代。
年級字:七(P1) 青(P1) 八(P1) 黃(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量着窮秀才人情則是紙半張, 以沒甚七青八黃,盡着你說短論長,一任待掂斤播兩。”
年級字:三(P1) 毛(P1) 七(P1) 孔(P3)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唐張守節正義:“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年級字:七(P1) 滿(P2) 八(P1) 平(P1)
年級字:七(P1) 擔(P3) 八(P1) 挪(P6)
年級字:開(P1) 門(P1) 七(P1) 件(P2) 事(P1)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一折:“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清·艾衲居士《豆棚閒話》第十則:“只想這一班,做人家的開門七件事,一毫沒些抵頭。”
年級字:打(P1) 蛇(P4) 打(P1) 七(P1) 寸(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你先生請上裁。”
年級字:三(P1) 寸(P1) 鳥(P1) 七(P1) 寸(P1) 嘴(P2)
rén shēng qī shí gǔ lái xī
年級字:人(P1) 生(P1) 七(P1) 十(P1) 古(P1) 來(P1) 稀(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感歎或恭賀説話,得享高壽到七十歲是不容易,泛指高齡的人從古以來就不多見。
唐·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年級字:七(P1) 次(P1) 量(P2) 衣(P1) 一(P1) 次(P1) 裁(P4)
年級字:不(P1) 管(P2) 三(P1) 七(P1) 二(P1) 十(P1) 一(P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沒有銀時,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頓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yī zǐ chū jiā qī zǔ shēng tiān
年級字:一(P1) 子(P1) 出(P1) 家(P1) ,(P1) 七(P1) 祖(P1) 昇(P3) 天(P1)
借喻一人得勢,全家沾光。同“一子出家,九祖昇天”。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七回:“我說的不是功名麼?你們不知道‘一子出家,七祖昇天呢’?”
sān fēn xiàng rén qī fēn sì guǐ
年級字:三(P1) 分(P2) 像(P1) 人(P1) ,(P1) 七(P1) 分(P2) 似(P3) 鬼(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我嫁得這等一個,也不枉了爲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樹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氣!”
sān fēn sì rén qī fēn sì guǐ
年級字:三(P1) 分(P2) 似(P3) 人(P1) ,(P1) 七(P1) 分(P2) 似(P3) 鬼(P2)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回:“你看我家那身不滿尺的丁樹,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sān fēn xiàng rén qī fēn xiàng guǐ
年級字:三(P1) 分(P2) 像(P1) 人(P1) ,(P1) 七(P1) 分(P2) 像(P1) 鬼(P2)
形容人長相醜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後不成人樣子。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大公資助張協》:“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Xián Suān Kǔ Là Tián ─ Qī Gē Zìzhuàn
年級字:鹹(P4) 酸(P3) 苦(P1) 辣(P5) 甜(P2) 七(P1) 哥(P1) 自(P1) 傳(P2)
詞性:名詞
書名。
qī nián zhī bìng qiú sān nián zhī ài
年級字:七(P1) 年(P1) 之(P2) 病(P2) ,(P1) 求(P2) 三(P1) 年(P1) 之(P2) 艾(P4)
病久了纔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幹艾葉。比喻凡事要平時準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
《孟子·離婁上》:“今之慾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jiù rén yī mìng shèng zào qī jí fú tú
年級字:救(P3) 人(P1) 一(P1) 命(P3) 勝(P2) ,(P1) 造(P1) 七(P1) 級(P2) 浮(P3) 屠(P5)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十卷:“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若說報答,就是爲利了,豈是老漢的本念!”
jiù rén yī mìng shèng zào qī jí fú tú
年級字:救(P3) 人(P1) 一(P1) 命(P3) 勝(P2) ,(P1) 造(P1) 七(P1) 級(P2) 浮(P3) 圖(P2)